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疾病专题糖尿病专题糖尿病并发症

定期检查眼底可有效预防糖尿病眼病

来源:新浪健康
摘要:感谢中华医学会,感谢社会关注糖尿病群体的组织,给大家进行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宣讲,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到底高血糖可以对身体的哪些器官有损害。我们画了一张图,图中的人很胖,说明胖人容易得糖尿病。他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处组织不被高血糖浸泡,都会受到高血糖的损害。...

点击显示 收起

  感谢中华医学会,感谢社会关注糖尿病群体的组织,给大家进行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宣讲,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到底高血糖可以对身体的哪些器官有损害?我们画了一张图,图中的人很胖,说明胖人容易得糖尿病。他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处组织不被高血糖浸泡,都会受到高血糖的损害。糖尿病尽管是以高血糖为指标诊断,但它是一个全身性的代谢疾病。

  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像白内障,没有糖尿病也会得白内障,但有了糖尿病白内障来得更早。白内障引起的失明可以复明,但是伴有眼底病变不行。眼底病变是我们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眼底病变的窗口。我们患者可以不懂分期,但要知道哪期治疗可逆,哪期治疗不可逆。如果眼底病变在早期,没有新生血管的阶段,好好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眼底病变发展会很慢。但如果到了新生血管期,长到玻璃体里引起玻璃体出血,黄斑部出血遮盖,新生血管不处理,是导致失明的罪魁祸首。如果到了新生血管期,眼科医生建议你做激光治疗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要拒绝。一是可以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第二有效防止失明。因此作为糖尿病病友或者关心病友的家属,应该知道2型糖尿病应该每年查眼底。如果到了新生血管期,医生会要求每三个月复查,如果到了激光治疗期,医生也会建议进行激光治疗。

  第二个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就是糖尿病肾病。因为肾脏的血管结构跟眼底相似,因此这两个病变都列为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脏器,随着病程延长、血糖、血压等代谢的紊乱,肾脏就会从没病到有病到功能减退。肾脏早期损害的诊断是尿蛋白排出增多。微量蛋白尿检测,医院门诊测定非常简单,可以查出微量蛋白尿排泄率,由此确定是否有早期损害。如果有早期损害,要进一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来减少微量蛋白的漏出。第二阶段,随着微量蛋白漏出,没有注视这个警示,肾脏损害会加剧,出现大量蛋白漏出,临床肾病开始。如果还放任不管,就到了功能逐渐损害期,从大量蛋白尿到功能损害,如果不治疗,七年到十年,功能损害就可能到终末期阶段。因此肾脏损害希望在微量蛋白尿期积极控制,减缓到临床蛋白尿期,因为到了临床蛋白尿期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功能就会逐渐丧失。

  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糖尿病,心脏病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除了高血糖以外,高血压、吸烟、遗传背景等都可以造成心脏的损害。但糖尿病是第一杀手。因为糖尿病患者不仅仅有高血糖,60%可以合并高血压,60%可以合并脂代谢紊乱。因此糖尿病的个体绝不仅仅是高血糖一个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高得多。所以即使没有糖尿病也要关注心脏,定期检查。

  糖尿病病人常常合并神经损害,并且由神经损害后,对痛觉不敏感。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便有冠心病,但是可以没有明显的心绞痛,这就是无痛心脏缺血症状,因此定期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心血管病还有脑血管病,除了头晕、肢体麻木,严重了会导致半身不遂。

  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比较困难,从早期的肢端麻木到痛觉过敏或丧失,活动受限肌无力肌萎缩,腹泻、便秘等等,都是神经病变的症候群。

  糖尿病足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的表现之一。糖尿病足的变化是一个逐渐加重,最后可以到截肢的过程。如果常年在医院工作,你会为患有糖尿病足保守治疗不好,必须截肢,甚至有人连截肢都没有条件时感到非常痛苦,我们能做的是预防,早期预防血管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警示?首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后代要注意,妊娠期分娩过巨大儿的妇女,妊娠期有高血糖记录的人今后容易有糖尿病。还有平时吃得太多,太胖的人,还有缺乏体力活动。现在汽车多了,电脑旁坐得多了,绝不是件好事,还有中心性肥胖的人。现在我们生活条件真是太好,在座的有比我年龄小的,也有比我年龄大的,我们都历程过困难时期。困难时期糖尿病为什么少?因为可吃的东西太少了。现在可吃的东西都可以浪费掉,肥胖肯定伴随慢性病。另外老年人也很容易得糖尿病。

  怎样查糖尿病?如果怀疑糖尿病要用糖耐量实验,如果随机血糖意境到达诊断标准,就可以不做了。什么叫OGTT? 也称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喝75g糖,用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小时血糖的数值判断。

