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上半年医药外贸同比增长一成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未得到根本改善,导致国际医药贸易额下降。在此背景下,我国医药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趋严峻,具体体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受以上因素叠加冲击,我国医药出口增速为7%,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针对形势的......

点击显示 收起

   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未得到根本改善,导致国际医药贸易额下降。在此背景下,我国医药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趋严峻,具体体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受以上因素叠加冲击,我国医药出口增速为7%,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指导、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如协调欧盟62号指令及海关编码归类问题,组织VC反垄断案应对,组织CPhI展等大规模医药展会。此外,还举行了一系列重点国际市场贸易促进活动,有效地缓解了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占据我国医药外贸半壁江山的大宗原料药出口进一步恶化,倒逼医药出口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医药贸易发展质量继续提高。

 

  发达市场持续低迷

 

  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商品对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为3.27%,占出口市场比重55.26%,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出口呈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欧美市场需求持续低迷。GTA数据显示,欧美主要国家医药进口下降较快,今年1~5月,欧盟医药进口额为449亿美元,增幅为2.73%;美国医药进口额为420亿美元,近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幅度为0.2%。

 

  二是传统原料药在欧美市场接近饱和,价格低迷,增长乏力,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下降0.17%。大宗原料药企业普遍反映出口仅限维持状态,抗生素、解热镇痛、维生素等出口业绩普遍下滑,明确进入衰退期,销售及利润呈下降趋势。

 

  三是欧、美、日等发达市场仍是我国医药出口主要市场。从全球医药贸易来看,2012年发达市场医药进口额占全球医药进口额的69.7%。其中,美国市场地位极为突出。美国是药品进口大国,约40%的药品依靠进口,其原料药80%来自海外市场。美国药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吸引着我国有实力进军国际市场的医药企业。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医药进口下降的环境下,我对美医药出口中,除原料药出口下降4.21%以外,诊疗设备、保健康复用品对美出口增速分别为18.61%、12.72%,西药制剂出口增长4.09%。

  新兴市场需求旺盛

 

  今年上半年,新兴医药市场充满活力,我国医药产品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1.37%,占出口比重24.54%,较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医药企业加大力度开发新兴市场及非洲市场,百强医药企业出口新兴市场家数提高12.2%,体现出新兴市场的重要地位,中低端制剂企业更加关注南美、非洲以及俄罗斯市场。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医药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增量的唯一出路。今年上半年,我国大宗原料药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0.03%。其中,青霉素、头孢、解热镇痛类原料药增长均超过10%。重点出口市场有印度、巴西及部分东欧国家,出口增速分别为13.25%、13.34%、8.74%。

 

  在医疗器械出口方面,新兴市场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达到13.44%。其中,对印度、巴西、土耳其出口增速超过15%,对俄罗斯、东盟出口增长接近或超过10%。根据GTA数据统计,来自中国的医疗器械类产品在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快速提高,如在俄罗斯、巴西市场已进入前3位,仅次于德国和美国,而且增速更快,欧美企业将面临中国产品的强势竞争。

 

  非洲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的重视。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商品对非出口增长12.16%。其中,对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出口分别增长13.9%、13.75%和1.32%。上述3国的医药进口额占据整个非洲市场医药进口的一半份额。另外,我国医药商品对非洲市场的出口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四大品种中,原料药市场出现暂时饱和,出口长期滞涨;西成药、一次性耗材、诊疗设备对非出口则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9.12%、21.40%、21.46%。根据GTA提供的数据,2012年南非市场医药进口额约为35亿美元,我国仅占其4.5%的份额,不到印度的50%。由此可见,非洲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医疗器械出口增长稳健

 

  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90.11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0.87%,在我国医药出口中所占比重继续提高1.2个百分点,至35.84%。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继续保持了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诊疗设备、一次性耗材、保健康复用品、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分别增长13.63%、8.42%、13.24%和15.26%。医用敷料受棉花等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严重倒挂的影响,成本优势下降,今年上半年出口额仅微增1.01%。欧、美等发达市场地位稳固,增幅分别为10%、6.21%,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对新兴市场出口呈爆发式增长,对东盟、巴西、非洲市场出口增幅超过15%,对俄罗斯市场出口增长9.23%。

 

  四大有利因素支持医疗器械类商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新兴市场开始接受我国高性价比的医疗器械产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技术支持服务正在完善;二是与原料药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尚处于成长期,中低端医疗器械的“中国制造”远未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发展空间较大;三是我国中低端医疗设备具备较高技术含量,达到了替代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四是中国产品由于成本上升而价格提高,但与欧美同类产品价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价格上涨也将推动整体出口额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特色原料药出口额为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3%。其中,对印度、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占80%以上的份额。西药制剂出口额为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7.93%,预计下半年医药制剂出口将更加火爆。

 

