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邵宗泽:探秘海底数万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邵宗泽带领着团队心无旁骛,正鼓足风帆。浩瀚的大洋深海,神秘而幽远。水深大于1000米的海洋——深海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0%左右,蕴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最大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大的基因资源库,如何开发利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是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

点击显示 收起

  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邵宗泽带领着团队心无旁骛,正鼓足风帆。浩瀚的大洋深海,神秘而幽远。

  水深大于1000米的海洋——深海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0%左右,蕴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最大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大的基因资源库,如何开发利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是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邵宗泽就是其中的一位。多年来,他带领实验室人员多次参加中国大洋考察,采集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建立深海微生物资源库,并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调查、微生物分类、深海环境微生物、微生物资源等多个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邵宗泽及其团队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我国大洋、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他本人多次作为骨干队员或首席科学家参加了大洋调查,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海上调查。在2005年我国首次大洋环球考察中,他带领研究生从大西洋、印度洋脊热液环境中获得了珍贵的深海生物样品;2007年参加了大洋第19航次西南太平洋的热液区生物调查;2011年邵宗泽先后分别作为首席助理和生物航段的首席科学家两次参加了南大西洋的科学考察。2012年,他又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队参加了中国大洋第26次科学考察,在南大西洋开展了以深海生物调查为主的综合科学调查。经过连续8天的海底观测,他们在其中的一个调查区首次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遥控机器人观察到了海底热液生态系,发现了海底“浓烟滚滚”的热液“烟囱”,这是我国首次在南大西洋观察到正在喷发的黑烟囱。通过雷达观测,发现该“烟囱”大约20米高,有大量热液盲虾聚集,黑烟硫化物多处喷发而出。通过连续观察采样,他们对该区的热液生物群落组组成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并成功采集到硫化物和热液虾、螃蟹、海葵等生物。该次调查为地质环境特征、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分布等基础研究与生物基因获取了大量样品和资料。

  通过连续多年的大洋考察,他们分离获得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展了大量的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大洋生物样品馆。“十二五”期间,邵宗泽带领团队承担了深海生物资源调查相关的多项重大项目,包括大洋专项、科技部“863”等。作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发基地的业务负责人以及国际海底生物资源工作组组长,邵宗泽积极参与有关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大洋调查航次的设计实施,积极发挥团队作用,全身心投入到深海极端生命认识与和平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中。

  2006年,邵宗泽作为大洋课题负责人牵头建立了深海微生物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在科技部平台项目的支持下联合其他9个单位,共建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该中心经过6年的建设和运行,一方面分离了大量新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整理,保藏入库的海洋微生物的菌种资源共有13000多株,库藏菌种资源约14万份。入库资源经过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按照技术规程采用液氮冻结、超低温冻结和真空冷冻干燥三种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了保藏。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一部分,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微生物保藏机构。“海洋微生物资源采集与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12年获得了“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几年,他指导研究生在深海大洋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分布与降解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邵宗泽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深度污染物的去除以及深海寡营养微生物的能力来源提供重要参考。还首次展开了最大范围的海洋石油降解菌多样性调查。邵宗泽发现并公开发表海洋细菌新物种30多个,并首次报道了南极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与北冰洋沉积物中的PAH降解微生物。此外,邵宗泽还带领团队进行了深海热液口重金属抗性菌、深海细菌胞外多糖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为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在开发应用方面,邵宗泽等人也在深海微生物环保制剂研制、极端酶应用与海洋活性物质筛选等方面开展了工作,海洋微生物的活性化合物库正在建设中。此外,他们还开展了深海微生物资源在工业催化、健康养殖、绿色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开发。

  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邵宗泽带领着团队心无旁骛,正鼓足风帆。浩瀚的大洋深海,神秘而幽远。

作者: 2013-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