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难以识别的“转基因”

来源:《大生》杂志
摘要:一个食品展览会上,《大生》记者随手拿起一种饼干,在这种饼干的配料中有:精面粉、白砂糖、精炼植物油、膨松剂、酵母、食用香料。“大豆油。“大豆油是用进口大豆榨的油吗。“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用的是大豆油,是植物油。...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个食品展览会上,《大生》记者随手拿起一种饼干,在这种饼干的配料中有:精面粉、白砂糖、精炼植物油、膨松剂、酵母、食用香料。



  “精炼植物油,是什么植物油?”记者问销售人员。



  “大豆油。”销售人员回答。



  “大豆油是用进口大豆榨的油吗?”记者追问。



  “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用的是大豆油,是植物油。”销售人员说。



  《大生》记者当即致电绿色和平组织转基因项目主任罗媛楠,罗媛楠说:“我也很难说,但是,国内的大豆油大多是用进口大豆榨的,因此很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把北极鱼体内具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提取出来,植入番茄,制造成新品种“耐寒番茄”。这种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品种,就是转基因食品。它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2008年7月9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这意味着,转基因可能在中国彻底突破政策限制,并产业化发展。这让本已争论了很久的话题又重新成为焦点。



  当人们争论着转基因技术到底该不该产业化的时候,却没有注意一个问题:转基因,看起来离中国人很远的东西,其实早已悄悄“侵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按照罗媛楠的话说,“许多人吃着转基因食品却不知道”。



  进口大豆:转基因的主要来源



  在中国提到转基因,就不能不提进口大豆。据《大生》记者了解,中国进口的大豆几乎全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籽的数量略低于大豆。“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玉米3.5万吨、油菜籽83.3万吨,2007年几乎没进口转基因番茄。”罗媛楠说。



  也就是说,转基因大部分是通过进口大豆及其产品、副产品进入中国人食物链的。



  美国是大豆出口国,也是转基因技术最为发达、普及面最广的国家。据了解,采用转基因技术,目的在于提高产量。转基因大豆中加入了抗除草剂基因,在用了除草剂的农田里,只有这种转基因大豆能够大量生长;玉米添加了抗虫剂,确保转基因玉米不生虫、不被虫咬,颗粒饱满。



  出于这种需要,转基因技术开始风靡起来。从事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薛达元教授在接受《大生》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有35个科120余种,大面积推广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26种,与其他作物相比,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番茄五种转基因作物种植数量较大。



  当然,目前中国也种植少量转基因作物,但用于食用的只有:番木瓜、番茄、甜椒。不过,中国农业部农业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大生》记者:“目前中国已经不种植转基因番茄了,番木瓜和甜椒在中国还有种植,但是数量很少。”



  中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较多,但棉花并不用于食品加工。



  隐藏在食品原料里



  表面上看来,转基因食品非常容易识别。



  从2002年3月20日起,中国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制度。中国第一批标识管理的转基因生物目录是: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也就是说,用转基因大豆加工的大豆油都会有明显的标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拥有了不选择吃转基因食品的权利了呢?



  “还有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等加工成的大豆粉、玉米粉等副产品。”罗媛楠说,“《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标识的只是原料,而由转基因加工的副产品却不用标识。”



  她解释说,有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会直接使用大豆或玉米,却要从转基因食品中提取某些成分作为必要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在加工巧克力时要使用大豆磷脂,做糕点要用大豆粉等。也就是说,一旦在转基因大豆或玉米中提取了这些成分,那么这种食品也就含有了转基因成分,成为了间接的转基因食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在超市里买到含转基因成分食品却蒙在鼓里的原因。



  罗媛楠说:“相对于正餐来说,饼干、巧克力、冰激凌、糖果、方便面、奶粉、啤酒、饮料等一些小食品中,转基因的成分很高。”



  那么人们应该怎么判断到底哪种产品有转基因呢?罗媛楠说:“想在众多的食品中挑出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那一种,很难。”



  就这个问题《大生》记者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副所长朱祯,朱祯和罗媛楠持同样观点:“根本没办法计算。比如大豆可以加工为大豆粉、大豆磷脂、豆腐、豆浆等多种豆制品。”



  争议缘于不了解



  其实,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主要有三类:一是转基因食品里新出现的成分对人有没有构成威胁,新物质有没有危险;二是转基因技术对人以外的生物有无危害,如抗虫棉作物对人无危害,但棉铃虫减少以后,以之为食的其它生物会受到影响,从而危及生物多样性;三是一些转基因植物的竞争能力非常强,把原有的其它物种排挤掉,也会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然,说起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目前人们担心最多的。



  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威胁。中国一些权威专家对转基因的看法是这样的:



  “连对身体健康关注度极高的发达国家美国,他们都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中国更不应该拒绝。”——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副所长朱祯。



  “我敢说,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因为,它们都要经过很多关才能摆上柜台。与普通食品相比,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所进行的检验都要更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



  “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放心。如果拿到了安全证书,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还要进行标识审批,否则就不能上市。在这方面,政府是负责任的,不会把一个有危害的东西推向市场,推向生态。”——北京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建繁。



  更让人感到安慰的是,据中国科学院一位徐研究员介绍,实际上转基因大豆就是抗除草剂大豆,在这种转基因大豆中有抗除草剂蛋白,这种大豆经过精炼之后就不含有这种蛋白了,只含有油脂。可以这么说,只要符合精炼标准,精炼之后的大豆油就不会含有转基因成分。



  走进实验室看转基因



  “转基因”,这个既能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又饱受争议甚至引起人们恐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带着好奇心,《大生》记者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转基因水稻试验室。



  首先,我们来到分子操作室。据实验室负责人徐研究员介绍,这是作物实现转基因的第一步——提取阶段。在这里,研究人员将从作物中提取的分子进行“组建搭配”,为实现转基因做准备。研究员说,水稻中含有的抗虫分子,就是这样提取的。



  在试验室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器皿里有像一堆堆土一样的东西。徐研究员介绍说,这是“愈伤”,是转基因作物的转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把提取的分子转到水稻的“愈伤”上,经过2—3个月,就会长出转基因水稻的小苗。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实验室,看到了转基因水稻的小苗。徐研究员介绍说,这个试验室进行的是转基因水稻筛选阶段。在这个阶段,试验人员会在这些小苗中放入抗生素,这样,转基因水稻就可以抗“抗生素”,而没有变成转基因的水稻就不能抗“抗生素”。在这个阶段,存活下来的大多数都将是转基因水稻,可能也有个别的普通水稻能存活,但数量会很少。



  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转基因水稻小苗和普通的小苗没有什么不同。据徐研究员介绍,不仅是水稻苗,即使是将来这些小苗长成成熟的水稻,人们通过肉眼也难以区分普通水稻和转基因水稻的区别,只有通过专家的检测,才能知道。



  看来,转基因作物本身也如它是否安全一样让人感到好奇。自1993年诞生之日起,“转基因”就在安全与不安全的争议中发展到了现在。据朱祯介绍,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已经达到了6.9亿公顷(17亿英亩),而转基因食品已经高达4000多种。



  虽然人们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是未知数,但是从世界的种植状况来看,“转基因”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且势不可挡。
作者: 2008-9-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