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曹谊林再造8只“人耳鼠”自证清白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老鼠身上长人耳,10多年前,这项科研成果曾经唤起人们对人体器官工厂的巨大想象。不过,人耳熟技术却遭到了造假质疑,有“一个假耳朵骗了3个亿”这样说法。8月26日,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等作出回应,就“人耳鼠科研造假”事件予以澄清。发布会上,8只“奇怪”的裸鼠静卧在培养皿中,每个背上都“长着”一只“人耳”。...

点击显示 收起

        老鼠身上长人耳,  10多年前,这项科研成果曾经唤起人们对人体器官工厂的巨大想象。不过,人耳熟技术却遭到了造假质疑,有“一个假耳朵骗了3个亿”这样说法。8月26日,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等作出回应,就“人耳鼠科研造假”事件予以澄清。并公布了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调查结果。



        发布会上,8只“奇怪”的裸鼠静卧在培养皿中,每个背上都“长着”一只“人耳”。这些“人耳鼠”,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团队,为证明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的真实性而进行的重复验证实验。



        据介绍,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曹谊林完成了“人耳鼠”的实验——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曹谊林把该技术推介到国内,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组织工程学的领军人物。



        然而,今年6月20日,有媒体撰文质疑这一成果存在科研造假,并涉嫌骗取国家3亿元科研经费。报道迅速传播,并持续发酵。8月17日,曹谊林落选了中科院院士。当天的发布会上,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医学院等公布了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调查结果:认定“人耳鼠”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并向媒体展示了“人耳鼠”的制作过程——6月21日,也就是被质疑的第二天,曹谊林团队为自证清白,开始进行重复验证实验。6月24日至25日,软骨细胞成功接种在耳廓支架上,经过体外一周培养后,于7月1日将耳廓支架植入裸鼠体内。8月中旬,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了“人耳软骨”。实验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当场取材验证,将再生组织冰冻切片,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



        发布会还介绍了2001年展出的“人耳鼠”造假的情况澄清。当时,离开布展仅2周,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送去参展。由于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会参观人员众多的环境下,裸鼠被展出后2周死亡,实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展示的裸鼠中止于实验中间过程。“有人说,当时展览的裸鼠背上的‘人耳’是塑料支架做的模型,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因时间有限,实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曹谊林说。



        针对  “一只假耳朵,骗取了国家3个亿科研经费”的说法,上海交大介绍了国家审计署的调查结果。2011年7月5日至14日,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专程派人来上海九院调查审计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的审计取证,曹谊林自1999年至今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6409.23万元,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调查反馈表明,7个课题均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的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执行,不存在滥用情况,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据介绍, “人耳鼠”是先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让细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长。“耳朵”长好后,在无毛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随后,“人耳”的支架会自己降解消失。这一科研成果的意义在于可实现器官体外的培养。据专家组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人体细胞的体外耳廓软骨构建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不但可以在裸鼠体内用动物的软骨细胞成功再生人耳,而且最近研究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成功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一重要突破也成为组织工程应用转化的关键一步。目前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有望不久应用于临床。(郑理)
作者: 2011-9-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