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风疹 疏风透疹 小儿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岁至5岁小儿较为多见,但近年来在小学生群中流行,亦不少见,成年人也偶有发生。若妇女妊娠三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风疹发病因疹细小如沙故民间又称之为“风痧”,有的地区为了与真痧(麻疹)鉴别又称之为“野痧”。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实邪,邪毒由口鼻而人,风热与气血搏结,毒热蕴于肌表,外发于皮肤所致,与现代医学病毒因素发病的认识相似。 风疹有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至2l天。前驱期很短,其症状多不严重,为发热、咳嗽、头痛、结膜炎、食欲不佳等。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发热大多是骤起,持续1~2天者最多。腹泻、呕吐、鼻出血者较少见。这些症状出现半天到1天后即开始发疹,但也有少数,尤其年龄较大的患儿,前驱期可延长到3~6天。发疹期,皮疹出现迅速,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就布满全身,但手掌、足跖大都无疹。皮疹通常是浅红色,稍稍隆起。疹形较麻疹稍整齐,大小为2mm左右,比猩红热的疹点略大,但分布相当均匀,又与猩红热相似。躯干部的皮疹较为稀疏,面部及四肢往往融合成片,很像麻疹。有时在早期比较稀疏,第2~3天则融合成片,尤其背部容易成为一片红色,与猩红热很相似。风疹与麻疹、猩红热都会出现发疹,其鉴别要点是,除皮疹大小,颜色的深浅不同外,麻疹患儿鼻涕眼泪较多而且口腔有特殊的粘膜斑;猩红热多见杨梅样舌,且有剥脱苔;麻疹舌苔多黄厚腻,风疹则常见薄白苔。 风疹的皮疹大多于第4~5天隐退,有的早在第2~3天消失,也有延长到第7~9天的。疹点透发之后即热退身凉,预后多属良好。 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发烧可达39℃以上,少数患者可并发支气管炎。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常肿大,有时可在皮疹出现之前开始肿大,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全身其它浅表淋巴结也可增大,肿大的淋巴结保持分散状态,略有压痛,无化脓趋向。淋巴结一般在皮疹出齐后即不再增大,病后迅速消退,持续存在达数周者较少见。 治疗本病时,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欲服汤药可分两型辨证治疗。邪袭肺卫型临床最常见,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流涕伴有轻微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及四肢,分布均匀不密集、细小2~3天消退,有搔痒感。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舌苔薄白。可选用经验方: 金银花10g连 翘15g竹 叶6g 牛蒡子6g 桔 梗6g 甘 草3g 荆 芥5g 薄 荷5g 豆 豉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lOOml。 有少数患者为邪毒炽盛型,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心烦、疹点密集、疹色鲜红或暗紫,皮肤搔痒较甚,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可选用经验方: 连翘15g 黄连3g 地 丁l0g 桑 叶l0g 菊花l0g 薄荷6g 牛蒡子6g 蝉 衣3g 赤芍6g 红花3g 芦 根l0g 瓜蒌仁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每次lOOml。 较轻的风疹,可以用银花l0g,板蓝根15g,甘草3g,煎汤代茶饮。或用芦根30g,竹叶15g,煎水代茶饮。如果搔痒症状明显的可用板蓝根15g,蝉衣6g,甘草3g,煎水代茶饮。 风疹属传染病范畴,说明其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所以上在冬春季节应特别注意做好幼儿园、托儿所、小学校的预防、隔离工作。发现可疑风疹的患儿应进行隔离。隔离时间,应从发病直至出疹的第六天。为防止传染,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家居卧室每天要开窗,保持空气流通。若病人在房间内,通风时应避免直吹受凉,防止再感染,使病情加重或发生变化。小儿发烧期间应多饮温开水也可以用鲜芦根30g,煎汤频服,能够促进代谢有利于祛邪。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不要吃油腻食物及甜食。患儿应卧床休息,不要进行剧烈活动。经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本病一般在一周时间内可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