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陈德宁辨治附睾炎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传统中医文献对附睾炎无专门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当属子痈、颓疝、绣球风等范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中医院陈德宁教授从事男科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对附睾炎的辨治见解独到,认为附睾炎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尤以肝为最,倡分期论治,不离乎肝的论治观点......

点击显示 收起

    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传统中医文献对“附睾炎”无专门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当属“子痈”、“颓疝”、“绣球风”等范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中医院陈德宁教授从事男科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对附睾炎的辨治见解独到,认为附睾炎发生与肝、脾、 肾三脏的关系密切,尤以肝为最,倡“分期论治,不离乎肝”的论治观点。笔者随师学习,幸得指点,略有所获。现将吾师论治附睾炎的心法与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其中颓疝指的就是以睾丸肿胀坚硬、重坠作痛或麻木不知痛痒为主的病症。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着眼于肾者,认为肾主蛰,主生殖,若封藏失司,加之外邪侵袭,易结于肾。如《诸病源候论》日:“阴核肿大,有时小歇,歇时终大于常,劳冷阴雨后发,发则胀大……此病由于损肾也……结聚不散所成也。”指出睾丸痉挛疼痛的形成在于过劳损伤肾气,阴寒之邪乘虚而入,结聚不散所致。有着眼于脾(胃)者,脾居中焦,主司运化,纳运失常,易滋生它邪。《儒门事亲》云:“太阴受寒,气聚为疝。此言太阴受寒,传之肝经……厥疝,盖脾土虚而不能制水,又为肝木所凌也。”指出附睾炎的形成与脾胃受邪有关。
    但亦有提出“病疝气者,多责之于肝”者。肝主筋,司疏泄之职,若肝气不畅,可循经聚于宗筋。如《辨证录•疝气门》云:“人有睾丸作痛……盖睾丸不独通肾,而且通肝。阴器者,宗筋之聚也。筋属肝……故肝病而筋亦病,筋病而睾丸亦病矣。睾丸之痛……乃肝气之冲于睾丸耳。”《辨疑录》亦谓:“原夫疝气,肝经属本,心肾属标。疝者多湿热怒气伤肝,房劳过伤心肾,胞络郁结……”均强调了疝气与肝经的密切关系。况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少腹。若经脉受邪,循行不畅,下注于肾,疝气随作。陈师认为,本病的病机不外乎湿热下注厥阴之络,气血凝滞而成,其病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肝为要。
    临床上,现代医学将附睾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其中急性期相当于中医湿热毒盛型,亚急性期相当于中医余毒未尽、气滞血瘀型,慢性期相当于中医肾虚肝郁、虚实夹杂型。陈师认为,现代医学强调分期,而中医辨证分型亦有先后,中西医可以相互参照,相互借鉴,藉以指导临床治疗。
2辨证论治
2.1初期清中兼利
    此期多为急性起病,症见阴囊红肿热痛,附睾或睾丸触痛明显,甚则伴有寒热,病情发展迅速。虽病因复杂,但不外乎湿热邪毒,循肝经下注,瘀结于肾所致。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言:“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临床以肝经湿热、津液未伤和肝胆实火、内热炽盛二证多见。故立清利之法,以清为主,清中兼利。常以《医方集解》之龙胆泻肝汤加味,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蒲公英、川楝子、橘核、全蝎、白芍、甘草等,着眼于清泄肝经湿热,导热外出,且辅以疏肝理气止痛。如热毒明显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阴囊疼痛明显者,可加荔枝核、延胡索、乌药;小便赤黄者,可加淡竹叶、滑石;腰痛者,可加牛膝、杜仲、桑寄生;影响睡眠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灯心草等。
    本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期,用药务必以清为主,清中兼利。清是祛湿热,利是导湿热,使邪有去路。陈师强调,此期重在清,不在消,故不宜过早使用理气活血之品以图肿消结散,且此类药品性多温燥,用之将助长湿热,增加邪毒扩散之弊。若患者阴囊红肿热痛明显,血象较高,或伴有寒热症状时,可合用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尽快控制病情。
2.2中期清消并重