  现在糖尿病诊断值没有改变,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和/或饭后大于等于11.1mmol/l。有糖尿病症状者随机血糖到达这个数据就可以确诊。多数患者早期没症状,但血糖数值已到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0%新诊出的糖尿病患者过去都不知道自己有病,因此糖尿病是可以早期无症状。尤其是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内,往往症状不多,但实际上高血糖已经有危害了。

  下面我介绍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控制症状。因为有的病人常说没症状是否就可以不吃药?不是!我们是为了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对于慢性并发症的损害。我反复强调,这些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血糖值,可以没症状。所以注意我们的治疗目的是慢性并发症。国际上大样本的研究都告诉我们,长期对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措施是可以减少并发症。医学上现在已经到了循证医学的时代,意思是结论都要有证据,证据来自于大型研究。糖基化血红蛋白代表每三个月的血糖平均值,代表长期血糖和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糖基化血红蛋白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使截肢的危险下降43%,肾脏病变发生的危险下降37%,微血管病变下将达到21%,冠心病和其它和糖尿病相关的终点分别降低14%、12%。

  血糖控制要达标,首先把糖基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以下,如果达到6.5%以下最好。同时糖尿病患者如果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也要达标。我们希望患者的血糖等三者共同达到目标值,这样才能把整个引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控制到合理范围。在血糖达标中,一般希望糖基化血红蛋白3-6个月至少测一次,如果有条件三个月一次,没有条件至少半年一次。但我们做过调查,有病人从来不测,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血糖项目。

  还有点血糖,我们很多人有血糖仪,可以测定。只有把点血糖控制好,你的糖基化血红蛋白才能达标。

  糖尿病患者合理血压值应该小于130/80mmHg。血脂中有两个值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6mmol/l,如果已经是糖尿病、心脏病变合并者或者有脑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小于1.8mmol/l。糖尿病病人,要血糖、血压、血脂一手抓。在治疗中首先要保持一个健康、愉快的心理,有合理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防止心理疾病是社会要关注糖尿病的问题,目前这些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国外心理医生很多,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我们也希望应该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治疗,进行安慰。因为我们有相当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是有心理疾病的,甚至有非常明确的抑郁症状。这里是一个抑郁评分,国外经常会不定期给病人进行评分。如果发现有心理障碍进行解答。请大家坦然面对糖尿病,“既来之,则安之”。糖尿病虽然有这么多的危害,但只要你们重视,只要你们面对这样的疾病,长期坚持治疗,我们照样可以把这些慢性并发症控制在非常好的水平。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每个患者都要有,只有这样的心态才可以活得像健康人一样愉快。好在这个社会对糖尿病的关注度已经大大提高,告诉大家一个喜讯,卫生部已经都要把糖尿病防治、管理纳入到慢性疾病高度关注的议程。

  第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曾经在大庆做过研究,只要把合理生活方式教育给大家,对远期糖尿病预防有效果。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饮食控制、体力活动、适量饮酒,一定会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保证。有时候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街上中老年人群在散步、跳舞、做操,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希望大家坚持。

  吸烟会伤害你的身体,切忌戒烟,我们不详细说了。这里给大家一个平衡饮食种类,下面的谷类我们可以在饮食里多一点,蔬菜、水果可以多一点,肉类、蛋类要固定,包括乳制品、油脂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每个患者都应该个体化地咨询医生,让他们教给你们一份合理的饮食表。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在合理的饮食中,保证既营养平衡又控制好血糖。

  每天1袋牛奶,两份(200-250G)碳水化合物。每天3份优质蛋白,1个单位优质蛋白=猪肉1两=鱼2两=鸡蛋一个。第四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分饱。每天500G蔬菜。

  希望大家合理运动,步行、有氧运动,运动并非人人都适合,1型糖尿病和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人,我们并不希望借助过量运动维持血糖。运动更多的是针对中等程度的肥胖者,一般人可以轻度,每天散步半小时就足够了。

  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异常的改变是很多人发生糖尿病时有胰岛素抵抗。由于出现这个问题,早期胰腺还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可以代偿,但时间长乐就失代偿了,胰岛素分泌下降后,肝糖输出抑制不住,血糖升高,到达糖尿病状态。胰岛素作用不好,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了高血糖,同时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也就开始了。因此在治疗指南的流程中,会按照肥胖和非肥胖给大家推荐药物治疗种类。但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是基础。每个患者自己能做到的是有健康生活方式,医生针对个人推荐一种、两种或者联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治疗,大家一定要找专科医生指导。

  2型糖尿病在早期病程阶段,尤其是前10年病程中,口服药是主要治疗药物,生活方式控制的同时,就应该使用口服降糖药。现在有几大类药,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格列奈类,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糖苷酶抑制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双胍类和噻唑烷二硐类。

