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尚志钧先生--观其户寂若无人 按其帏其人斯在(上)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医家简介】尚志钧(1918&mdash。2008)f安徽全椒人,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尤深。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尚志钧(1918—2008)f安徽全椒人,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尤深。数十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唐•新修本草》《补辑肘后方》等。    
  求学之路艰难坎坷
    (1918—1948)
    尚志钧,1918年2月4日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东乡西观圩小庄一个祖辈务农的家庭,母早亡。1928年举家迁至全椒西乡中兴集北江王村。同年冬天父亲送他入私塾读书,教书的先生颇为严格,尚志钧的学习也很勤奋。1932年,他以同等学力进入全椒县西门宝林寺小学四年级插班学习。1934年,他报考当地县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全椒县立初级中学。1937年,他参加高中考试,被录取在芜湖第七中学(今芜湖一中)上学。开学不久,因“七七”事变,上海等地相继沦陷,11月抗日战火烧到苏州,芜湖七中随之解散。尚志钧遂返回全椒中兴集北江王村,旋即全椒亦沦陷。1938年春,他离家随着流亡的人群西上,走到安庆轮船码头时看到一张告示:凡是芜湖、合肥、安庆的中学师生,可以去安庆对岸的至德县第四临时中学报到就读。于是他于3月初暂时落脚于该校。两个多月后,日本人由芜湖转攻安庆,学校又被迫奉命西迁。5月初,师生600余人开始步行出发,9月中到达湖南洪江时只剩下90多人了。该校新校址设在嵩云山庙里,校名也改为国立第八中学,高中第三分部。在这里读高中的两年时间里,他常常利用星期天去江边码头上打短工,维持学业。高中毕业后,他只身来到重庆。
    1 940年的重庆已是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首都了。尚志钧来到这里后,报名参加大学统一考试,当时报考的学校是陕西武功的西北农学院。录取后,他因无路费不能前去。其后四川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牙医专科招考,应试录取了他,但他仍因路费问题没有去成。后经刚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的安徽同乡林启寿先生帮助,复报考国立药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尚志钧1944年毕业,毕业后曾在四川合川卫生署麻醉药品经理处及其附设的国立第一制药厂工作,将近1年。由于整天的工作就是称药分药、封瓶包装、贴标签等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他对此工种实在无兴趣,从未被苦难和艰辛吓倒的尚志钧第一次感到苦闷和彷徨。
    恰在此时日本投降,27岁的尚志钧为时局的扭转而欣喜若狂。壮志未酬、年轻气盛的尚志钧希望在养育他的故乡行医制药,大展宏图。他决意辞掉药厂工作,参加卫生署医疗防疫第二大队。医疗防疫第二大队开往安徽,当时的队址定在芜湖。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老家后,他才知道父亲、长兄、长嫂及小妹均已过世,只剩下二哥、二嫂和继母。而当时的江淮大地一片疮痍,制药工作无法开展,他便暂时栖身于合肥省卫生处,挂个技术专员的头衔,但无具体工作做。
    这时尚志钧经常回全椒,同族兄尚启东交谈。正值风华年少的尚志钧急于为家乡的医药事业做一番贡献,而此时的族兄尚启东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了。尚启东不是一位普通的中医临床家,他有着敏锐的目光和深厚的汉文功底,我们从他1981年7月为尚志钧《补辑肘后方》一书所作跋文体现出来的广博与专精便可略见一斑。他十分了解并且赏识这位年轻却颇具书生气的挨弟,他知道尚志钧背井离乡8年归来,最为珍重的东西是他从重庆携来的那一摞线装古书;他也知道尚志钧购买这些书的钱,是他省吃俭用和奖学金所得。一于是,尚启东鼓励他走上中医文献之路,并且告诉他这一行虽然清苦,但人的一生做点学问才是正事。结合他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的、知识,尚启东说:“若能从事本草文献研究,一定大有作为。用清人的考据方法来研究中医本草文献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因为有清一代的考据学家们很少涉及这一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学术上的空白点,需要有识之士为之奋斗终生。”当时尚志钧认为族兄所言极是。由于尚志钧对于研究本草文献缺乏基础知识,于是他就下决心自学补课。
