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为农业科研插上翅膀

来源:中国财经报
摘要:——中央财政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成就报道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而科研基础条件则是保障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资金”,着力解决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业部部属“三院”修购专项约29亿......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央财政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成就报道

  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而科研基础条件则是保障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资金”,着力解决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业部部属“三院”修购专项约29亿元,实施了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项目超过1000个,显著改变了农业科研单位面貌,大幅提升了农业科研配置水平,切实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支撑了农业科研团队建设,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农业科研人员的普遍欢迎。

  “花园式”研究所

  东海所党委书记樊强国介绍,该所成立于1958年,本部各类办公及科研用房现有10幢,其中9幢已使用15年以上,有的内部墙体剥落,电气线路老化,防潮层失效,白蚁丛生,已无法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10年前,科研所的破败几乎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所工作。”

  修购专项改变了这一切。2006年—2012年,东海所共获批房屋维修类项目9项,先后完成科研用房维修8项,标本馆维修1项。

  “可以说,我所通过一期填平补齐、二期谋划发展的精心组织,修缮了科研需要的房屋建筑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单位环境和面貌。”樊强国说。

  如今,走进东海所,整体环境焕然一新,旧式楼群错落有致,绿树红花掩映期间,该所已成为浦江西岸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被誉为“花园式”研究所。该所鱼类标本馆修缮后,5年来坚持向社区居民和学生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达40万人次左右,成为上海市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以前去国外,感觉我们的科研硬件有很大差距;现在去欧美,我们心里很有底气,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一点不比他们差。”东海水产研究所陈雪忠所长由衷地感叹。

  “修缮购置专项的稳步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研试验条件和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农业科研完成国家、行业社会公益性较强的科研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条件支撑。”农业部科教司条件处处长杨礼胜告诉记者。

  2006年以前,农业部部属三院大部分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图书馆、标本馆、野外观测试验台站等,建设标准滞后,安全性能偏低,与所在地周边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通过修购专项的实施,仅2006-2009年三院已完成房屋修缮面积40万平方米,科研基础设施改造413个,土壤改良700万平方米。

  试验站(场、田)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第二“舞台”,通过专项实施,大量暖棚、网室、池塘等科研试验设施得以改建扩建;试验站(场、田)等场所的内部道路、排灌系统、田间电气等基础设施也明显改观,科学研究必需的试验、监测、数据采集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一条虫”到“多条虫”

  一段时期以来,农业部科研机构原有仪器设备主要通过有限的课题经费于上世纪70-80年代零星购置,设备配套不足,技术指标落后,实验数据误差偏大;关键仪器设备的短缺直接导致科研核心工作对外依赖严重,许多相关实验无法顺利开展。

  据统计,2006年—2010年,修购专项支持的农业部三院科研单位仪器设备价值达15.8亿元,是2005年末的5.2倍,购置仪器设备7747台(套),仪器设备升级改造202台(套)。

  农业部科教司调研员李谊告诉记者,通过修购项目对高端设备(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恢复或扩展原有仪器的功能,不但充分地发挥了现有仪器资源使用效益,而且有效提升了有关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们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从研究‘一条虫’到‘多条虫’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杨瑾说。

  据她介绍,该所原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只研究血吸虫病一种,2006年以前,全所单价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仅有13台件,总价不足500万元,科研条件严重不足,发展十分缓慢。

  2006年起,在修缮购置专项的支持下,该研究所集中装备了6000多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还逐步引进了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团队,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研究领域迅速拓展。研究领域已从原来的一个领域拓展到寄生虫病学、动物药学和动物传染病学三个大的领域,动物血吸虫病、猪传染病、禽传染病等八个方向。

  在保持传统科研优势的基础上,该所近几年在鸡球虫、猪蓝耳病、猪流感、水禽流感等研究方面逐步确立了科研优势。截至2011年底SCI论文发表数量达到67篇,比2007年底前的5篇增长了近14倍。