    此期多为急性期控制后,一方面体内余毒尚炽,湿热之邪未清;另一方面,湿热毒邪与气血凝滞,瘀结成块,结而不散。此时睾丸或附睾肿痛虽减,但结块硬度增加,触痛仍较明显,口苦、口干、尿黄、苔黄腻、脉滑等湿热之征仍在,故治以清消立法,既清其未尽之余毒,又消其已成之硬块,清消并重,二者不可偏废。陈师常用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方前痛定方(柴胡、白芍、枳实、川楝子、延胡索、乌药、橘核、桃仁、红花、黄柏、车前子、甘草等)加减治之。该方以疏肝理气见长,活血散结、清利湿热之力逊之,故临床当酌情加减。如清湿热可加龙胆、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尿可加车前子、滑石、灯心草;消肿散结可加全蝎、浙贝母;软坚散结可加牡蛎、夏枯草、玄参;活血散结可加三棱、莪术、炮穿山甲等。
2.3后期消中兼补
    此期多为久病,或反复发作,临床常以阴囊隐痛、附睾硬结不消、压之稍痛等为特点,常伴有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此期湿热之邪虽尽,瘀结之块未消,且多伴有肾精亏虚之状。治当遵《内经》“坚者削之”、“损者益之”之旨,以消补立法,施以软坚散结,兼滋阴精。陈师常以金铃子散合橘核丸加减,以行其气血,通其经络,软坚散结,再加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等,滋养其阴精。若硬结仍有压痛者,可加橘核、全蝎、荔枝核散结止痛;硬结久治不散者,加穿山甲、全蝎、地龙、蜈蚣等虫类搜剔之品:病久烦躁者,加香附、白芍、合欢皮以散郁;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血虚者,加熟地黄、桑椹、当归以养血;阴精亏者,加山萸肉、枸杞子、黄精以滋阴精;腰酸冷痛者,可用杜仲、续断、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等以温肾。
    本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期。本病越至后期,肿块缩小
越缓慢,患者往往十分焦灼,导致依从性降低,故为医者要有方
有守,缓图取效,并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典型病例
    患者,男,30岁,2011年11月4日初诊。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红肿不适,牵扯左腰腹部疼痛。刻症:左侧阴囊疼痛难忍,伴左腰腹部牵扯痛,自觉发热,精神稍倦怠,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温38.9℃,阴囊红肿触痛,明显下坠,左侧附睾肿大,界限不清。阴囊彩超提示急性附睾炎影像(左侧)。血常规示:白细胞12.43×109/L,中性粒细胞72.7%。尿液分析示:隐IIt++,白细胞235/ul蛋白¨。西
医诊断:急性附睾炎。中医诊断:子痈(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药用:龙胆5 g,黄芩10 g,栀子、10 g,泽泻15舀木通5 g,车前子20 g,当归5 g,生地黄20 g,柴胡10 g,蒲公英20 g,川楝子15 g,橘核20 g,全蝎10g白芍15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并合用喹诺酮类抗生素静滴。嘱多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调畅情志。3剂后复诊,症状减轻,守方继服4剂。
    2011年11月儿日三诊:阴囊红肿疼痛诸症减轻,下坠感消失。触诊示:附睾结节较前变硬,压痛(+)。伴食欲不振,心烦口苦,口渴欲饮,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改方:柴胡10 g,白芍15g枳实10 g,川楝子15 g,延胡索15 g,乌药15 g,橘核20 g,全蝎5 g,炮穿山甲5 g,莪术5 g,蒲公英20 g,车前子15 g,黄芩5g,栀子10 g,炙甘草5 g。继服10剂。
    2011年11月21日四诊:阴囊红肿消失,触压痛(±),硬结仍在,舌黯红,苔少,脉弦细。改方:柴胡10 g,枳实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橘核15 g,乌药15g全蝎5 g,炮穿山甲5 g,三棱5 g,莪术10 g,海藻10 g,昆布10 g,浙贝母15 g,法半夏15 g,牡蛎(先煎)20 g,菟丝子20 g,枸杞子20 g。继服10剂后,以该方随症加减,服用月余,硬结全消。
4结语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附睾炎主要以抗菌消炎止痛为主,后期附睾结节多难以消除,甚者导致输精管阻塞,须手术切除。中医药治疗在消除硬结、防止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医一般将本病分为初期、酿脓期、溃脓期、慢性期进行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此分期已与临床不尽相符。陈师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附睾炎“三期论治,不离乎肝”的观点,始终强调临证应抓住每一期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 王全 张喜玲 尹霖 陈慰填 洪志明 陈德宁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