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谢晶日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局限或广泛性固有腺体的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谢晶日教授临床多年,对CAG的治疗知常达变,不拘成法,每收佳效。下面试将个人侍诊例案构辑点滴心得以映谢晶日教授精湛医技。谢晶日教授认为,舌诊应综合舌质、舌体、舌苔,三者缺一不可,并总......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局限或广泛性固有腺体的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若伴有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ATP)则被列为胃癌前病变(GPL),因此对于CAG及GPL的研究已备受关注。谢晶日教授临床多年,对CAG的治疗知常达变,不拘成法,每收佳效。下面试将个人侍诊例案构辑点滴心得以映谢晶日教授精湛医技。
1  四诊和参、重视舌像
  谢师诊病善于四诊合参,尤对舌诊经验独到。“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薰蒸”,“脾胃为中土,邪人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故舌苔对脾胃疾病的反映是最早最及时的。谢晶日教授认为,舌诊应综合舌质、舌体、舌苔,三者缺一不可,并总结如下。
1.1舌质辨脏腑之盛衰
    舌质可以反映气血脏腑之变化。一般舌质淡白者多为脾胃虚寒所致,为胃病的初期,多见浅表性胃炎,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红舌为阴虚或实热,热人气分,在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多伴有出血、糜烂。胃镜下胃黏膜炎性剥脱,形成局限性或大片糜烂灶,糜烂面上常覆盖有附着性黏液斑;绛舌,热人营血,此为溃疡性胃炎,胃镜下多呈现胃黏膜有白苔(或黄苔)周围充血;紫暗舌,多为血瘀,随着病情加重,演变成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胃黏膜呈灰白色,灰黄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紫斑舌患者“久病化瘀”,此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表现,此期一般认为是胃癌前病变。胃镜下多为黏膜层变厚看不到黏膜下血管,黏膜表面粗燥不平,颗粒或僵硬感,光泽差。
1.2舌体辨阴阳之轻重
    舌体最能反映机体津液的变化。正常人舌体大小应适中,若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属脾阳虚衰,水湿内停。谢晶日教授认为,此为早期水肿的表现。胃镜下一般可见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若舌体瘦薄,色淡多属阴虚血亏,阴液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胃镜下胃黏膜局部或呈小灶状灰白色改变,黏膜变薄而凹陷;若色红、绛、干,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胃镜下多为胃黏膜表面粗燥不平,颗粒或僵硬感,光泽差。    
1.3舌苔辨病邪之深浅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表现出来,舌苔由薄变厚为病进,由厚变薄为病退。苔薄白示病邪人表,邪入气分,多为胃病的初期,胃镜下仅表现为胃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苔黄者,病邪入里化热,胃镜下胃黏膜可有糜烂或伴有HP感染;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无根苔提示胃气衰败,为无胃气的征象。“无苔者胃阳不能上蒸也,肾阴不能上濡也”。一般绛红舌少苔、无苔的患者多为萎缩性胃炎,是胃气衰败,胃气不能上乘所致。胃镜下胃黏膜局部或呈小灶状灰白色改变,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如胃痛持续无明显节律,抑酸药无效,短期症状加剧,而又花剥苔者,多怀疑胃癌可能性大。胃镜下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黏膜有明显的分界,病变部黏膜皱襞呈不规则的凹凸不平,失去正常黏膜的光泽而有异常发红或褪色等色泽变化,且常有污秽的渗出物或出血点,病变区聚集的黏膜可骤然变细或不规则的增粗,甚或突然中断,其边缘黏膜常有结节状不整齐的颗粒。
2澄因溯源、辨证论治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等范畴。谢晶日教授认为,中医诊治疾病,辨病不是主要目的,辨证方为治疗的关键。谢晶日教授根据多年的经验,结合萎缩性胃炎的特点,在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脾胃郁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胃络血瘀五个常见证型。
2.1肝郁脾虚型
    症状:胃脘胀痛,连及两胁肋部。攻撑走窜,每因情志诱发或加重。伴有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质红,舌体胖大,苔多薄白,脉沉弦。“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只有肝气和顺,气枢常运,脾升胃降,共成“中焦如沤”。若肝气郁结,肝木横逆脾土,胃失和降,则胃脘胀痛。气病多游走不定,胁为肝之分野,故胃痛连胁。气机不畅,故善太息。肝郁不疏,则精神抑郁,夜寐不安。治疗当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疼痛严重者,加炒蒲黄、五灵脂以理气止痛;反酸、烧心者,酌浙贝母、煅瓦楞、海蛤粉、海螵蛸抑酸和胃之品;夜寐不安者,酌加夜交藤、合欢皮、煅龙牡、灵磁石宁。C)安神之药。
2.2脾胃郁热型
    症状:胃脘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肝胃不和,久而化热,故胃中灼痛。肝火犯胃则嘈杂泛酸,易怒。热盛伤津则口干口苦。治宜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加减。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香芳香化湿,降逆止呕;泛酸、烧心者,酌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丸);若肝热移肠、大便干结者,可加枳实、生大黄、槟榔等行气通便。
2.3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胀痛隐隐,遇寒加重,喜按喜揉,口淡无味,面色咣白,疲乏无力,纳呆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阳不足,胃失于温煦,故胃胀痛隐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机体失养,故面色咣白,疲乏无力。脾阳虚运化无力,则纳呆,口淡无味;脾失健运,则大便溏薄。治宜温运脾阳、健脾和胃。方选黄芪健中汤加减。若见脘腹胀满者,酌加厚朴、白豆蔻、乌药行气消胀;若见大便频数者,酌加五味子、黄连、黄柏、五倍子之类;寒热错杂者,可选泻心汤类加减。
