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人兽混合胚胎:科学的胜利?伦理的误读?

来源:健康报
摘要:涉及胚胎方面的研究总是难免遭遇科学与伦理的碰撞。人兽混合胚胎研究的意义何在。当科学与伦理发生冲突时,科学如何应对伦理的“底线”。9月5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原则批准一种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将为医学研究提供干细胞来源。...

点击显示 收起

  涉及胚胎方面的研究总是难免遭遇科学与伦理的碰撞。人兽混合胚胎研究的意义何在?当科学与伦理发生冲突时,科学如何应对伦理的“底线”?



  9月5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原则批准一种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将为医学研究提供干细胞来源。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涉及胚胎方面的研究总是难免遭遇科学与伦理的碰撞,人兽混合胚胎研究,再次遭遇了伦理的挑战,并把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等生命科学技术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和公众视线中。



  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授李本富认为,对于英国批准此次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可以看做是科学的胜利,同时再次表明了公众对伦理的敏感和担忧。



  混合胚胎不会诞下人兽怪物



  2006年11月6日,来自英国纽卡斯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两个研究小组向英国政府下属的“人工授精和胚胎研究管理局”(HFEA)提出申请,将人类与动物细胞混合起来制造胚胎并用于医学研究。



  这项研究批准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06年12月,英国卫生部发表白皮书,建议制定法律禁止人兽混合胚胎研究。这项建议一出,立刻引起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强烈不满,英国皇家学院发表声明指出,英国政府的这一禁令严重削弱了英国在干细胞领域的领先地位,无端的人为干扰是对患者的一种不公平。



  事情在今年1月发生转机,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讲话称,英国政府不会执意反对科学家进行人类与动物混合胚胎的实验,相信那些致力于拯救生命、改善生存质量的研究将得以向前发展。英国政府在广泛听取意见之后,于9月5日为这项医学研究开了“绿灯”。



  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陈林一直从事基因研究,他说,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属于“治疗性克隆”的范畴,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积极意义。



  据媒体介绍,参与此项研究的学者计划从患有特殊病症的病人皮肤细胞中提取细胞核,植入剔除了细胞核的牛或兔子的卵细胞中,制造出一个杂交胚胎细胞。



  这种先从动物的卵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再把另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植进去,代替原来的动物细胞核,在英文叫做Cybrid,这个词是由Cytoplasmic(细胞质)和Hybrid(杂交)合成的新词,可以翻译为“胞质杂交”。



  据了解,生物学将杂交分为3种。除了“胞质杂交”外,还有一种杂交叫做Hybrid,指的是用一种动物的精子给另一种动物的卵子受精,这种杂交的结果使受精卵中来自两种动物的基因大约各占一半。另一种杂交英文叫做Chimera,可翻译成“嵌合体”,就是把一种动物的胚胎细胞和另一种动物的胚胎细胞混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胚胎。



  专家指出,采用Hybrid方式,人兽之间的杂交存在很多技术障碍,受精卵不可能继续发育成胚胎,更不用说生出“人兽杂交怪物”了。“嵌合体”方式由于人兽胚胎中来自人和兽的部分单独发育,两者的DNA不会发生混杂,在理论上有可能生出兽面人身的“怪物”。



  事实上,不一定非得在动物胚胎期间完成,植物的嫁接也是很好的例子。几年前,我国科研工作者制造了“鼠背耳朵”,这个实验将来自牛的软骨细胞附着在一个按照人耳模型做成的可降解支架上,依靠小鼠提供的养料生长,具有人耳的形状。专家指出,这项实验没有用到任何基因工程技术,那只小鼠是一只“裸鼠”,天生缺乏免疫系统,不会对来自牛的细胞实施攻击。这项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体器官修复提供备件,并不是要造出人兽杂交的怪物。



  此次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将在胚胎细胞混合成功后,科研人员会观察6天,然后从中提取干细胞。



  使用混合胚胎源自人类卵子短缺



  相对于用人类卵细胞进行的干细胞技术研究而言,为何科研工作者要不惜挑战伦理的底线,应对宗教界的压力,使用人兽混合胚胎进行实验?



  李本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采用动物的卵细胞,有很多现实原因,最主要是供研究用的人类卵细胞非常短缺。人类女性卵子的数量有限,主动捐献卵细胞供研究的女性不多,而且人卵细胞提取的难度较大,获取人的卵子要经过阴道,是有一定痛苦的,对女性身体也有伤害。国外有自愿捐助者,国内非常少。相比之下,动物卵子来源途径很多,价格也不贵,用实验动物的卵子来代替人类卵子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将会解决卵子短缺的问题。



  陈林指出,因为绝大部分遗传物质都在细胞核内,所以人兽混合胚胎中,所生成的胚胎绝大部分遗传密码都来自人,“胞质杂种”胚胎与人的胚胎差别很小,几乎可以当做人胚胎进行研究。



  这项实验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陈林认为,人兽混合胚胎实验中,将人的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动物卵细胞中,虽然细胞质中仍然存留有动物来源的成分,但胚胎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人,由于具有细胞提供者本人的基因特征,向提供者本人移植这些组织器官就不会产生异体排斥反应。



  从胚胎中提取未经完全发育的干细胞,有望定向培育出各种人体所属的组织,如脑细胞、心脏、肝、肾等器官,可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遗传病症,对组织器官移植提供了思路和探索空间。



