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罗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本院罗铨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丰,尤擅长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三载,受益匪浅,现将罗老相关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罗老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多因素性,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劳累过度、情志不舒、久病不愈、年老体衰等均是其......

点击显示 收起

    本院罗铨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丰,尤擅长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三载,受益匪浅,现将罗老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罗老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多因素性,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劳累过度、情志不舒、久病不愈、年老体衰等均是其病因。其发病机理与气血亏虚、痰饮内停、瘀血阻络、邪闭心脉、心火亢盛等密切相关。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舒、病后失于调养,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引发心律失常;劳累过度、久病不愈、年老体衰,耗伤心阳,心阳不足,心神失摄,则心悸不宁:外感六淫,邪气闭阻经脉,心脉不通,心失所养而致心律失常;机体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脏腑功能紊乱,气化失司,津液不化,水湿停聚成痰,痰浊阻于心脉,发生心律紊乱;气血亏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滞心脉,心悸发生;肝肾阴虚,虚火内炽,水不济火,火热之邪上扰心神导致心律失常。总之,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兼夹痰、瘀、热,形成虚实夹杂证。本病发展过程初期因病致虚,随着病情变化,后期出现因虚而致邪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
2辨证要点
2.1辨病之缓急
    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怔忡,病情重预后差,易危及生命;功能性心脏病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多表现为惊悸,症状轻,预后好,但如频繁发作,也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脏受损。快速性心律失常涵括了许多恶性心律失常。临证时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及检查设备,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治,对疾病的转归应有较强的预见性;否则,易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2.2辨病之虚实及兼夹证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时须辨清虚实及兼夹证。虚证以气血和阴阳亏虚为主,实证则以瘀血、痰饮和火热之邪兼杂为多。辨证时应根据病史、症状及舌脉象,四诊合参,除重视正虚外,还应注意邪实的一面,对正虚邪实者应分清正邪的虚实程度,正虚归何脏腑,邪实为何种病理物质所致等。
    临床上,心悸,劳则尤甚为心气虚;兼见口干,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亏虚;心悸伴烘热,心烦易怒,腰酸腿软,头昏耳鸣,舌红少津,为肝肾阴虚;心悸伴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苔白腻者,为痰浊内停;心悸伴胸闷痛或刺痛,舌质黯,脉细涩或结代,为瘀血阻络;心悸,烦躁,口干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为痰热内蕴:心悸伴形寒肢冷,遇劳则甚,水肿,尿少,为阳虚水泛。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以气虚血瘀为多,但瘀血与气虚所占比例为三七开;风湿性心脏病以心阳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以热毒盛为主,后期以气阴不足为多;肺心病以痰、瘀、虚伴随疾病始终。
3治法
    基于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故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罗老归纳为“补、通、清、镇”四法,且应针对不同病证,四法宜灵活加减应用。
3.1补法
    包括益气、滋阴、养血、温阳。其中益气养阴用生脉散,益气温阳予自拟强心汤,养血用四物汤,滋阴以六味地黄汤为常。益气药常选黄芪、党参、太子参、炙甘草;温阳药用附片和桂枝;滋阴用生地黄、五味子、百合、玉竹;养血用当归、白芍、何首乌。3.2通法
  通法为活血化瘀、行气豁痰。其中化痰常选二陈汤、温胆汤;活血常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化痰选瓜萎皮、薤白、枳实;活血药用丹参、三七、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行气用檀香、砂仁、枳壳、陈皮等。
3.3清法
    清法为清热泻火,常用清瘟败毒饮、竹叶石膏汤。药用金银花、茵陈、石膏、黄连、苦参等。
3.4镇法
    镇法为镇静安神,重镇安神药常用紫石英、琥珀、炒酸枣仁、龙骨、牡蛎。
    另外,罗老临床选方用药时擅衷中参西,如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黄连、金银花、连翘、苦参等既能抗病毒,又能降低心肌兴奋性的药物,可一举两得;缺血性心脏病加入丹参、川芎、赤芍等,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达到降低心肌自律性的目的;交感神经张力高者加琥珀、紫石英、琥珀、龙骨、牡蛎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心率减慢;心功能不全者,加黄芪、五加皮、西洋参等增加心肌收缩力;车前子、泽泻、猪苓等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律失常。
    根据快速性心律失常类型的不同,罗老在选药上也颇有特点:对室性心律失常加具有降低心肌自律性的药物,如苦参、桑寄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加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琥珀等。
4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67岁,2000年11月3日初诊。因“胆结石”行“胆囊摘除术”后3个月,心慌,胸闷痛,痛连肩背部至今,多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现证见心悸,胸闷痛,痛连胸胁,伴烦躁不安,口干苦,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大便秘结、3~4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示:血压1lo/70mHg(1 IIlmm Hg=O.133 kPa),呼吸18次/min,脉率70次/min,心率78次/min,听诊可闻早搏5~10次/min。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8236次),偶发室性早搏(372次),部分导联sT—T改变。辨证为痰热互结,治予清、通、镇三法合用,以清热化痰、安神定悸。处方:炒黄连10 g,苦参15g茵陈20g全瓜蒌15 g,薤白15 g,法半夏15岛陈皮10 g,茯苓15 g,枳实15 g,竹茹10 g,炒酸枣仁20 g,琥珀末5 g,大黄6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患者诉心慌有好转,已无恶心欲呕,口干苦减轻,大便每日一行。查体:心率81次/min,未闻早搏,舌质红,黄腻苔渐退,脉同前。腑气已通,痰热渐化,上方减大黄,续服3剂后,患者诉心悸已大减,胸胁疼痛消失,胃纳大增,大便正常。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246次),偶发室性早搏(108次),部分导联ST-T改变。
    案例2:患者,男,65岁,2002年2月15日初诊。有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因心慌伴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3年就诊,神疲乏力,动则喘促,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不思饮食,舌质黯淡,苔自腻,脉沉细结代。查体:血压100/60m№,呼吸20次/min,脉率98次/min,二尖瓣面容,颈静脉充盈,二尖瓣可闻三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108次/min,房颤律,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膝关节以下中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120次/min)。辨证为阳虚水泛,治疗用补、通两法,以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处方:炮附片(开水先煎2 h)30 g,西洋参15 g,桂枝10 g,黄芪30 g,枳实15 g,丹参15 g,泽兰15 g,桑白皮15 g,葶苈子10 g,五加皮10 g,木通10 g,车前子15 g,益母草30 g,甘草10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小便量增加,心慌、气喘明显减轻,下肢水肿好转。查体:心率97次/min,房颤律,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较前明显消退,舌脉同前。小便增加,水肿减轻,上方去木通、车前子,加琥珀末5 g,续服3剂。
    三诊:诉心慌已大减,其 余诸症也明显好转。查体:心率80次/min,房颤律,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消退,舌脉同前。患者诸症好转,心衰纠正,心室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停服汤药,改服院内制剂强心胶囊2个月,每日3次,每次3粒,以益气温阳。随访半年,患者心室率控制在60~90次/min,未再发生心衰。    
    (收稿日期:2012-02-21,编辑:梅智胜)

 

作者: 李晓 2013-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