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我国专家破解水稻抗虫世界难题

来源:新华网
摘要: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专家认为,珞红4A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而且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国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

点击显示 收起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该项成果15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专家认为,珞红4A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而且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国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



  在位于武汉市花山镇的武汉大学水稻实验基地里,记者看到,同一块试验田里的不同水稻品种命运迥异:其他品种已被褐飞虱啃食殆尽、稻叶枯萎,而珞红4A新品种依然青翠、长势正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介绍说,褐飞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稻最主要的害虫,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暴发年份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我国褐飞虱的发生面积常年在6000万亩以上,已经成为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第一大害虫。



  朱英国说,褐飞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药剂防治和抗虫性品种的利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不但对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担,而且杀死了稻田中的褐飞虱天敌,因此选育和栽培抗虫品种成为褐飞虱综合防治的基础。



  各国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水稻抗褐飞虱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利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菲律宾、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稻褐飞虱抗虫性研究。国内也有多家单位开展研究。



  武汉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野生稻的研究,选育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抗虫材料,鉴定、命名了多个野生稻来源的抗稻飞虱新基因,经杂交和多代回交,并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抗褐飞虱新不育系。



  据悉,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早在1972年开始进行水稻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于1974年育成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与袁隆平的野败型以及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杂交稻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开始大面积产业化推广,并逐步打开国外市场。在越南、老挝、孟加拉国、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种植均表现优异。



为武汉大学朱英国团队最新成果,可彻底解决农药对环境危害



不用打农药就可以让水稻抵抗顽敌褐飞虱,这是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8月15日,这项名为“红莲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成果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国家杂交稻工程中心副主任邓华凤等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一致认为,珞红4A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国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



褐飞虱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具有迁飞性、爆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1998年到2003年,中国每年稻飞虱发生面积均在2.1亿~2.8亿亩,造成的产量损失50万吨以上,寻找新的抗性基因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结合多年来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朱英国院士团队成员何光存教授从野生稻转育后代中选育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抗虫材料,鉴定、命名了多个野生稻来源的抗稻飞虱新基因,包括抗褐飞虱基因Bph12、Bph14和Bph15等,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本次选育成功的珞红4A是利用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基因Bph15,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朱英国介绍,目前防治水稻褐飞虱主要是使用农药,这对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红莲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应用,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抗褐飞虱杂交水稻的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2011-8-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