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天灾人祸引发担忧 多国建种子库应对“世界末日“

来源:环球时报
摘要:“世界末日”这个词近来似乎很时髦。美国核科学家在1月中旬调快了“末日之钟”,称人类距离发生全球毁灭性灾难的“午夜”只剩下5分钟了。电影导演们则争拍“末日电影”,从以前的《后天》、《地心末日》到本月上映的《太阳危机》,讲述的都是类似故事。与此相对,现实社会中确实有不少人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他们将动......

点击显示 收起

        “世界末日”这个词近来似乎很时髦。天文学家预言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本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将举办“行星防御大会”;美国核科学家在1月中旬调快了“末日之钟”,称人类距离发生全球毁灭性灾难的“午夜”只剩下5分钟了;电影导演们则争拍“末日电影”,从以前的《后天》、《地心末日》到本月上映的《太阳危机》,讲述的都是类似故事。与此相对,现实社会中确实有不少人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他们将动植物的“种子”或藏于北极或藏于城市,并把相关设施比喻为《圣经》故事中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北欧“方舟”最安全  



        本月晚些时候,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国际种子库将正式动工修建,挪威人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末日穹顶”。由于这个种子库设备先进、位置偏僻、人迹罕至,建设者自豪地将其称为“地球上最安全的诺亚方舟”。人类只有遇到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等末日危机,且外界没有其他种子可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末日穹顶”。用相关组织负责人的话说:“即使最坏的事情发生,它也能够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重新建立农业生产。”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极圈以内的北冰洋上,60%以上的土地被冰川覆盖,植被覆盖率还不足8%,多数地方不适合人类生存。即使是在人烟“稠密”地区,也仅居住着3000多人。不过,这里的北极熊倒有5000多头,数量比人还多,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海象、海豹、北极狐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挪威政府率先提议在该地区建设国际种子库。  



        根据挪威政府公布的种子库建设方案,工人们将在一座山上,向内开凿出120米长的隧道,这样就到达了永久冻土带。然后,他们将按照美国国家黄金储备库诺克斯堡的安全设计模式,在隧道的尽头修建种子库,并在隧道和种子库的外围筑一层1米厚的混凝土石板,隧道外面则是一个可抵抗数吨炸药爆炸威力的密封门。种子库长45米,宽、高各4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内部还建有空气交换和制冷设备。而种子将放在一个个特制的铝盒内,每颗种子外还包有防水锡箔。今年9月种子库建成后,每年只会打开一到两次,用来进行内部检查和增加新的种子品种。此外,挪威政府还计划开发附近的一座煤矿,并建设一个小型发电厂,以保证种子库的能源供应。按照设计者的构想,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灾难,无论是气候变暖、传染病还是核战争等,人迹稀少的北极地区都将是受灾最少的地方。那样,人们就可以来到这里,打开种子库,寻找合适的种子重新开始生活,至少可以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  



        由挪威人设计的这个种子库可以说是安全到家了。正常年份,种子库内的自动温控系统将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把温度常年控制在零下18摄氏度;如果遇到停电,冻土层内的天然低温也可抵抗热浪,用当地工作人员的话说,“在冻土层里,猛犸象的尸骨能完好保存几万年,再加上个密封的种子库,热浪真的进来也不那么容易”;因为种子库比海平面高130米,所以就算是南北极的冰山都融化,海水也淹不着。  



        另外,如果有人想对种子库进行蓄意破坏,也不是件容易事。首先,种子库所在的岛屿至今都没有商业航班,即使以后开通了,在“见人比见北极熊还难”的斯瓦尔巴德群岛,陌生人的到来总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其次,种子库所在的地区经常有北极熊出没,这些北极熊可以说是种子库天然的“保安”,因为所有进入它们领地的外来者,都被北极熊看作是“不受欢迎的人”。就连现在种子库的建设者,也是对北极熊恩威并施,又是喂食,又是持枪保卫,才和它们暂时相安无事。  



        据估计,种子库的建设费用共需300万美元左右,这笔资金由挪威政府支出。而种子库建成后,维护运转费用还需要每年约10万—20万美元,由挪威发起成立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托管基金会进行筹集。挪威政府已经宣布,这个种子库可以为世界各国保存种子,种子的所有权可以归委托国所有,也可以根据互相签署的条约确定。而按照设计规模,这个种子库总共可储存300万种作物的种子。  



        那么,生活安逸的北欧人又是怎么想起要建这么一座种子库呢?挪威农业和食品部的专家布雷达尔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挪威人给这个种子库命名为“末日穹顶”。其实挪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该计划了,真正使挪威人下决心尽快推动这一计划的,是这几年全球持续出现的暖冬。这使他们担心因为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升高,会使一些物种彻底消失,所以他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全球最先进的种子库。  



