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周端--上龙华医院名中医 博采众长 融会新知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医家简介】周端(1950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预防保健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心痛优势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病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筹)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周端(1950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预防保健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心痛优势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病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筹)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委埙,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科技特派员。周端教授还担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分会名誉主任,上海食疗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届科研督导专家组副组长,龙华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周端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同时,周端教授是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评委、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三届评审委员、教育部科学基金及成果评审专家、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科委基金及成果评审专家、上海市徐汇区医学会中医学组顾问、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中医专家组成员、《中医杂志》审稿专家。
    周端教授从事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中医内科(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及中老年虚证膏方调理.有较好的社会影响。他先后主持、参与国家新药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上海市科委、经委、卫生局、浦东新区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全国统编21世纪规划教材1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发明奖三等奖各1项,申报中国发明专利3项。周端教授先后培养博士12人,硕士14人,目前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3人 。
  周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30年,长期致力于中医内科(心血管病)的诊疗与研究,对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衰等疾病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在膏方调治中老年虚证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活血潜阳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见长,中老年多发,易反复,缠绵难愈等特点。周端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阳亢”“血瘀”是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的共同表现,并根据虞抟“血瘀致眩”、杨仁斋“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的观点,认为“阳亢”“血瘀”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瘀血的形成贯穿于高血压病全过程,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迁延,血瘀的程度也日趋加重。
  周端教授在临证用药时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活血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并以活血潜阳方治疗高血压病,往往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活血潜阳方由丹参、潼蒺藜、白蒺藜、泽泻等药物组成。方中重用丹参活血调血、益气安神、补血益气、宁心调肝为君;潼蒺藜补益肝肾、明目固精,白蒺藜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散结祛瘀,二药相配,共为臣药,一平肝阳以治上,一补肾阴以治下;泽泻利水渗湿,佐上药以利尿降压辅养肝肾;诸药相配,共奏活血潜阳、平肝降压之功。他认为瘀血既是高血压病病因,也是该病病理产物,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故周端教授临证之时,善根据高血压病的不同阶段,把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发皇古义——诠释胸痹
    心痛之阳微阴弦
  周端教授熟读典籍,广征博引,结合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系统认识,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诠释。胸痹的主要病机为胸阳痹阻,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等,标实为血瘀、痰浊、阴寒等,最终致胸阳痹阻,“阳微”中的“阳”并非单指心阳,而是相对于“阴与阳”“正与邪”而言的,是人体“正气”的高度概括,不仅仅包括心阳不足,更应包括心气、心阴之不足。  
    而“阴弦”也应由阴寒扩大为痰浊、血瘀、阴寒等,其中瘀血的形成贯穿于冠心病全过程,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迁延,血瘀的程度也目趋加重。唐容川曾言:“血属阴……其行也,气运之而行也。”心主血,血之运行赖气之所统,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虚无以温煦推动,血必因之而凝滞瘀阻。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营阴,或热邪灼伤心阴,致心阴亏虚,阴伤及气,久则气阴两虚。另一方面,阴液不足,虚火内炽,营阴涸涩,灼血为瘀。故《读医随笔》说:“阴虚必血滞”。瘀血阻滞,影响气、阴之化生,必会导致气阴之不足;血属阴,血瘀必加重阴之不足,故气阴两虚与血瘀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阳虚者,阳气推动乏力,温煦无能,血亦因之瘀阻。寒凝者,血亦为之而凝泣。痰湿阻于体内,影响血之运行,亦可致血瘀。王孟英云:“痰饮者,本水谷之悍气……初则气滞以停饮,继则饮停而气阻,气既阻痹,血亦衍其行度,积以为瘀。”可见,各种病理因素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
  周端教授在治疗冠心病时,强调活血化瘀应灵活用于各证型中。活血化瘀,心脉之瘀去而心脉畅通,通则不痛。丹参活血调血、益气安神、补血益气、宁心调肝,《重庆堂随笔》称“其功在活血行血”。周端教授注重宣利气机助心行血。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气与血相互化生,气能运血,血能载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气滞则血行不畅而为瘀,血瘀亦影响气之运行而致气滞,瘀血与气滞并存是瘀血病证最常见的病理机制,故其治疗当气血并调。他注重宣阳通痹,在临床上,针对有无阳虚症状采用通阳或温阳的治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有针对性,例如合并心律失常者,常用琥珀粉、苦参、甘松。
  分期论治慢性心衰
  周端教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立足辨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之相关,若肺失布津、治节无权,肝失疏泄、津液失布,肾阳衰微、水寒不化,脾不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痰湿内生,均可累及心脏。他脏病日久及心,或心脏自病日久,可致心衰形成。心衰虽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主。他认为慢性心衰中医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瘀血、水饮、痰浊为标。心气虚贯穿于慢性心衰的整个病变过程,瘀血、水饮、痰浊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理产物,气虚、瘀血、水饮、痰浊相互作用或转化,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心衰早期临床表现以心气了虚为主,进一步发展则气虚及阴,表现为气阴两虚,再进一步发展则阴虚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水饮上泛。
  根据慢性心衰气虚血瘀、阳虚水停的病机及病情发展过程,周端教授治疗慢性心衰主张分期论治,即早期以心气亏虚为主,当补益心气;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晚期多见阳虚水泛,当温阳利水,在各期发展过程中,灵活运用活血、祛痰、逐饮之法,同时兼顾有无多脏同病或其他兼症,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他认为其中补益心气为治疗慢性心衰的基础,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行,益气的同时活血化瘀必不可少。血不利则为水,而温阳利水是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环节之一,祛除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使心阳畅通,心血得养。此外,慢性心衰久病及肾,治必补肾。近年来,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将参蛤散应用于各期心衰,亦有较好疗效。上工治未病——膏方调理
    周端教授认为,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患的佳剂,所以制方之时,应明察病者阴阳气血之偏胜,用药性之偏纠正其阴阳气血之偏,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他指出,配制膏方应首重辨证论治,切莫盲目迎合病家喜补心理,—律投以野山参、鹿茸之类,同时辨证须与辨病、辨体质相结合。
    在治疗上,他认为既要注重气血阴阳的调补,更要顾及瘀血、痰湿等标实之邪的祛除。他强调祛邪之品的灵活运用,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或理气解郁,且补虚之品与理气运脾健胃之药同用,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消补并用,通补兼施。
    周端教授认为,不论何种补法,时时固护胃气最为紧要。传统的膏滋药味厚质重,多以阿胶、龟版胶、鹿角胶等胶质收膏,黏腻难化,若峻补、蛮补,可壅滞气血,留邪内闭,反遭其害,对夹有痰瘀者多不适宜。一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举凡胃有夙疾者当先治其病,而后再行滋补;中焦枢机不畅者,必先燮理升降枢机为开路方;食欲不振者,当先振奋中气;脾虚便溏者,宜扶中州以实大便。膏滋方中均需伍以健胃、调胃、醒胃方药,俾胃气旺则五脏六腑皆旺。   

 

作者: 刘群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