  两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常用的磺脲类药物包括D860、优降糖、格列比嗪、格列奇特、格列奎酮和格列美脲等。在选择磺脲药时要注意三个问题,如果老年患者,餐后血糖高为主,宜选用短效药。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1型糖尿病、妊娠期,严重肝病或肾功能减退时不选用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是过量后会发生低血糖。格列奈类,也是短效药,降低餐后血糖非常有效。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严重发生低血糖的副作用轻,但不等于没有,所以也要注意。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药物达到效果取决个体的内生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如果病程长了,胰岛素分泌能力很低,这类药物作用就很差了。因为药物只促进分泌胰岛素,不促进胰岛素合成。糖苷酶抑制剂,还有双胍类,尤其适合肥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和磺脲甚至和胰岛素联合。哪些人不能用?主要有肾功能减退,全身性缺氧性疾病不能用,肝功能不好不能用。

  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物特别适用于胰岛素作用不好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增敏剂在糖尿病合并心衰病人不能用,主要是长期使用尤其和胰岛素联合可能有水钠储留,使心衰加重。

  关于联合用药,无论哪个2型糖尿病都不是一种药可以一竿子到底,一般单药效果在三、五年内可以维持,病程再长年就要联合用药,10年以上的病程,有一半的人要联合胰岛素了,这是疾病的进展,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个问题。保守治疗方式是传统的阶梯治疗,糖基化血红蛋白控制得不太好,都是在比较高的范围之后再进一步治疗,希望大家改变观念,早期联合,长期把糖基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因此口服药联合治疗是血糖控制的必要手段。我们看到太多教训,很多人反复换药,也没把血糖在理想范围,主要是不懂得什么是联合治疗,不懂得哪些药物必须长期使用。最后到胰岛素联合治疗阶段时,请所有病友理解。联合胰岛素治疗主要是自身的β细胞功能变差,口服药不可能永远有效,病程到一定程度,没有胰岛素补充无法控制病情。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可以把你的血糖再次控制在合理范围。很多人认为打了胰岛素后,病情就严重了,打上胰岛素就有依赖性,其实这些都是误区。胰岛素上市到现在历经了90年,始终没有被克服胰岛素经过肠道被破坏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胰岛素变成口服制剂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欣然接受。到时候我希望发明者能得诺贝尔奖金。胰岛素也是最后控制血糖的药物,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注射就拒绝,它和其他的药物是一样的。

  2型糖尿病随着疾病延长,自身分泌胰岛素细胞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这是为什么后期要联合胰岛素的理由。因为自身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很差,医生会给患者查β细胞功能,会告诉你还有多少分泌能力,是否必须联合胰岛素,这点请大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治疗。胰岛素的治疗是为了补充患者自身胰岛素的不足。不是额外多打胰岛素,这点特别希望大家理解清楚。

  胰岛素种类非常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给大家讲很多胰岛素制剂。但告诉大家一点,经过科学发展,经过研制胰岛素公司为患者的牙研制过程,胰岛素注射变得越来越简单。针尖也越来越细。每一种胰岛素都有特制的胰岛素注射笔,非常方便。胰岛素在不断进步,还发明了胰岛素类似物。这都是为了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更好接受胰岛素,创造更好地条件。

  最后要简单告诉大家要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很多患者不查血糖,血糖监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口干症状时,夜里总起夜那血糖就非常高了,因此进行血糖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什么样的人,怎么监测不一样。一般中等程度以下的血糖没有症状,所以我们必须监测,监测的前提是你得知道目标值。空腹血糖在4-6.1mmol/l之间最好,但是老年人也可以在7.0mmol/l左右,主要是防止低血糖。非空腹状态血糖年轻患者可以控制在8.0mmol/l以下,老年人可以到10.0mmol/l左右。

  这张红色的图,有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每个点的血糖都代表要把全天血糖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然我们不会要求大家每天查这么多点,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不错,空腹血糖不必天天查,两、三周查一次就可以,因为空腹血糖变化幅度不会那么大。如果没有控制好,那应该每周都有空腹血糖记录。餐后血糖取决于病情,很轻的2型糖尿病一个月查两、三次就可以,如果病症重,则每3天都要查餐后血糖。

  远离失明要查眼底,远离肾衰要查尿蛋白,远离心梗,要查心电图,远离截肢要爱护脚,远离中风一定要很好地管理高血压、吸烟等。要及早发现糖尿病,怀疑者可以用OGTT,不怀疑的可以用随机血糖。我们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控制糖尿病,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这一点一定要知道。糖尿病真的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好心态,认真对待。

  这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全景,很漂亮的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的人员技术水平很高,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很好。我们对于糖尿病和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能力有非常高的技术条件。如果大家愿意到我们哪里去,非常欢迎。我们有糖尿病的各种临床和基础治疗的特色门诊,所以也是专门为患者们服务的。

  最后预祝明天会更好!预祝大家春节快乐。谢谢大家!(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供稿)

作者: 2010-1-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