        布雷达尔还告诉记者,之所以用“末日”来命名这个计划,就是因为人类如果还不节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地球的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到时候,怎样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这也是他们建种子库的原因。而用“穹顶”一词则有三层含义:一是这个种子库位于北极,那里是可以称得上地球“穹顶”的地方;二是人类如果真的有一天面临大灾难,只有“穹顶”才是人们最后可以生存与呼吸的地方;三是希望这个种子库里的物品,可以像人们搁置在“穹顶”上的东西一样,永远也不会使用。



  英国:既有种子银行,也有“冷冻方舟”  



        在北极的“末日穹顶”建成前,英国的“威克赫斯特千年种子银行”无疑是“方舟”中最有名的一个。这个种子银行与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派出成千上万经过严格培训的种子采集者,专门在各地寻找采集濒临灭绝、地方独有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采集到的种子最后被送到英国南部的“威克赫斯特千年种子银行”。在那里,这些种子经过脱水、筛选、X光照射和发芽检查等多道工序,然后分别装入大玻璃瓶中。最后被送进零下20摄氏度、能抵御炸弹袭击和辐射侵害的地下储藏室内。目前,这家种子银行已存放了大约3亿粒植物种子,每隔10年,工作人员就会对库存种子进行彻底检查和处理。为防万一,一套同样的种子被保存在苏格兰。  



        负责在美洲地区采集种子的国际协调员迈克称,收集种子是保存大量物种最好、最可行的办法,因为这些收集起来的种子在保存几百年后仍能发芽生长。科学家认为,目前世界人口的快速膨胀造成了许多植物的原生地被破坏,从而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比正常速度高70倍。万一有些物种遇到了灭顶之灾,希望这些保存下来的种子可以起到“植物安全带”的作用,从而避免这些物种的消亡。“威克赫斯特千年种子银行”和中国也有合作,它于2004年与中国科学院及云南植物园签署了10年的合作协议。中国的植物物种数量排世界第三,拥有3万多种维管植物,其中50%都是中国特有物种。去年8月,中国科学家在云南西南部发现了“绝迹”100多年的弥勒苣苔,它的种子就被送到英国的千年种子银行进行保存。  



        除了植物,动物也在“末日保护”之列。如英国有一个名为“冷冻方舟”的濒危动物基因库工程。该工程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诺丁汉大学基因研究所和伦敦动物协会共同发起,以收集、保存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DNA样本为主。在这里不保存活体动物,动物的DNA被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中。两套相同的样品被分别存放于濒危物种繁殖中心和动物基因存储中心。而动物们进入“冷冻方舟”必须排队,高危物种往前排,如北非弯角剑羚、黄海马、英国蟋蟀等。排名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濒危动物名单为序。目前,这一名单中的30多种动物已经灭绝,1000多种动物处于极度危险的灭绝边缘。  



  保存物种有不少困难  



        与欧洲相比,美国物种保护机构的名气并不大。它主要由大型国家级储藏所,和众多由大学、植物园、研究机构管理的小型储藏室组成。如今,美国最大的种子库是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服务机构管理的,现在保存着超过46万份种子样本。种子被收集来后,一般的程序是干燥、清洗、清点、包装,以便在低温下长期保存。此外还得搞清楚种子的培育程序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让它们发芽。这些种子的活性必须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测试,而不仅仅是估计。  



        种子能否保存以及保持活性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种子的水分含量和储存温度。适合长期保存的水分含量最佳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种子的化学成分。大多数种子可以分成两类。传统种子可以被干燥到很低的水分含量使得水在低温保存时不会结晶(这会破坏种子)。但也有一些种子不能被干燥得太厉害。除了湿度温度之外,还有其他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说香蕉这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为第四重要(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物种,作为4亿热带人口口粮的香蕉没有种子。它只能以枝条保存,而且每隔几个月还得种回土壤里。因为一些种子有自然的休眠特征,如果将它们保存在干冷的环境中,即使时间很长也不会破坏DNA,这样的种子可以在种子库里存几十年。还有一类种子被称为“顽抗性种子”,在低湿度和零度以下的温度里储存这类种子会伤及它们的种浆,必须不断耕种才能保存。  



        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清单里共有1400座种子库。根据全球农作物保护基金会主席福勒估计,由于资金等问题,只有不到25个种子库达到了国际标准。而且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往往是不发达国家,这就涉及到跨国保护和“生物盗版”问题。毫无疑问,随着人类危机的加剧,类似种子库这样的“诺亚方舟”对人类来说已从神话走入现实。(驻瑞典特派记者  雷达  驻英国、美国特约记者  寇维维  丰帆  记者  李宏伟)
作者: 2007-3-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