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一抑制房颤发生关键分子找到

来源:健康报
摘要:中国和加拿大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房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据介绍,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小核苷酸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微小核苷酸成为关注热点。在先后发现多个重要......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和加拿大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房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发表。 

  据介绍,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小核苷酸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微小核苷酸成为关注热点。在先后发现多个重要微小核苷酸分子后,杨宝峰院士团队再次捕捉到一个能够抑制房颤发生的关键分子——miR-26,并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国际著名专家Stanley Nattel教授合作攻关,揭示其在房颤过程中的机理。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犬房颤模型,大规模筛选寻找房颤时出现改变的微小核苷酸,结果发现miR-26在房颤犬心房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进一步应用特异性的抑制剂降低小鼠心脏miR-26的表达量后,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水涨船高”。在作出miR-26的减少为房颤诱因的假设后,两国学者采用在体基因转染技术,应用腺病毒向小鼠心脏过表达miR-26,发现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证实了miR-26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扮演重要的调控角色。 

  在此基础上,两国学者利用基因组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求miR-26参与房颤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证明,减少心脏miR-26导致心肌细胞内一系列电活动紊乱,而诱发严重心房颤动。研究还发现,正是在外界刺激下,在免疫反应中对诱导基因转录起重要作用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的表达增加,最终引起房颤时miR-26的减少。(记者衣晓峰)

作者: 2013-4-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