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益生菌产业发展迅猛 市场混乱

来源:北京晚报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及医学等学科的发展,益生菌在食品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每年都会发现许多新的功能。目前世界上益生菌产业已达40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5%至20%,且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益生菌品牌和企业。而在中国,近5年来的益生菌产业也有着长足的发展。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中国的益生菌产业目前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点击显示 收起

自从1908年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提出了酸奶长寿论以来,世界各地便开展了对益生菌广泛的科学研究,大量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功效。随着生物技术及医学等学科的发展,益生菌在食品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每年都会发现许多新的功能。

目前世界上益生菌产业已达40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5%至20%,且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益生菌品牌和企业。在所有的益生菌产品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约占80%以上。

而在中国,近5年来的益生菌产业也有着长足的发展。其中90%以上应用于乳品工业,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5%左右。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中国的益生菌产业目前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概念混乱:不是所有乳酸菌都是益生菌 内蒙古农业大学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乳制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和平教授提出,从概念着手,首先应对乳酸菌和益生菌概念做严格区分。

乳酸菌是指能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50%以上乳酸一类细菌的总称。

而对于益生菌的定义,近年来各有侧重。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2001)对益生菌的定义是,指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英国福勒博士则将益生菌定义为,益生菌是额外补充的活性微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而对宿主的健康有益。

目前,世界上常用于益生菌的菌种大多为乳酸菌,如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中的一些菌株。然而,并不是这些菌种中的每一株菌都可以作为益生菌,只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菌株才可以作为益生菌。同时,也并不是每一株益生菌都是全面手,能够发挥所有的健康功效。

由此可见,乳酸菌和益生菌不是一个概念,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可以称为益生菌,或用做益生菌及其产品。

益生菌菌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国内乳品企业所选用的益生菌菌种几乎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其比例约占90%,比如丹麦科汉森公司、丹尼斯克公司以及荷兰、美国等国的益生菌生产企业,均是国内乳企益生菌供应“大户”。

对此,蒙牛乳业表示,乳品企业在选择菌种的时候,主要会考虑菌种的使用历史、认证资料、研究文献及菌种本色的特性是否适合发酵乳制品生产等。而对于菌种的来源,蒙牛认为并不存在国外菌种和国内菌种的区别,菌种的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厂家在菌种生产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是否更好,生产质量把控是否更加严格,同时对于菌种的功能研究是否更加深入。

而另一家不愿曝光品牌名称的益生菌饮品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菌种的选择上有两类情况:自己开发菌种与购买现成菌种。无论国内菌株还是国外菌株,都是从人体或自然界分离提取出来的。如果非要说“更好”,那么从基因学角度出发,从某种群的宿主体内分离培养出的该种群特有的益生菌种有可能只适合该种群,具体需要严谨测定与临床观察。“当然这只是个人判断,目前所有食用乳酸菌均对人体有益,但饮用的个体情况不同,包括每个人的肠内菌落各不相同,一定存在个体差异。”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乳制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和平教授提出,从生物进化、生理学及人体微生态的角度来看,人与肠道益生菌菌种、菌群,环境与益生菌菌种、菌群都要适应;食物及饮食习惯也与要摄入的“益生菌”协调。比如,筛选自欧洲人体肠道的益生菌菌株是否能完全适合亚洲人群的肠道?用于开发生产销售于亚洲人群的产品,应该具有在销售区域或国家完整科学的人群临床研究数据。“从理论上说,欧洲人与亚洲人、中国人人种不同,而肠道微生物是随着人种的进化而进化的,很多科研证实欧洲人的肠道微生物和亚洲人、中国人是有区别的。从国外人肠道中分离出的益生菌是否适合中国人用,需要做大量的研究证实。但总的来说,中国人也有几千年食用添加乳酸菌的历史,中国本土的乳酸菌菌种值得认真研究、开发利用。”

新标准待出台:标示“活菌”将在保质期内有据可查

我国益生菌产业飞速发展,然而相关标准却没能同步跟随。

张和平教授指出,在益生菌方面,目前我国只有卫生部于2001年出台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名单”的法规;而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方面则没有规章可循,有时不得不套用1992年原轻工部制定的QB1554-1992《乳酸菌饮料》和2003年卫生部制定的GB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显然现存的这些法规和标准不适合于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评价和规范。

据悉,自2010年起,卫生部(现卫生计生委)即对GB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进行修订,并与其他多项饮料标准合并,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标准文本(草案),经标准审批程序目前等待最终标准的出台。

此前,GB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对乳酸菌数量作出的规定是: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即每毫升乳酸菌饮料中要含100万个活菌;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而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标准文本(草案)网上公示版本中指出,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未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标示活菌(未杀菌)型的产品乳酸菌数应在保质期内≥106CFU/g(ml);含有活菌(未杀菌)型乳酸菌、需冷藏储存和运输的饮料产品应在标签上标识贮存和运输条件。产品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尚待出台。

记者从业内获悉,简单地说,判断益生菌产品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益生菌菌株的好坏。不是说一个产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种类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菌株的安全性、菌株特性以及对人体的作用、菌株耐胃酸和耐胆汁的能力等等。二来,作为益生菌产品无论是乳饮料、保健品还是食品,保质期内活菌数的高低与益生菌产品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有的益生菌产品菌株不好,即使活菌数很高也没用;同样,有的产品菌株很好,但是活菌数量太少同样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从现状来看,益生菌名称叫法五花八门,益生功能夸大宣传等现象存在于世;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方面,由于对所含益生菌活菌数及在货架期益生菌存活数没有进行严格限定,导致益生菌及制品市场混乱,甚至出现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中检验不出该益生菌的以假乱真现象。 

相关链接

目前,国内外益生菌市场的功效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肠道健康和免疫调节之外,更是延伸到了体质控制、慢性代谢性疾病、女性健康等各个方面。肠道菌群组成变成了肥胖和糖尿病的新指标。

业内人士表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乳酸菌资源的搜集、保存及资源库、基因库的建立和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乳酸菌进行开发利用。

除了一些国家研究机构设立了微生物资源库之外,一些大的乳制品行业公司或专业生产发酵剂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乳酸菌资源库。如法国达能公司建立的乳酸菌保藏中心,共收集了乳酸菌约3500株,然而目前其只对百余株乳酸菌进行了系统研究,且只将其中的50株用于生产。但这些未开发的菌株资源为公司的下一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而言,尽管我国各研究单位都各自保藏了一些乳酸菌菌种,但大多分离自国外的发酵剂或发酵乳,没有统一编号,种类也较单一,且对其遗传特性不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

然而事实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以及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制备传统发酵乳制品所采用的原料、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乳酸菌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是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比如干酪乳杆菌Zhang(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就是我国研究人员2001年从43份传统发酵酸马奶样品的243株乳杆菌中筛选出的1株性能优异的益生菌。经科研证实,其益生特点包括优异的抗胃肠道消化液耐受能力,有效拮抗肠道致病菌、提高肠道抗致病菌感染能力,调节血脂代谢、对高脂血症和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效预防Ⅱ型糖尿病的发生,能够在人体肠道定植并繁殖,改善肠道菌群,使肠道菌群年轻化、健康化等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乳制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和平教授提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乳制品中各种乳酸菌是重要的可利用生物资源,因此,发掘、收集、保藏我国少数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资源,建立乳酸菌资源库及基因库,对今后我国乳酸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提升我国乳品工业的核心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报记者 王怡 文并摄)

作者: 2013-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