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院士逝世

来源:华西都市报
摘要:周开达(右二)生前和学生们一起在试验田里从事研究。头上顶着湿毛巾,身穿老头儿衫,是周开达烈日下进行水稻研究的标准行头。昨日(7月2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因病医治无效在川大华西医院去世,享年80岁。自2000年在做报告的讲台上倒下,周开达已住院13年。...

点击显示 收起


周开达(右二)生前和学生们一起在试验田里从事研究。

头上顶着湿毛巾,身穿老头儿衫,是周开达烈日下进行水稻研究的标准行头。

昨日(7月2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因病医治无效在川大华西医院去世,享年80岁。自2000年在做报告的讲台上倒下,周开达已住院13年。得知噩耗,四川农业大学的师生在微博上一片悲痛。

 

1个月前,华西都市报《名人堂》栏目曾对周开达进行报道,家人、同事和学生仍期待奇迹发生。如今周老远去,成为全国水稻育种领域一大损失。儿子周晓禾说,父亲离世有些突然,但对父亲来说终于摆脱病魔折磨,也是一种解脱。

 

一个传奇

 

从挨饿少年到农学院士

 

在全国农业科技界,很早就有人仿照金庸小说,排列出“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5位农业泰斗人物。其中“南帝”指进行水稻矮化育种研究的广东黄耀祥,“北丐”是研究北方粳稻超级稻的沈阳杨守仁;“东邪”是培育“汕优63”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问题的福建谢华安;“西毒”就是研制雄性不育系杂交稻的四川周开达,研究超级杂交籼稻的湖南袁隆平则被称为“中神通”。

 

“西毒”周开达,影响着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水稻种植。

 

1933年,周开达在重庆市江津县先锋乡晓堂村出生。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周开达的妻子李仁恕说,周开达是家里第6个孩子。从小就经历巴蜀饥荒,没少挨饿。上中学时,因为交不起几担大米作学费而报考农业职中。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周开达立志要让大家都吃上大米,远离饥饿。1956年,他考上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成为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1965年被调到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从此周开达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周开达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开始在四川推广。一年后,试点地区水稻亩产已近千斤,平均每亩增产约30%。周开达的儿子周晓禾说,这种变化是惊人的,意味着同等面积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人。当时,周开达研制的冈型、D型杂交稻和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成为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即使现在,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广泛种植,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1999年11月,周开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四川第一个农业院士。

 

一个父亲

 

常年“南繁”被儿子喊叔叔

 

在周开达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两个大箱子,这对周开达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南繁”时不可缺少的装备。

 

受气候条件影响,四川常年水稻只产一季。为加快育种进程,自1972年开始,周开达一年分别在雅安、南宁和海南岛种三季水稻,去往南方育种就叫做“南繁”。

 

“南繁”时,周开达用担子挑着两个箱子。其中一个铁皮箱里放育种需要的材料和种子;另外一个木箱装着简单的衣服和腊肉、干粮。再加上风尘仆仆赶路的姿态,周开达就像《西游记》里的沙僧。为追赶时间,有时连泡种都是在火车上进行。一到目的地,就马不停蹄开始播种。

 

1969年出生的周晓禾,童年记忆里大多是父亲匆匆离开的背影。由于在家时间少,周开达的妻子李仁恕曾跟周开达开玩笑,让儿子喊他“叔叔”。“小时候不知道,我还真的喊了。”周晓禾回忆,父亲为做育种研究,很能吃苦。每次去海南都要赶火车再换水路,有时候为了等船,要在渡口临时搭的窝棚里勉强过夜。

 

虽然小时候对儿子的照顾不多,但周晓禾的名字却寄托着周开达的期望。周开达育有两子一女,本准备用“岁寒三友”松、竹、梅来给孩子取名,排到小儿子周晓禾应为“周晓竹”。但在周晓禾出生的1969年,周开达的水稻育种研究遭到批斗,他不得不“偷偷摸摸在地下从事育种研究”。当时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周开达希望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就给小儿子取名“周晓禾”,寄托期望。

 

科研像“恋爱”要多培养感情

 

每年端午节,李仁恕都要在家煮几大锅粽子,然后挨个分给周开达的学生吃。这个习惯,在周开达住院后仍未中断,今年端午节,学生们又吃到了周老家的粽子。

 

李仁恕当过4所小学的校长,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情。周开达和她对待学生更像是家人。生病前,周开达曾自谦地称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育种”和“育人”。甚至学生找对象也会带给他们夫妇“把关”。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仕贵,1995年成为周开达指导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博士毕业,李仕贵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这个消息让周开达特别振奋,他表现得比获奖者本人更高兴。“周老师邀请我们集体出去撮一顿,还一定要他买单。”

 

李仕贵说,在做学术方面,周开达对学生要求非常严苛,自己能吃苦,也鼓励学生吃苦。但在生活上对学生很照顾,自己不食烟酒,偶尔有机会得到好酒都会留给学生。许多传统节日都是跟学生一起过,还喜欢为学生下厨做菜。1988年硕士毕业的学生刘建飞说,他3年研究生期间的每一个节日都是在周老师家里过的,那些家宴的味道让他印象深刻。

 

周开达对学生的爱,更多体现在对他们科研方面的要求。他曾对学生说,搞科研就像谈恋爱,“要经常看,经常观察,多培养感情”。

 

周开达一生物质生活简单。一件被称作“老头衫”的白背心,头顶搭个湿毛巾,就是下田的标准行头。直到住院前,周开达仍住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筒子楼里。学校为他修的3层小别墅院士楼2001年竣工,他一天也没有住过。“好的生活条件他都没有来得及享受,就住院了……”周晓禾的这句话,是周开达一生物质生活简单的写照。

 

一份怀念微博千人悼念

 

昨天中午,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强在微博上发布周开达去世的消息,引发近千人次转发和评论悼念。随后,四川农业大学师生的微博上一片悲痛。许多学生回忆此前与周开达或其妻子的经历。微博名为“博弈白棋”的网友称,2天前下雨时路过周开达院士的院子没有带伞,一位婆婆很高兴地借给了他们,还说下午要去医院照顾周院士,家里没人,伞可以放在外面。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就是周开达的夫人李仁恕。

 

周老的一生,就像他极钟爱的稻穗。前半生攻坚,默默成长,后来取得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又像成熟饱满的稻穗,仍旧躬身在田里。因为对科研的关注,周老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爱好。家人说周老不善言辞,学生却赞他思维开放,这种对比也是一个注脚:他的毕生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育种领域。

 

儿子周晓禾说,虽然父亲已经卧床10多年,但现在离开还是觉得很突然。前天下午,周晓禾还像往常一样从温江开车来到川大华西医院照看父亲。自2000年周开达入院以来,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3年。为了照顾父亲,周晓禾推掉了手里的所有工作。他说,前天照看父亲时,除了有点发炎,一切都很正常,没想到昨天上午,父亲就永远离开了。

 

周晓禾认为,父亲能与病魔斗争这么久,已经是奇迹,“与病魔斗争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现在对他也是一种解脱,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人物简介

 

周开达,1933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县先锋乡晓堂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199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开达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建立了不育系选育的新途径。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等。(图片由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提供)

 

 

 

 

作者: 刘春梅 余行 2013-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