  14天伦理底线不能突破



  “事实上,一些公众对人兽混合胚胎理解有偏差,研究本身是不会制造出真的‘半兽人’的。”李本富说。



  媒体介绍,在得知人兽混合胚胎实验被批准之后,英国的科研工作者特别申明,实验完成后立即把胚胎细胞毁灭,绝不允许其活过14天。



  “14天是目前普遍认可的伦理‘底线’,也是此类研究的生死线。”李本富强调说。



  在科学界,对胚胎发育过程,何时可以看做是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学者方舟子曾撰文指出,最简单的算法是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算起,这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比如故意杀害新生儿将会被认为是谋杀,但人工流产不是。如此认定也许在法律上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却无法避开伦理上的尴尬。



  另一个极端算法是从受精之时算起。西方宗教界某些派别认为,在受精的一刹那,人的灵魂就已产生,由此成为反对人工流产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理论基础。



  目前,科学界就受精卵到新生儿之间的过程达成了共识。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早期的胚胎很难算得上是人,只能算是人体组织。一个受精卵还不具有个性,它有时会分离成两个胚胎,发育成双胞胎,甚至会再分离一次,发育成四胞胎。这个分离过程,可发生于大约受精14天之前,也就是说,在受精14天之前,胚胎并不具有个性。早期的胚胎只是未出现分化的细胞,在受精14天左右,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因此,科学界把受精14天视为胚胎开始成为人的“下限”。李本富说,这个限定有助于解决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争端。



  有专家指出,人都是由动物进化来的,我们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从遗传方式到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殊性。



  这种14天认定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不少国家以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我国2004年由科技部和卫生部颁发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明确表明“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我国也有“胞质杂交”研究



  “从技术上来看,开展‘胞质杂交’研究不是难题。”陈林说。



  2001年,中山大学医学院陈系古教授等将人类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家兔卵母细胞中,经过2000多次实验,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其中部分发育到“桑葚胚”阶段。这是我国人兽混合胚胎研究最早的报道之一。



  在这项研究中,陈系古将一个7岁小男孩丢弃的包皮细胞作供体,家兔去核卵母细胞作受体,克隆出100多个胚胎。陈系古认为,这一成果的意义在于绕过精卵结合的生命初始阶段,用一块皮肤克隆出人的胚胎,避开了“用有生命的受精卵进行研究等于扼杀生命”的争议。然而,研究引起的争议之大难以想象,相关研究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对此,有学者指出:“现在看来,这项研究值得重新看待。”



  其实,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进行过“胞质杂交”。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了研究鱼的胚胎发育,把鲫鱼细胞核内的DNA提取出来,注射进去掉细胞核的金鱼卵子中,获得了成功。



  尽管被媒体解读为混合胚胎的构成“99.9%是人,0.1%是动物”,陈林认为,相关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还需要突破众多阻力,运用到临床上还非常遥远。其中一个问题是线粒体,陈林说,虽然动物细胞核去除了,但是细胞核外的线粒体中含有DNA,这些线粒体基因来自动物。人体胚胎干细胞在动物卵子中发育,人的线粒体和动物的线粒体共同存在,在干细胞进行定向分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带有明显的动物特征,还无法下结论。如何分离和纯化这些细胞将是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去除动物线粒体,但也有毁坏胚胎的可能。



  陈林从事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这种技术有望保证当人类干细胞进入动物胚胎细胞时,人类细胞不会进入人兽嵌合体的大脑系统和生殖系统。但陈林强调,目前所做的所有实验都在动物之间开展,比如建立小鼠模型,将基因突出的小鼠和基因缺失的小鼠,进行细胞核置换实验,但涉及人还是禁区。



  人类第一位试管婴儿1978年在英国出生时,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而现在全世界试管婴儿已经超过30万例。



  李本富说:“从医学研究看,人兽混合胚胎实验是一个进步,但对类似的科学研究要加强监督管理,科学界有义务向公众清晰地表明研究的用途,以保证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观点



  谁能为人兽混合体找到“规范”



  希腊神话中有一只狮头、羊身和蛇尾的怪兽,据说是提丰百头怪兽(父亲)和厄喀德那(母亲)杂交的后代。这只怪兽名叫“chimera(客迈拉)”。



  神话的意义在于想象和不可实现性。现在类似的这样的怪兽,就真的可能大摇大摆地从神话中走向现实。英国方面近日宣布,批准科学家将人类和动物细胞混合起来制造胚胎计划。这项研究虽然声称是“用于医学研究”,并且“绝不允许其存活超过14天”,但这至少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并且实践上“人兽混合体”诞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克隆羊”诞生的时候就曾有过科学进步与伦理道德的争议。一个是同物种之间的研究,一个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研究,并且涉及人类,



  “客迈拉”比起“克隆羊”来,对于它的争议只能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当人的器官在动物体内生长,一只拥有人类细胞的老鼠或者兔子,是不是会像人类一样要求住大房子、看高清晰电视、使用变频冰箱?古代传说在现代文明中复活,未来科幻在现实生活中提前上演,这些都早已经超过了人类对科学成果的现实接纳心理空间。



  生产力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在科学对各种极限的一一破解中,这样的一种突破有时候也似乎并不以人类自身的意志为转移。



  看多了清宫戏,你有没有想尝试一下在木兰围场纵马打猎、在黄土大道上优哉坐轿的感觉?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朝离现在也不过不到400年时间。可就是在这短短的400年时间内,人类已经把脚印留在了嫦娥妹妹的府第,“千里眼”、“顺风耳”也不再是玉皇大帝的“独门暗器”。400年有多长?按照一些百岁寿星的寿命来计算,400年也不过是4代人的时间。



  科学的力量!可敬,可惊。摘编自9月6日《光明观察》作者:张军昱
作者: 2007-9-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