  “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仪器赶不上我们所的,如激光共聚焦系统,我在国外见到的比我们所的要差。”该所2008年回国的留美博士程国锋说。借助于先进的仪器,他勤奋试验,已经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寄生虫刊》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

  “一些农业科研急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得到了更新或补充,添置了一批高性能仪器设备,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研的逐步深入,也增强了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说。

  正如几位“千人计划”引进人员所说的那样,他们正是看到了研究所的修购工作规划,知道了今后几年研究所会有什么样的条件,知道了自己来了能干成什么,才下定决心来的。

  “黄金木薯”绽放新香

  作为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木薯在中国南方被广泛种植。在很多人看来,木薯是粗粮,是工业原料,总之与“美食”是有段距离的。

  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介绍,当时在海南粗放生长的木薯品种,含有一种名为“亚麻仁苦苷”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胃液水解后会产生游离的氢氰酸,如果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都有可能引起中毒。

  进入21世纪,由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的食用型木薯新品种“华南9号”,剔除了毒性物质,鲜薯淀粉含量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可以生吃,由于色泽金黄,被誉为“黄金木薯”。

  “目前我国木薯种植面积已达700万亩以上,海南木薯种植面积有50多万亩,其中食用型木薯新品种‘华南9号’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中国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徐立说。

  而“华南9号”等一批热带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开发和推广应用,都离不开儋州综合试验区的基础设施的改造。

  2006—2012年,儋州综合试验区实施基础设施改造项目47项,投入金额1亿多元,包括基地基础设施、道路、供电、供水改造、污水处理等。

  “通过对科研基地主干道和支干道的改造,提高了试验区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为橡胶、木薯、香蕉、瓜菜、花卉等热带作物及黑山羊等畜禽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交通保障条件。建成后的基础设施由各科研单位共用、共享,项目资金投入形成了叠加效应,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中国热科院副院长张万桢说。

  儋州综合试验区内现有四个非营利科研机构,即院本级、橡胶研究所、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三个附属单位。

  不仅仅是儋州综合试验区内,共建共享普遍存在于农业科研院所内。依托修购专项建设的各类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逐步增加、功能逐渐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修购专项建立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共12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新建了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构建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渔业机加工等8个集成创新公共平台,具备了在许多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硬件条件。

  “目前修购专项已成为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条件建设的重要资金渠道。2006—2012年,我院两期修缮购置专项工作规划共规划项目774个,金额25.9亿元,平均每个研究所每年获批修购资金927万元,平均每个项目金额为314万元。”中国农科院专项处处长钮一成告诉记者。

  通过修缮购置专项的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高涨,有力地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助推了大量重点科研项目的获得,也涌现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农业科研成果。

  “伟大的创举,要有伟大的基础。两轮修购专项的实施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在部分领域,如农机、农业信息以及质量安全的装备水平还有差距,科研基地建设工作还有差距,后续的运转保障还需要加强。”中国水产科学院院长张显良说。

给基本科研一个有力的支点    2002年6月,一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来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疫情肆虐海南,给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威胁。200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对此病进行了有效遏制。

截至2011年底,全省历年累计生产并释放寄生蜂已经达到39.2亿多头,防治疫树约335万株,占全省疫树的99.7%。此成果获得2010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们的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的资助。我们都很喜欢这个专项,这是唯一真正由科研院所自主安排,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储备为主要目标的专项经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勤奋说。

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用于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十一五”共投入7亿多元。

农业部科教司条件处处长杨礼胜告诉记者,几年来,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对院所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推动新学科增长点和创新性研究、孕育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学科发展得到拓展,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8年,34岁的留美博士李泽君回国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所工作,进行水禽流感防治技术研究。

“正担心拿不到课题没事可做的时候,所里给我们一个研究团队基本科研业务费50万元,进行鸭黄病毒疫苗研究。”李泽君说。

“鸭黄病主要症状是鸭不下蛋,个别死亡。发病到死亡只有4个月。我们立即投入了研究。2010年,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申请了专利。该成果2011年获得农业行业专项支持和863疫苗研究专项支持,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

