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张子琳-全国名老中医 衣钵相传 誉满三晋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张老中年丧父,后在家开设药铺,自任坐堂医。本书后增补医话选分别于1985年和1996年各再版一次,其发行已逾5万册,深得读者好评,其中有的案例被选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其后,在《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等书中均备载其业术甚详。此方曾为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张子琳(1894--1983).字桂崖,号宏达,山西省五台--gA.。张子琳为著名中医临床家,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及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张幼承庭训,兼得本村中医刘采成先生指导。1940年前后,生活在日伪统治下的张子琳,为寻找一点精神寄托,开始信仰佛教,后成为佛门忠实信徒,知名居士。他认为佛教的慈悲为怀和乐善好施.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是一致的。
   1953年,年近花甲的张子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走集体行医之路’在东冶镇创办了首家联合诊所。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张以62岁高龄欣然应聘来所,参加临证治疗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及考训医籍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还兼职负责指导实习、进修人员的工作。1970年,他响应政府疏散人口的号召,被安置回原籍五级村。目他曾在家乡行医多年,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次返里再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1972年,张子琳退休,留寓省垣.住上马街永安里夏居原籍,冬住太原,无论在何处,登门求诊者始终络绎不绝。
    续唱家业声誉隆
    张子琳幼承家学,熟读中医启蒙书籍,父润雨,精医、工书画;稍长,受业于本县儒医刘采成先生门下,攻读《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年甫二十,即为亲友诊治,屡获效验。因其父供职于大同观察使署所属医院任医宫,便再往大同随父见习,更得临证指教,加之本人勤奋,研习《医宗金鉴》《类证治裁》等古今医籍,尤崇尚陈修园学术,越六年,医术大进,深为诸前辈赏识。
    张老中年丧父,后在家开设药铺,自任坐堂医。因他辨证明晰,用药轻灵,见效显捷,善用小方剂治大病,患者多往就之。曾有妇科医生徐某之女,年方十七,感冒身痛,徐曾用九味羌活汤,身痛不解,又兼咽痛,后改服养阴清肺汤,身痛咽痛更甚,遂邀张老诊视,张老见病人身热恶寒,无汗,身痛骨楚,并咽痛,脉浮紧有力,便处麻黄汤原方加桔梗、玄参二味。三日后病家登门告之日:“你那药方妙得很呀!药到病除,应手取效。”又尝治五台县北大兴王某之子,年三四岁,忽喘促不止,村里医生视病情危急,不敢为之用药,遂请张老诊治。张老至病家时,正遇二巫婆给患儿灌服冲有朱砂之类的“法水”。患儿张口抬肩,心慌,气息不接,唇青脉微,危在旦夕。张老分析病情,并无热象,加之巫婆灌服“法水”(实为冷水),故为寒喘,遂以回阳救逆之剂重用附子,一剂定喘,后经调理而愈。
    类似的事例颇多,不能尽举。而且张家两代业医,敦重德行,常日:“医虽小道,关系人命,当以济世活人为旨,应量力取酬,况身居乡土,举凡族邻,尤宜斟酌。”以是,张家施治售药,从无重索。每届岁终,有无力偿付药债者,辄尽数勾销,或有非议者,张老则释之日:“吾生于斯,长于斯,阖家养于斯,若计得失,折损者仍属区区。”张老从无责债求券之行,遇有邀诊者,不论远近,无分昼夜,必及时往视,于是声誉日隆。
    建国后,张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学习政治,研究医学,无时忽辍。他在县邑首创集体诊所,卫生保健工作无不率先以赴,无计得失,深为各级领导及地方群众所推崇。1956年,他当选为五台县人民代表。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建所,需要人才,他毅然应聘。张老在职14年,诸凡考训医籍,诂释疑难,总结经验,答复信访,临证治疗,以及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等各项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无不致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多有建树。义务为群众治病乃其夙愿,张老1972年77岁退休,留寓省垣,求诊者仍络绎不绝。山西电视台于1981年8月曾播发其生平事迹及带徒义诊发挥余热的专题报道。
    尊古不泥精融会
  张老业术源出正派,理论根基一本《内经》《伤寒》《金匮》之学,崇尚前辈名家徐灵胎、陈修园等“尊古无妄”之说以为标榜。张老临证辨析又多参合唐容川、张寿甫等古今通用、中西参合之议作稽范。他向以辨证论治为本,善领病走,不为病牵,常使沉疴消于无形,而绝无执着不化之嫌。《礼记•儒行》云:“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他的业术,固有同于斯言者。    
