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吴征镒之惑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人物纪事〉〉〉7月20日,植物学先辈吴征镒离世一月整。耄耋之人,死本无所惧,只是怕自此之后无人识得草木,花草亦无友。我所关注的是,学界是否会借机好好思考中国植物学的现状和未来,推进植物文化。吴老前几年写下《九十自述》一文,回忆了自己投身植物学的一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植物的强烈......

点击显示 收起


    人物纪事〉〉〉

    7月20日,植物学先辈吴征镒离世一月整。耄耋之人,死本无所惧,只是怕自此之后无人识得草木,花草亦无友。

    吴老97岁高龄也算高寿。我所关注的是,学界是否会借机好好思考中国植物学的现状和未来,推进植物文化。吴老前几年写下《九十自述》一文,回忆了自己投身植物学的一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植物的强烈情感。这里结合吴老的一些轶事,以及当下的植物学现状,可做一番剖析。

    吴征镒儿时家中有个芜园,老墙荫处的小草叶下珠激发了他对植物的兴趣,此外,家里有本字画书《植物名实图考》可翻阅查询,使他对植物的兴趣越发浓厚,并最终选择了清华生物系。考入清华后,师从李继侗,所用教材乃英文国际教材,内容却是香山、西山、大觉寺的内容,理论与国际接轨,内容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清华生物系图书馆里,各类名书材料也十分丰富。

    吴征镒尚未毕业便参加了“西北考察团”,有机会出野外“万里巡行”,采标本,做卡片,以自然为师。虽是走马观花,但几乎跑遍了全中国,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科研上,吴老有“海龟”竺可桢带队,对中国自然资源进行科考,机遇十分好。在云南蹲稳之后,已小有所成,期间还受聘于云大,给学生上课。到了80岁方才写出极为重要的学术著作《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生逢乱世,实乃不易。

    与其他一些植物学家(如胡先骕、蔡希陶)等相比,吴老重学术,轻运用。他说话温和,除学术著作之外,言论不多。然而,草木的重要性不止在于学术。于普通大众而言,植物如何开花结果、传宗接代,如何起源分布和适应进化意义并不大,其重要价值在于实际运用和心性培养。在古代,先哲鼓励读书人首先便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熟读《本草》,认识天地万物,通过认识草木,学习草药,锻炼读书人刚正不阿的意志,悟道草木医者的“仁心仁术”。这种朴素的博物精神,持续了几千年。

    倘若梳理中国人对植物的态度与情感,现代植物学作用微乎其微。西学之前的植物学著作,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作者均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角度,方才著书立说。中国古人的逻辑自然不能与西方植物学相比,现代植物学更加深刻、系统,但西方的植物学发展是建立在西方博物学之上,辈分之间、学科分支之间环环相扣,少有断层。而中国自引入植物学之后,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断层明显,植物运用和赏析极为落后,人才培养也显乏力。如今的中国很难界定植物学的地位。《九十自述》中吴老只回顾了自己的故事,并未对学科现状和未来进行评价,真不知吴老在世时作何感想。

    昔日的科学院,在竺可桢的带领之下,完成了中国气候、地理、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海洋等各大自然地理调查,各模块均功勋卓著,成绩斐然。经过若干人的努力,植物学界完成了浩大的志书,虽然各章节水平参差不齐,但毕竟是完成了国家到省级别的植物志,基本摸清了家底。这些工作做完之后,中国植物学似乎没有什么明晰的道路。现代西方自然类学术的问题推进很快,且手段多元化,我们在后面猛追,中国植物学慢慢与生态学融为一体了。

    另外,植物学的难点在于科普之难。老一辈志书描绘植物的格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抄袭,极为枯燥,不利于学习。而国内具有科普性质的地方化的彩色图鉴又远远不够。精美有趣的植物如果不能展现给世人,何谈造福人民,美化城市呢?植物学人应该多出生态图鉴,图鉴是学生入门最好的帮手。植物图鉴或图书对新手的作用无需多言,植物图书馆建设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静生生物所胡先骕所写《交心》中便对植物所植物图书收集不多表示极为不满,华南园陈焕镛1930年去英国开会还偷印邱园古版植物学书刊,几十年前的不满情绪,还有偷印的精神如今安在乎?

    其实,认植物好比认人,多接触自然就认识了,何需在意有几斤几两,几个手指呢?在兴趣培养方面,我们与西方思维相去甚远。在当今信息交流极为发达的社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还需深思科普教育之事,多培养后备人才,引导广大的植物爱好者,培养中国自己的植物文化。

    最后的一重窘境是,我们虽然植物丰富,但运用不多。记得有人谈过吴老曾经的一个困惑。他曾经带几个日本人到某地考察发现一新种,离开后日本人又返回去采样,后将其发表。另外,还有英国人在云南大量采种,运回欧洲培育成世界性的园艺品种。他说,让外国人研发发表吧,有些不甘心,自己人又搞不出来,真是麻烦。确实,自己不争气,又不想让别人介入,是目前植物科研与园艺界存在的一种恶俗心理。

    几十年来,中国境内成功培养且推向市场的花卉屈指可数,吴老灵堂前面的花卉也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所研发培育。云南坐拥丰富的资源,几十年前行却难有成效,难怪政府要丢掉以生态为主的大方针,另寻它法,重走重工路线。这也就怪不得昆明和云南政府要选择PX项目了。植物界中,如此种种困惑,作为领军人物的吴老,估计也是极为不解的吧。

作者: 2013-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