李泽君只是兽医所回国的博士之一。该所所长童光志说,从2006年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来,兽医所共获得专项经费支持2205万元,平均每年315万元,支持了82个科研项目,涉及研究所寄生虫学科、传染病学科、兽用药物、兽医公共卫生四大学科方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研究类型。

“项目主持人平均年龄34岁,有博士学位的45名,占54.8%,其中8名是从国外引进的中青年骨干。研究项目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为3项,至2011年达到8项;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2011年SCI论文达到67篇。”

该所党委书记杨瑾介绍,作为刚刚踏上科研道路的青年科技人员,以往鲜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专项的实施使他们获得了主持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其独立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据不完全统计,约20%专项负责人在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后,成功申报各类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和兽医所一样,众多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支持,已打造出“学科、人才团队”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资助和延续了一些相对弱势的学科领域,并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

据统计,农业部部属三院共引进人才627人,其中35岁以下引进人才占比高达92%,硕士和博士学位引进人才占比均超过45%。通过主持或参与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三院一批在职人员继续攻读学位,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促进了院所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孵化了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的支持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快速成长,三院各单位申请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课题大幅增加,重大成果也明显增多。

粗略统计,农业部部属三院经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孵化新产生的科研项目经费超过2.8亿元,共承担或参与了约300项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具体包括“863”计划10项、“973”计划课题5项、行业科研专项及其子课题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项等。

今年3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主持的《深水抗风浪网箱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行海洋捕捞量“零增长”计划,使得养殖接替捕捞成为满足国内市场的新手段。为创造更大的渔业增量空间,南海所组织科研人员对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推动海水养殖业由近海走向外洋深海。经过不懈努力,深水抗风浪网箱装备及养殖关键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该所副所长李来好介绍说,该成果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全面掌握深海养殖装备工程技术的国家,国产深水网箱抵御台风能力达12级,单箱产鱼量达15—40吨。该项目的技术成果目前在南海应用覆盖率达100%,技术辐射至国内沿海其他重要省份。目前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所有专利均得到产业化开发应用。

截止到2011年,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已推广使用深水网箱,类比引进网箱节约资金约10.92亿元;网箱养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超过55.72亿元。

李来好说,该成果分七个项目受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总金额约178万元。

深水抗风浪网箱只是该所的科研成果之一。在该专项的立项支持下,已经有部分研究成果在支撑水产健康养殖、优良品种选育、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渔业装备自动化等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滚动支持的重点项目,取得的成果明显。

与水科院相似,其他两院在基本科研费的支持下,重大国家科技项目成果喜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期间主持项目数量达到5741项。其中,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重大课题20项,973项目在农业领域保持20%-30%的占位率、39个研究所全部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任务,自然基金项目2011年立项数比“十五”末增长近四倍。

热科院2006—2011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2项,“973”项目1项、“948”项目2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6项。

公益服务支撑效能明显提升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专项对改进部属科研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物种资源保护、海洋权益维护、行政决策支持、科普宣传教育等服务支撑保障效能,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了远程病虫害监控系统、大田作物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设施作物智能化控制系统、新农村建设技术普及系统等8个应用系统;建立了用于作物生产、农产品价格、市场、政务管理等信息采集的6个基层信息站点,为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热科院建立了“当地政府+科研院所+新农学校+技术员+学员(农民)”科技推广新模式;举办芒果科技入户培训,共培训农户和农技员1000多人,为农户免费提供优良中缅15万株;2011年,在四川等地举办芒果科技入户培训10场次,培训果农和基层农技人员近1000人,并建立了“芒果科技长廊”。

不仅如此,2006—2011年,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在我国植胶垦区橡胶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环氧化天然橡胶、茶树油的提取与应用等技术成果即将进行鉴定,等等。这些技术有效地促进产业的科技进步。

立项资助农业科研发展的同时,三院也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开展了一系列管理科学类研究,为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科院多篇渔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和报告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并将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建设全院性的信息和条件数据库,为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农业部的实践证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持续稳定支持,希望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说。

作者: 2012-5-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