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进出口进出口动态

维生素类产品出口大幅下滑 维生素C量价齐跌

来源:转载
摘要: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维生素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维生素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维生素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D3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

点击显示 收起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维生素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维生素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维生素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D3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3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下降明显。

  出口大幅下滑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19.72万吨,同比增长5.48%,出口金额17.73亿美元,同比下降8.01%。出口平均单价8.9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2.79%。其中:未混合的维生素B6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12.99%,未混合的维生素B1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21.93%,未混合的维生素B12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58.93%;在维生素类产品中降幅居前。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对亚洲出口数量5.26万吨,出口金额4.71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26.67%;对欧洲出口数量6.88万吨,出口金额6.54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34.87%;对北美洲5.30万吨,出口金额4.80亿美元,出口数量占比26.86%,三大市场出口数量合计占比88.40%。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对欧美、亚洲等传统市场出口依存度极高。

  产业高度集中

  目前,我国药企已在多个维生素细分市场上取得了生产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基本上几家企业的单项维生素品种就占据全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一般单品种维生素出口企业前3名基本上就占据了总出口量的60%以上,其中一家独大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B5就占据了本行业比重的6成以上。

  2013年,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企业有753家,较去年增加了8家。其中,国有企业129家,占比17%;三资企业72家,占比9.6%;集体企业17家,占比2.3%;其他性质企业535家,占比71.05%。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鲁维食品生物有限公司、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位列出口金额前10名。这10家企业出口金额之和占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2.78%,占据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

  维生素C在我国是个高度集中的产业,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高、掌握话语权,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而近年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低价竞销以致沉疴难愈,严重损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

  三大品种市场剖析

  ■中国医保商会杜红

  2013年,我国维生素行业出口增速出现回落,所有维生素类细分品种的出口价格同比均出现了显著下跌,行业前景堪忧。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A是我国维生素类原料药出口的主要品种,尤其是维生素C,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及产能优势,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恶性竞争等原因,近年产能严重过剩。

  维生素E是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之一,目前我国出口的维生素E主要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而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主要生产医药级高端产品,操控着全球维生素E的市场话语权。

  我国的维生素A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目前仍以低价竞销方式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维生素C:量价齐跌产业尴尬

  据统计,我国5家主要维生素C生产企业产能超出12万吨(据发改委统计约为13万吨),而国际市场需求量为10万吨(发改委称,表观消费量为12万吨左右)。在前些年市场获利丰厚的刺激下,近年来国内陆续新建、扩建、拟建的维生素C项目累计产能接近25万吨,是国际市场需求量的2.5倍。

  2013年,维生素C(原粉)出口数量7.32万吨,同比下降1.40%;出口金额2.43亿美元,同比下降11.04%;出口均价3.33美元/公斤,同比下降9.78%。

  从主要出口市场情况来看,维生素C(原粉)对最大的目标市场亚洲出口数量为2.03万吨,同比下降1.52%;出口金额7614.19万美元,同比下降13.02%,其中对日本出口数量7.10万吨,同比增加1.72%;出口金额3130.31万美元,同比下降17.08%。对另一主要目标市场欧洲出口数量2.41万吨,同比下降8.35%;出口金额761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3.40%,其中:对德国出口数量1.10万吨,同比下降9.72%;出口金额3568.43万美元,同比下降14.48%。对北美洲出口数量1.88万吨,同比增加4.14%;出口金额5823.48万美元,同比下降7.14%,其中:对美国出口数量1.85万吨,同比增加4.51%;出口金额5740.29万美元,同比下降6.93%,行情惨淡。

  我国维生素C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经济损失惨重,并受到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同时,也促成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高度集中,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我国维生素C产业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集中度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占全球市场85%的份额,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即便如此,VC行业的无序竞争仍使产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为防止产能过剩,避免重复建设,自2005年起,国家在陆续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均把维生素C列为限制类。维生素C行业景气又引发新一轮利益驱动,一些地方违规新建维生素C项目,一些企业低水平重复扩建维生素C产能。据统计,除原有“五大家族”13.6万吨产能外,全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维生素C生产能力合计超过8万吨,这说明我国维生素C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超出全球需求近1倍,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

  2011年至今,VC产量严重供大于求,市场极度疲软,甚至国外客户、中间商手中都囤积了大量的货品,导致了目前维生素C售价低于成本线,市场上却无人问津,部分企业被迫停产的尴尬局面。

  维生素E:出口下跌疲势显现

  维生素E全球需求量约6万吨,而产能约在7万吨左右,实际产量约6万吨,供需基本平衡。据估计,国内维生素E需求增长率在7%~8%左右,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在5%~7%,发达国家则增长较慢。

  国内维生素E生产企业主要有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量约4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国外主要供应商是帝斯曼(DSM)和巴斯夫(BASF),两公司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55%。

  维生素E原料80%以上用于饲料添加剂,医药和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约占20%。2013年维生素E出口数量4.68万吨,同比增加11.01%,出口金额5.56亿美元,同比下降9.22%,出口均价14.0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8.22%。

  我国维生素E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德国、荷兰、日本和比利时。2013年我国维生素E对主要市场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对美国的出口均价降幅达23.23%,对新兴市场出口均价降幅亦在10%以上,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需求疲弱影响,饲料维生素E的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虽然维生素E出口数量较2012年同期有所上升,但价格的下跌亦抵消了这一趋好的态势。当前国内维生素E市场消费增长相对迟缓,加上秋季疫情预防成本上升,因此,目前国内家禽养殖户对新一轮禽畜补栏持谨慎心理,这对维生素E的消费需求增长构成不利影响。总的来说,目前欧洲维生素E市场价格持续走跌,加之国内饲料消费的增幅不大,虽然年初,国内主要生产厂家均采取过涨价提振市场的措施,但仍无法改变市场下跌疲势。

  维生素A:成本优势夺得市场

  全球维生素A的需求在1.5万吨左右,年增速在3%~5%。由于维生素A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国内仅有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规模化生产,这3家生产企业的维生素A产量合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国际生产企业有帝斯曼(DSM)、巴斯夫(BASF)、安迪苏,市场占有率为60%。与此同时,得益于生产成本优势,我国维生素A市场份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我国维生素A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越南。由于维生素A产品的80%用于饲料添加剂,因此,东盟地区以发展近海捕捞和养殖业为主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需求旺势。

  2013年维生素A出口数量3383.06吨,同比增加13.76%,出口金额7117.17万美元,同比增加6.95%,出口均价21.04美元/公斤,同比下降5.98%。

  由于维生素A市场定价权仍掌握在帝斯曼(DSM)、巴斯夫(BASF)等跨国公司手中,国内维生素A生产企业尚处于被动跟风阶段。

  维生素A主要用途在非处方药市场、营养补充剂、饲料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业等方面,国内行业集中度很高。2013年上半年,受“速生鸡”食品安全流感疫情影响,饲料行业遇冷,销售旺季成交清淡,致使业内人士对市场信心不足,部分经销商急于出货,饲料级维生素A价格连续下探,随后,国内维生素A主要生产厂家及国外巨头帝斯曼先后提价,但仍未改变市场成交清淡的格局。目前,市场不少买家已经结束备货,厂家和下游市场处于利益的博弈状态,多数业内人士选择观望,国内市场成交格局依旧清淡,终端市场上涨乏力。与国内市场的清冷局面截然不同的是,2013年维生素A的出口数量、金额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出口价格下降明显,说明我国维生素A仍以低价竞销的方式在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医药经济报)

作者: 2014-2-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