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王金海:一切为了村民的健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心怀大爱讲奉献获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称号的王金海,是一位处处奉献爱心的好父亲。21特大洪水灾害中,王金海向房山区中医院捐款5000元,向地方受灾群众捐款4000元,为东关上村村民王秀丽筹集善款10000元,履行了一名中医工作者的职责,发挥了一名基层党员的作用,其医术医德在百姓中也是有口皆碑。......

点击显示 收起

  心怀大爱讲奉献

  获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称号的王金海,是一位处处奉献爱心的好父亲。王金海一直教导孩子子将包容、感恩、奉献作为人生的风向标。在他的家庭成员中,有4个特殊的孩子。

  原来,王金海几年前在家庭条件最困难的时候,毅然收养了村里4个家庭不幸的孩子,其中年纪最小的13岁,最大的只有16岁。“我就是想帮这几个孩子一把,将来他们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奉献社会帮助更多的人。”王金海培养他们学习中医,他经常对孩子们说,选择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处处有奉献精神。

  王金海擅于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熟练掌握针灸、火罐、耳针等适宜技术,尤其在脑中风妇科病、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成效卓著。他不但把全部的医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践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患者需要温暖,需要有效、廉价的服务”的思想,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们。如今,他收养的孩子中有的学医,有的学药,有的学护理,传承着父亲“医者仁心,关爱生命”的美德。

  王金海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非典期间捐款捐物,汶川地震一次性捐款5000元。在北京7.21特大洪水灾害中,王金海向房山区中医院捐款5000元,向地方受灾群众捐款4000元,为东关上村村民王秀丽筹集善款10000元,履行了一名中医工作者的职责,发挥了一名基层党员的作用,其医术医德在百姓中也是有口皆碑。

  “六免” 服务重医德

  王金海从医25年来,一直坚持24小时为患者服务,不管黑天白夜随叫随到,义务为患者看病,免费出诊、挂号、咨询、针灸、按摩、指导康复。说起坚持“六免”看病时,王金海笑着说:能省的钱一定要省,该花的一定要花。

  当初建村卫生室时,一切经费和启动资金都是王金海亲自筹集的。他除了把行医的全部盈余拿出来,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卫生室内外环境的布置,例如墙壁的粉刷,基本上都是王金海和医务人员利用空余时间动手干的,每一分钱能省则省。但购置药品、医疗用品时,他不但不省钱,哪怕是借钱也要置备质量最好的。

  卫生室缺资金,加上大部分患者都经济困难,无法实现针灸针一次性消费,王金海就和家人每天晚上对针灸针进行彻底消毒,保证每套针具患者可使用半个月。

  因为王金海总是为贫困户减免医药费,即使全家人收入都投入到了卫生室中,但依然欠下了200万元债务。面对巨额欠款,王金海的妻子仍然支持丈夫减免贫困患者医药费:“欠下的钱我们慢慢还,但医德不能丢。”妻子的这番鼓励让王金海更有信心迎难而上。

  怀揣绿色中药

  听到有患者质疑服用中药后效果不明显,王金海陷入了思索:为什么中药的药效会每况愈下?带着这个疑问,王金海专程拜访了几位常年制药的老药工。老药工告诉他,为有便于保存,市面上许多中药都经过硫磺熏蒸,硫磺熏蒸会让药效大打折扣。

  经过一番研究,王金海信心十足地开始计划他的“绿色中药”发展模式。他设想在村里建立一个大型冷库和一个阳光棚,阳光棚用于晾晒刚刨出的中药,尤其是一些能生用的药材。再把阳光棚里晒过并加工过的药材放置在冷库中,保证其药性不会被破坏,形成一个绿色循环系统。

  虽然以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能建冷库和阳光棚,但他的“绿色中药梦”一直不曾放弃。王金海坚持自己种植草药,打算从基础做起,逐步实现并推广“绿色中药”发展模式。如今,在王金海的努力下,卫生室98%的中药达到自种自用。

  “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王金海一直深深牢记的师训。他只想在基层脚踏实地地默默工作,实现自己朴实的中医梦: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传承中医药事业,让村民们不得病、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作者: 丁洋 2013-9-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