点击显示 收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孙爱军副研究员 生活实例
前段时间,40岁出头的王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检,血脂全套检查结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只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标了。王老师平时看过一些医学科普文章,知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坏胆固醇”,它的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王老师有点慌了神,“坏胆固醇”升高是不是预示着她迈上了动脉粥样硬化之路,要不要吃点药物预防一下,平时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胆固醇主要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两种。研究发现,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多时,将有助于粥样斑块的形成,并堆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使动脉管腔缩小,进而阻碍富含氧气的血液流入身体的相应部位,从而引起各种病症。因此,人们把这类胆固醇称为“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使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的粥样斑块缩小或消失,还可以把胆固醇转化成许多对机体有益的物质,如胆酸盐、各种激素类物质等,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们把这类胆固醇称为“好胆固醇”。
由于遗传背景、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差异,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单项或多项血脂谱异常,如王老师出现单一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坏胆固醇”水平是预测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佳指标
“坏胆固醇”升高本身并不意味着患病,但它好比警钟,提醒你若不采取措施,就会生病。“坏胆固醇”长期处于升高的水平意味着发生冠心病或中风的风险增加。升高的“坏胆固醇”好比“血液垃圾”,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弹性下降。如果斑块聚积于冠状动脉内,心肌就会缺氧缺血,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如果聚积于脑部血管,就会引起脑缺血或脑梗塞,导致中风的发生。
研究显示,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单“坏胆固醇”水平一项升高,就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出现“坏胆固醇”升高则尤需警惕,因为“坏胆固醇”更容易在这些高危人群的血管中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硬化狭窄,甚至破裂,引起缺血或梗塞的发生。
“坏胆固醇”升高后,会慢慢导致动脉管腔内发生变化,但人们往往感觉不到任何身体异常。因此,专家建议,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或家族史的人群,应每半年到1年做1次血脂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防微杜渐。
饮食调理和规律运动是降低“坏胆固醇”的基础
如果只有“坏胆固醇”升高,其他血脂指标正常,目前还没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只需进行饮食调理和规律运动,暂时不需要吃药。饮食调理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蟹黄、动物内脏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谷类、新鲜水果、蔬菜、燕麦等。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运动量,如尽可能步行、少乘电梯、多做家务等。在控制饮食和合理运动一段时间(一般2~3个月)后,需抽血随访“坏胆固醇”水平。
一般情况下,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让“坏胆固醇”恢复正常。如果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不能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尤其是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则需要医生开出处方用药物来治疗。在服用降脂药物期间,也应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对大多数伴有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来说,药物是使“坏胆固醇”得以控制的关键。
温馨提示:血脂的检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要想让化验结果真实反映人体的血脂水平,还需要做好化验前的准备工作,以免指标存在假性升高。另外,如果第1次检查结果超过正常范围,应间隔1~2周后在同一家医院抽血复查;若第2次检查结果与第1次检查结果的数值相差小于10%,即可认为化验结果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