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袁长津:利胆化瘀清热解毒治胆囊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胆囊炎多与胆石症并存,临床上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管阻塞及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右上腹疼痛和压痛,呕吐,发热,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慢性胆囊炎大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中辨证选用张仲......

点击显示 收起

  胆囊炎多与胆石症并存,临床上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管阻塞及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右上腹疼痛和压痛,呕吐,发热,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慢性胆囊炎大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诸病证相关。

  辨治方药

  本病为湿热邪毒蕴积,胆汁及气血瘀滞而成。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中辨证选用张仲景的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等,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在这类经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拟定了一个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基本方,在临床中辨证加减运用,尚属疗效可靠。

  基本方药:柴胡12克,黄芩、法半夏、郁金、枳实各10克,赤芍、虎杖各15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方解:柴胡、郁金、枳实疏肝利胆,行气解郁;黄芩、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赤芍、虎杖,活血化瘀,前者长于缓急止痛,后者尚能清利湿热;法半夏降逆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辨证加减:急性发作,见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沉实者,选加大黄、全栝楼、芒硝等;素有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鸡内金;腹痛剧者,加元胡、川楝子;气滞重而腹胀甚者,选加厚朴、木香、槟榔、八月札等;血瘀明显者,选加桃仁、土鳖虫等;湿热甚者,选加山栀子、黄连等,黄疸明显者,可再加茵陈、海金沙;慢性胆囊炎,见气虚、纳差者,加太子参、神曲,或四君子汤。

  验案举隅

  胡某,男,50岁,午夜突发右上腹绞痛,由人搀扶来急诊,伴发热、汗出、寒战、呕吐,已3天未解大便,腹部胀满拒按,舌苔黄褐而燥,脉弦数;素有“胆囊炎”病史,查体温:38.5℃,查血:白细胞1.6万/毫米3,中性75%,诊为“急性胆囊炎”。急予上述基本方加大黄10克(另包后下),木香10克,嘱连夜煎服一剂,分2次间隔2小时服。第二天患者即自行来复诊,谓:上方服后,下半夜即畅解大便一次,腹痛顿觉缓解,已无呕吐、寒战,查体温:37.2℃,经B超检查,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续予首诊方去大黄,加金钱草30克。该方服7剂后,诸症痊愈,查血白细胞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随访一年余,未曾复发。

  江某,男,58岁,2008年12月10日初诊。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已10年,黄疸指数及直接胆红素一直偏高,右上腹胀痛不适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伴口苦,嗳气,厌油纳差,经常失眠,不耐疲劳,面色萎黄,眼睑虚浮,大便溏滞不爽,日2~3次,舌苔黄腻,脉细数。诊为湿热蕴积,气血瘀滞,胆胃不和,久损及脾。予上述基本方去虎杖,加太子参25克,苍术、山栀子各10克,神曲、厚朴各12克。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自我感觉良好,续予上方辨证加减化裁,前后共服28剂,于2009年1月21日来诊时,诸症基本痊愈,食欲旺,精神佳,面色光润,舌苔转为薄白。更令患者高兴的是,经取血检查,10余年一直偏高的黄胆指数和胆红素也完全正常。随访至今,一切正常,并再次验过血,上述指标亦正常,经B超检查,肝、胆均未发现异常。

作者: 2009-7-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