    从1945年到1947年,举凡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目录学、文献学和有清一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考据笔记类书籍,甚至动植物学、矿物学等等都成为尚志钧从头硬啃的“新”学科。他大约用了2年时间,即奠定了一定基础。
    1947年尚志钧与井子东女士结婚,育有一子四女。由于尚志钧参加工作后,白天忙公务,晚间、星期天、节假日全忙于本草文献研究,他对家务实在无暇顾及,家务全由井子东一人包干了。
  从1 948年开始,尚志钧即着手辑复《唐本草》,有计划地对各种古本草及经、史、子、集,包括《十三经注疏》和《诗经》等先秦古籍,以及历代史志作品加以研究,并将其中凡与《唐本草》相关涉及处一一摘出。
  创业伊始峥嵘初露
    (1949—1957)
    1949年全国解放后,31岁的尚志钧离开安徽省卫生处,回到全椒老家。当时家中还有几十亩薄田,由祖母、继母和兄嫂们操持着。但是他没有选择种田,而是继续研究本草,兼走行医的道路。他向家乡父老们承诺:来就诊者一律先看病,看好了再付钱,付多少也由患者量力而行;看不好的不付钱。病人痊愈后付不起钱的,纷纷给尚志钧送来了米、油及各种菜蔬,他再也不用为填不饱肚子犯愁了。在此期间他还利用他掌握的制药知识“加工”了一种医治咳嗽的药丸,因为疗效卓著,“尚氏止咳丸”一时间声名大振。
    1949年9月,尚志钧接到一封药专同学从山东济南寄来的书信。该同学向尚志钧透露,他所在的白求恩医学院目前正在搜罗人才,现缺少教化学的教师,希望他能去试一试。化学是尚志钧学过的,他为了寻求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即想到济南去看看。并且尚志钧打小就有一个读书、教书的教师梦,这正是个圆梦的机会。在济南白求恩医学院药剂科任教期间,他备课极为认真,以至于上讲台从不带课本,只凭几根粉笔,板书条理清晰、规范整洁。但他舍不得丢掉本草的研究,常想在课余时研究本草,而大量本草书和资料都在全椒家中,他觉得留在全椒家中,研究本草更方便。于是他就决定再次回到全椒,重操旧业,继续行医,有病人来即看病,无病人时,即研究本草。1950年秋,
他的继母在芜湖生病,写信叫他回芜湖。
    应当说,从济南再次返回芜湖,是尚志钧先生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便与安徽芜湖,与教学育人,与本草文献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芜湖甘甜可人的水,也许是芜湖安宁静谧的土,也许是芜湖朴实无华的真留住了这位了不起的学人。虽然此后的多少年,我们的祖国并不平静,但从此以后的半个世纪,尚志钧的根却牢牢地扎在了这里。
尚志钧于1950年秋回到芜湖后,在卫生管理部门的安排下,参加了“卫生训练班”的筹办工作,饱尝了创业的艰辛和甘苦。训练班后来发展成为“卫生干校”,不久改名为芜湖中级卫生技术学校、芜湖卫生学校(简称“芜湖卫校”)。1951年至1953年,尚志钧都在芜湖卫校教书。办学之初,人手紧张,不管哪门课,凡无人上,都由尚志钧代。1954年他被调至安庆卫校,1955年又调回芜湖卫校教书。1958年芜湖卫校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简称“芜湖医专”)。1970芜湖医专并入合肥安徽医学院,尚志钧分在中药班教书。1972年芜湖医专又从安徽医学院分出,回芜湖,校名改为皖南医学院,该校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尚志钧这一阶段改教中医概论,并在附院中医科看门诊,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整理古代亡佚的本草。可以说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尚志钧总与该校相伴。
    然而在国事初定,百废待兴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尚志钧又感工作压力加重,时间紧张不够用。他在芜湖卫校教书时,8小时以外时间全部用来辑复《唐本草》,从不到任何人家去串门,而是闭门读书。这种沉寂过程大约持续了七八年,但在政治气氛空前紧张的年代,这样的沉寂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也许是历史捉弄人,这个时期即便是尚志钧在完成了自己的本职教书工作后,想完全“销声匿迹”“与世无争”也极难做到。原因是老家不断有“公家人”来调查与其有关系的同学、同事等人的问题,以及学校经常突然捎来通知,要尚志钧参加批斗会、政治学习会等。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此间他对本草的兴趣却是越来越大。正是因着这份执着,身处逆境的他,虽然无法选择外部环境,却可以百倍地严格要求自己,于是他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来为之奋斗。多少年来尚志钧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此时,他对本草的执着研究,已进入全然忘我之境界。他一生中最为重大的一部著作《唐•新修本草》的主要辑复工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