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学者发现抑制房颤发生分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近日,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心律失常致病机制研究中,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可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该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促进新型抗房颤药物的研制开发。目前房颤治疗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发现新的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

点击显示 收起

近日,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心律失常致病机制研究中,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可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该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促进新型抗房颤药物的研制开发。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发表。

目前房颤治疗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发现新的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和难点。

微小核苷酸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神奇小分子物质,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小核苷酸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微小核苷酸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关注热点。

在先后发现多个重要微小核苷酸分子后,杨宝峰团队再次捕捉到一个能够抑制房颤发生的关键分子——miR-26,并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教授Stanley Nattel合作,深入探讨其在房颤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

两国学者采用在体基因转染技术,应用腺病毒向小鼠心脏过表达miR-26,发现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证实了miR-26对房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证实:减少心脏miR-26导致心肌细胞内一系列电活动紊乱,从而诱发严重心房颤动,而活化T细胞核因子的表达增加,最终引起房颤时miR-26的减少。

作者: 2013-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