  外资药企加速中国本土化进程,加大在华投资的趋势没有改变。近期,罗氏制药宣布与杭州歌礼生物合作,开发治疗丙肝的新药;葛兰素史克表示,在中国产品销售量的30%是在本地生产,预计今年年底这一比例将提高到75%;生物梅里埃公司近期在上海称,预计最快于今年底在上海基地进行二期项目的工程扩建工作,届时新的细菌检测类医疗项目将投产。跨国医药企业频频加大在华直接投资,将继续带动我国特色原料药和西药制剂出口增长。

 

  虽然外资药企仍占据我国制剂出口主要份额,但本土药企制剂出口增长强劲,出口额达5.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2%。其增量来自于发达市场、非洲市场、南美市场,尤其对欧美等发达市场出口增速达到20.48%。其中,华海药业制剂出口增长55.18%,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制剂出口增长802.88%,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制剂出口增长219.06%。此外,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的维生素类制剂出口大增736.38%。

 

  制剂出口稳步递增  

  目前,国内多家药企上马大型制剂项目,加入制剂转型行列。石药集团经过一系列转型升级,由过去原料药业务占总体业务量的80%,发展到今年上半年原料药与制剂业务已各占50%,未来还将在创新药、首仿药方面加大投入。新华制药也将制剂生产作为重要的发展路线,公司去年5月已建成投产10亿片制剂车间,实现委托加工出口,目前满负荷生产,二期20亿片制剂车间也在建设当中。华海药业新片剂生产线目前已经建成并开始投产,预计今年将实现年产100亿片的生产能力,未来将建成年产能200亿片的制剂生产线。海翔药业也在抓紧布局制剂出口业务,公司计划将强项原料药产品克林霉素、氟苯尼考以及在开发的培南类产品发展为制剂,未来制剂产品出口将占海翔销售份额的1/5。

 

  在原料生产企业转型制剂生产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如目前制剂出口没有相关信用保险;大量原料药企业都以制剂为转型方向,必然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难免再次陷入恶性竞争。

 

  医用敷料成本优势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国医用敷料出口结束了长期保持的两位数高增长,同比仅微增1.01%。从基础数据分析,我国医用敷料行业整体呈现以下特点:市场规模小,行业集中度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出口企业产品以贴牌出口为主,缺乏自主品牌,企业没有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出口主要依赖于国际经销商,企业的议价能力有限等。伴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方面,产业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

 

  医用敷料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跨国公司当初关闭了在墨西哥等地的工厂,将采购转移到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并且可靠,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少企业反映,目前的情况是订单旺盛但缺乏劳动力,致使生产能力有限。为了招人、留人,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持续攀升,压力巨大。

 

  此外,国内棉价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激烈的矛盾集中爆发,据GTA数据显示,墨西哥、巴西、泰国、印度医用敷料出口大幅超过中国,分别达到11.06%、7.25%、21.2%、66.94%,美国、欧盟市场被挤占,竞争加剧。

  一次性耗材出口增速也大幅下滑,上半年仅增长8.42%,而去年同期为30.53%。以一次性注射器为例,墨西哥1~4月累计出口9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07%,而同期我国该项出口额为1.4亿美元,仅增长2.56%。墨西哥凭借北美自由贸易区优势,全面抢占我国对美国的医用敷料、一次性耗材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更为艰难的竞争。

 

  中药类出口大幅增长

 

  上半年,中药出口上升势头迅猛,出口金额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9%,呈量价齐升态势,增量来源于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的大幅增长。其中,中药材近两年来的国内价格连续上涨,国际客户(尤其日韩及东盟客商)在去年减少了采购量,导致今年上半年库存不多;而今年他们又加大了采购量,由此刺激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扬。上半年,中药材出口价格、出口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44%、8.24%,预计下半年将继续维持这一有利局面。

 

  植物提取物出口价格受中药材原料涨价影响,上半年出口6.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16%。目前,由于中国传统中成药的出口被弱化,国际市场将加大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美国、印度、德国等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内众多主流医药企业看好这一形势,正在或准备进入该领域。陕西嘉禾植物化工、赣州菊隆高科等企业出口呈翻倍的爆发式增长,有望有效拉动中药类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

 

  医药进口温和增长

 

  医药进口在经历了2011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在近两年进入增速相对平稳的轨道。上半年医药保健品进口额为18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01%。其中,原料药进口受外资配套带动,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移到中国,增速继续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增幅为4.66%,比重为20.76%,下降2.1个百分点。西药制剂进口占比29.28%,同比增长10.99%;诊疗设备进口4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1.42%。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罗氏、雅培等跨国药企生物医药进口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0%。由此判断,跨国药企正加大在中国生物医药及诊断试剂方面的投入。

 

  下半年出口增速有望企稳

 

  展望下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有望在下半年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望好于上半年。但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弱势复苏局面,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从中长期看,我国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加工能力,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在这种预期下,我国医药出口增速有望进入企稳期,原料药对欧盟出口将在第三季度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特色原料药、西药制剂、诊疗设备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欧美市场需求尚难有明显改观,新兴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预计全年医药进出口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

 

  (作者单位: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

作者: 2013-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