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蒋健 “方证对应”需慎重

来源:医药星期三
摘要:这种方证对应的学术观点想当然地认为方与证具有特异的对应关系,这其实并未经过科学的论证。下面以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为例加以说明。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证。...

点击显示 收起

  当前中医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应用菜方剂有效的,通过该方剂的主治功效,可以推测所治疾病的中医“证型”。比如用四君子汤有效的就是“脾气虚弱证”,用四物汤有效的就是“血虚证”,用八珍汤有效的就是“气血两虚证”。这种“方证对应”的学术观点“想当然”地认为“方”与“证”具有特异的对应关系,这其实并未经过科学的论证。
下面以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为例加以说明。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证。季楚重、汪切庵、吴谦、徐大椿、陈修园、唐容川等历代名家对此方评价虽各有发挥,但对其主治阴虚火旺盗汗证的认识则未有越雷池半步者。
  1.阴虚火旺案孟男,25岁,2007年10月23目就诊。主诉:盗汗,伴口苦、口臭、口干,每日饮水量多,口中含水时方觉口干有所改善,心烦易怒,尿臊,前额痤疮,舌红,裂纹,苔黄腻,脉细弦。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黄芪15克,4剂。二诊时盗汗明显减少,但口苦口干、尿臊未见明显改善,再予龙胆泻肝汤调治而愈。本案盗汗兼有比较典型的阴虚火旺表现,故用当归六黄汤原方治疗,果然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以下案例均非阴虚火旺型盗汗证,用具有滋阴泻火作用的当归六黄汤治疗照样有效。
  2.肾康湿盛案高男,50岁,2007年11月13日就诊。主诉:盗汗,夜间眼睑浮肿,腰膝酸软乏力,舌淡红,苔灰黄腻,脉弦。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12克,生黄芪50克,车前子30克,泽泻15克,茯苓皮30克,川牛膝15克,怀牛膝15克,杜仲30克,狗脊15克,川断12克,木瓜12克,7剂。11月20日二诊:盗汗止,唯夜间眼睑浮肿、腰膝酸软乏力未有明显改善。本案肾虚湿盛,并无阴虚火旺,以当归六黄汤加补肾化湿利水之品治疗后,补肾化湿反无功,当归六黄汤治盗汗却有效。
  3.痰热瘀阻案叶女,72岁,2008年3月11日就诊。主诉:盗汗,耳鸣,胸闷,昨起失眠,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在他院求治盗汗,用糯稻根、碧桃干、浮小麦、煅牡蛎等止汗药无效。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黄连6克,黄柏9克,黄芪15克。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3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全瓜蒌15克,7剂。3月21日二诊:盗汗止,胸闷减。后专调治耳鸣、失眠。本案证属痰热瘀阻,以小陷胸汤、丹参饮、生脉散以益阴活血化痰,以当归六黄汤专治盗汗。
4.肾亏案 宋男,51岁,2008年3月18日就诊。主诉:盗汗年余,无论春夏秋冬每日盗汗,湿透衣衫,健忘,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在他处服重要盗汗不减反多,故来就诊。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克,黄芪15克,瘪桃干30克,糯稻根30克,7剂。4月8日二诊:服药期间盗汗减半,停药期间盗汗又多,耳鸣依然,乏力,原方加川芎15克,菖蒲12克,茯苓12克。远志6克,酸枣仁30克,细辛3克,柴胡12克,灵磁石15克,7剂。4月22日三诊:服药期间盗汗续减,停药期间盗汗又多,耳鸣改善不明显。虽是肾亏盗汗,但用当归六黄汤屡投屡效。
  以上除第1例外,其病机均非属于阴虚火旺,然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均有效。并且其有效性与病证虚实属性无关,对实证(案例3)、虚证(案例4)以及虚实夹杂(案例2)的盗汗均有效。这种临床事实难以用传统的辨证论治理论加以解释;不免令人对“方一证一效”或“方证对应”的学术理论产生严重怀疑。事实上,之所以对案例3和4“不加辨证”地运用本方,是因为这些患者均在他院经过正确的“辨证施治”以后无效,“不得已”才用本方进行治疗,结果均取得了“意外”的疗效。尤其案例4,服药有效,停服效减,再服再效,充分说明了当归六黄汤治疗顽固性、难治性盗汗的有效性。
  也许不妨可以祷盗汗看作是“病”,而将“阴虚火旺”看作是盗汗(病)所伴随的症候群(证)。于是从理论上来讲有四种可能的治疗结果:(1)病与证均愈;(2)病与证均未愈;(3)病愈而证未愈;(4)证愈而病未愈。无论如何,以上所有案例的盗汗均痊愈了,似乎暗示当归六黄汤既可辨证(阴虚火旺)论治,也可辨病(盗汗)论治,即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不仅具有辨证论治的属性,而且具有辨病论治的属性。当归六黄汤是如此,其他方剂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看来,迄今为止我们其实还并没有充分把握住辨证论治的实质内涵;或者至少,我们对方剂主治证型的本质还并没有透彻地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图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方证对应”或通过方剂的功能主治来推测动物模型韵中医证型属性,岂不荒唐?
  中医还有许多荒芜的未知领域有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科学的论证。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耐心十足的个案资料分析积累,才能对“辨证论治”以及“方证对应”理论得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结论。
作者: 2010-5-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