2.4胃阴亏虚型
    症状: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咽燥,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胃喜润恶燥,气郁化热,热伤胃津,胃阴不足。阴津亏损,则胃失濡养,故胃脘隐痛。阴虚火旺则灼痛。胃津亏虚,胃纳失司,故嘈杂似饥,饥不欲食。阴液不足,不能上承,故咽干唇燥。阴液不养肠道,则大便干结。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方选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胃阴不足者,可加沙参、麦门冬、百合、石斛等滋养胃阴之品;肝胃有热者,可加黄芩、栀子泻三焦之热;疼痛游走不定者,可加佛手、香橼、苏子行气止痛而不伤阴。
2.5  胃络血瘀
    症状: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病程日久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无华,唇暗,女子月经延期,色黯,舌暗有瘀斑,脉涩,胃乃多气多血之腑,久病气滞血瘀,胃络不通,则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固定不移,拒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面色晦暗无华,唇暗,女子月经延期,色黯,舌暗有瘀斑,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选膈下逐瘀汤或失笑散加减,可加三棱、莪术破结行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山慈菇、蚤休等化痰软坚;有呕血者,应注意活血药的剂量,可配伍三七、白芨、血竭以止血。
3衷中参西、加减用药
    谢晶日教授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的过程中,主张“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利用胃镜及 c呼吸实验等辅助检查进一步证实中医的辨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加减用药。
    谢晶日教授认为,湿热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前提条件。如患者胃脘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口有异味,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胃镜示有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黏膜表面粗糙不平。病理示:萎缩性胃炎(中度)。”C呼吸实验提示:HP(+)。此为湿热蕴结为炎症发生的特殊诱因。现代医学发现,HP是萎缩性胃炎发病的要因。所以谢晶日教授在诊病过程中,先判断患者是否有HP的感染,酌情佐以抗HP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祛邪杀菌。药理研究证实,此类药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兼嗳气、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中的绿原酸能提高平滑肌张力,减少胃酸的分泌,有良好的抗溃疡的作用;代赭石含有三氧化二铁,和铝、镁、钙等矿物质,能收敛胃肠壁,保护胃黏膜。
  谢晶日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是萎缩性胃炎发病的机理。萎缩性胃炎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的,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久病人络,久病多瘀”。如患者胃痛日久,伴有食欲不振,消瘦,舌质暗红,少苔伴有裂纹,脉沉细。胃镜下胃黏膜局部呈小灶状灰白色改变,胃黏膜表面粗燥不平,颗粒或僵硬感,光泽差。病理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当佐以抗黏膜萎缩及抑制肠腺上皮化生的药物如三棱、莪术具有镇痛、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丹参具有抗溃疡的作用,可增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半枝莲含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抑制肿瘤的转移的作用。
4病案举隅
    祝某某,男,6l岁,2009年7月30日首诊。患者胃脘胀满1年余,近1周因情绪加重,伴胃部灼热,时有反酸,口干口苦,食欲差。面色萎黄,舌质紫暗,体胖大,苔黄腻,脉弦滑,胃脘部及剑突压痛(+),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胃窦)黏膜慢性萎缩性炎(中度)。
    中医诊断:胃痞(脾胃郁热夹血瘀型)。
    治则:清肝泻热,化瘀止痛。
    方药:柴胡15g,黄连15g,吴茱萸15g,佛手15g,砂仁15g,苏子15g,厚朴15g,白豆蔻15g,六曲15g,陈皮15g,浙贝母35g,海螵蛸35g,煅瓦楞35g,半枝莲35g,白花蛇舌草35g,三棱20g,莪术20g。20剂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服。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
    二诊:患者腹胀,排气多,乏力。查体:面色萎黄,胃脘部及剑突压痛(±),舌质紫暗,体胖大,苔黄白腻。脉弦滑。处方:上方加黄芪20g,焦白术15g,党参20g。20剂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服。
    三诊:胃胀减轻,无反酸,食欲好转。查体:面色红润,胃脘部及剑突压痛(一),舌质暗,体略大,薄白苔,脉弦,胃镜:浅表性胃炎。原方继服15剂,加以巩固,嘱其日常尤应重视调节情志及饮食。随诊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辨病属于中医“胃痞”范畴,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辨证为肝胃郁热夹血瘀型。治宜清肝泻热,化瘀止痛;二诊中可见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加黄芪、焦术、党参补气健脾,燥湿和中。三诊患者的自觉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加以巩固。此例辨证准确,用药精炼。
作者: 戴国令 梁国英 2014-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