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于己百--医林元戎后学楷模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于己百教授自幼聪慧好学,18岁开始随父学习中医。于已百教授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1950年,于教授以同等学力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学。1955-1970年,于教授在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的前身)、甘肃省中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研,艺室负责人和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于己百(1920.4.22-2012.3.7)牟平县人(令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于己百教授自幼聪慧好学,18岁开 始随父学习中医。 1947年。于已百教授经国 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 1950年,于教授以同等学力考入 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学。1955-1970年,于教授在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的前身)、甘肃省 中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研,艺室负责人和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赞责省中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 组织工作及省中  医学会的日常工作。同时还担任甘肃省党、政、军领导及外国专家的中医保健医疗工作。
    于己百教授后于1970年调离甘肃省中医院,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的前身)教学,负责西学中班的教学及研究所的临床组织工作,还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全套教材,亲自负责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讲授,为培养甘肃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于教授调入甘肃中医学院,1985牟退休前,他历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及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学兼中西如添翼
    于己百教授自幼聪慧好学,18岁时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其父于有五先生为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临证重视《伤寒论》的研究,著有《伤寒论讲义》《施今墨先生医案选》等,一时名噪金城(兰州古称)。受其父影响,于教授亦非常崇尚仲景学说,故于临床实践中,多以活用经方、取效神奇而享誉医界。
    于己百教授1 947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遂悬壶金城,并就职于其师叔王仲英开办的兰山中医夜校,承担中药学课程的讲授。1950年,他以同等学历又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进行西医学知识的深造。从此,他集中西医学知识于一身,于临床,于教学,都如虎添翼。这为他后来参与筹建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新医药研究所,以及甘肃中医学院等,并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面有所创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他从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在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省中医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研究室负责人和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负责省中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组织工作及省中医学会的日常工作;并担负着甘肃省党、政、军领导及外国专家的中医保健医疗工作。
    于教授后于1970年调离省中医医院,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筹建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并任研究所副所长,负责西学中班教学及新医所临床的组织工作,还亲自担任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讲授,为培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人才做出了贡献。1978年以后,于教授调入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
间,他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甘肃省中医技术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长、甘肃省老龄委员会顾问等职。
    病证结合医有道
    于己百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在基础理论方面,于教授把中医病因分为六淫、七情、内伤、外伤及虫病五大类,其中内伤又包括阴伤、阳伤、气伤、血伤、饮食伤和劳逸伤等内容。于教授还把中医内科辨证的主要方法归纳为热性病辨证和脏腑病辨证两大部分。其中热性病辨证方法主要为外感热病(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各种急性传染性;突病)而设,他将外感热病分为表证、表里证、里证、恢复期4期54证,进行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于除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则以八纲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基本方法,以病因、气血津液辨证为物质内容,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在教学方面,于教授将《伤寒论》看成是一部“集症为证,类证为病,统病为纲”的中医证候诊断学和证候辨证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以阴阳为纲,纲中分病,病中辨证,随证立法,依法处方,因方遣药”的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中医临床治疗学著作   。他认为以此观点,教授给学生,则能提纲挈领,有画龙点睛之妙;指导于临床,则能由博返约,有规可循,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均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于教授常说:“学习中医要特别注意悟性的培养,要训练中医独有的临床辨证思维。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辨证精当,提高临床疗效。”如治疗小儿遗尿,于教授考虑患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副作用、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他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黄汤之药——麻黄10克,桂枝10克,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实践方面,于教授十分强调“科学辨证的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他曾说:“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从临床上讲,主要是病证结合的诊断和治疗。病证结合的诊断,是整体反应与局部病变相结合的科学诊断;病证结合的治疗,是增进机体抗病能力和驱邪相结合的治疗。”
    于教授在临床中,善抓主证,喜用经方,对伤寒热病、胃肠诸症、咳嗽气喘、肾炎水肿、高血压病、胸痹心病及妇科病证等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确实可靠,深受患者好评。    
  于教授对科研工作同样非常重视。在他的指导下,将其“热病证治”设计为“内科热病专家系统诊疗程序”输入计算机,于1988年通过甘肃省卫生厅鉴定,认为该成果“填补了甘肃省诊疗系统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于教授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先后编写有《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学讲义》等著作和教材,发表了《谈谈中西医结合》《六经病证治提要》《热病证治》《2000年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等论文数十篇。
  他治学态度严谨,科研思路开阔。他对中医深究善思,尊古不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发扬,既重视整理,更重视提高。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进行研究,要勇于改革创新,绝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所以他对历代医家的观点,敢于大胆质疑,直抒己见。他的这种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治疗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在编写西医学习中医的试用教材时,即根据中医传统的理论和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成果,采取“以证带病,病中辨证,病证结合”的体例,使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形式新颖、条理,堪称中医学教材中的一枝奇葩。
    德术品识口碑传
    于己百教授不仅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疗效果卓著,而且医德高尚,医风廉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他的德、术、品、识,都广为学生和病家赞颂。他诊病,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唯发大慈恻隐之心,而无欲无求。他述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从不夸大其辞,故弄玄虚。论读书,他虽年迈,仍虚心好学,皓首穷经,手不释卷,从不以已知为满足。论临证,他数十年如一目,坚持应诊,一丝不苟,从不间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古典医籍悉心钻研,经常翻阅各类期刊杂志,凡有价值的资料,乃至于单、偏、验方,都随手抄录,并验之于临床。如此,不仅扩充了他的知识储量,而且也正是他  临床疗效十分卓著的奥秘所在。他也十分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后继学术的发展。他对学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总是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于教授行医执教数十载,师古创新,广征博采,勤奋不怠,注重实践,崇尚仲景学说,尤善活用经方;他教书育人,救疾疗伤,德高望重,生活俭朴,医名功德享誉教坛医界,学生病家可谓有口皆碑。所以,他多次荣获各级表彰和奖励,并被收入《甘肃医药卫生志》《甘肃省教育志》及《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等志书中。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于己百》整理)

 

作者: 2013-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