    张老行医70余年,积累之医札、病志、记述甚多,惜多已失落,仅1970年以后历年登录内、外、妇、儿各科病志,约3万余则,经验札记40余万言,曾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指派专人协助整理,总结证治概述30种,捷效医案100例,汇集成册,定名为《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于197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山西日报》及香港《文汇报》均先后为此书发表书评及内容介绍。本书后增补“医话选”分别于1985年和1996年各再版一次,其发行已逾5万册,深得读者好评,其中有的案例被选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其后,在《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等书中均备载其业术甚详。
    “平肝清晕汤”是张老所制有独到疗效之经验方,盖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参以张寿甫治疗现代医学所称高血压病之“建瓴汤”方义推衍成方,用于高血压、轻度动脉硬化、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病证,亦即中医所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病而发为眩晕、头痛、心烦、失眠、纳呆、便秘等疾患,20年来,他以此方随证化裁施治,辄应手而痊。此方曾为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刊刊载,后由广东中医学院主编之《新中医》杂志转载介绍于《老中医医案医话选》。同道中每有治用此方者,多见卓效。得一方以活万人,其功于医学又何必以多为胜哉!
    张老既精于医,又善绘事,并虔诚佛学。父为书画名手,其舅赵凤瑞乃三晋画苑俊笔,与故人常子襄、柯璜等大家齐名大河之北。张老受此熏陶,多得精传,所绘以花卉称最。他受持佛学,乃以养志健身为旨。君盖以普济含灵,不务荣利,唯疾厄是救者,七十年如一日。故其生前年近九旬,尤无倦意,是有赖于素行修养者至多。而身后十八载,先生验方神技、藏书印画或有所失传,然其德艺双馨的故事,三晋妇孺皆知,亦为一奇!
    重视后天论脾阴
  翻开张老1970年到1983年保存完好的几万余则病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多数内伤杂病患者症状描述的第一个词是“能食”、“食纳好”“食纳一般”“食欲尚好”“食欲不振”“食欲差”等。这一点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张老对“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重视程度。
  各脏腑都由阴阳两方面组成,脾脏有阳必有阴。经过反复验证,他认为脾阴虚一证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对于这个在中医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灵枢经•五邪》日:“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论胃阳有余,脾阴不足之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论胃强脾弱,煎灼脾阴,津伤不布之证。事实上开创了和营养血以滋脾阴之先河。
    从理论上分析,脾阴是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是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举凡饮食偏嗜、七情所伤、五脏虚损皆可戕伐脾阴,而成脾阴虚证。但时下之弊,更多的是误治之坏病。医者凡见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者往往不辨病之新久,动辄使用辛热香燥醒脾之品,常使简单易愈之疾,反成错杂难已之愚。
    阴阳之辨,关乎死生,倘有错判,鲜有不偾事者。虽然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仲景就曾告诫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但这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因此张老特别强调在对一些慢性病的诊断分析上要力求准确。他说:“用药治病,跟走路一样,如果方向对头,药量虽小,病情总有起色;如果方向不对头,剂量越大越容易坏事。”针对脾阴虚一证,张老创立了“加减异功散”一方。众所周知,钱乙的五味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炙甘草)是温补脾阳之专方。张老以辽沙参易人参,以山药易白术,以生草易炙草,再加麦冬、石斛、莲子、扁豆、鸡内金等,将其裁化为“加减异功散”,使该方治疗作用由补脾阳变为补脾阴,一字之差,效果迥异。
    有一例舌癌患者,张老诊为心经火毒,劫夺脾阴,先后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消肿、活血逐瘀诸法,待症状控制,火毒已敛,脾阴亏失,口流淡水之时遂改用这张专治脾阴不足的“加减异功散”。患者坚持治疗将近1年,延长了生存期。
    张老从多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食欲不佳,甚或不饥不食,口干,大便干结不爽,小便短黄等,便是脾阴虚的主症。而脾阴虚和胃阴虚鉴别的关键在于脾阴虚多见于素体虚弱的慢性病过程中,而胃阴虚多见于素体尚盛,急性热病伤阴者。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张子琳》整理)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