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渤海粮仓:尖端技术改造盐碱地

来源:大众日报
摘要:4月17日,由中科院高级工程师王春晶主持进行的双季玉米——“超玉881“保护性耕作地膜玉米春播试验正式开播,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渤海粮仓“项目区双季玉米种植试验正式“破题“。2013年初,“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无棣县示范样板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渤海粮仓“项目区的“核心试验区“,......

点击显示 收起

4月17日,由中科院高级工程师王春晶主持进行的双季玉米——"超玉881"保护性耕作地膜玉米春播试验正式开播,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渤海粮仓"项目区双季玉米种植试验正式"破题"。

2013年初,"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无棣县示范样板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渤海粮仓"项目区的"核心试验区",成为一系列尖端农业技术的试验场。

据无棣县渤海粮仓核心试验区项目负责人梁国栋介绍,试验区都是采用的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技术团队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种植模式,小麦种选用的是抗碱耐旱优良品种小偃81和小偃60。2012年10月,试种5674亩,当年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340公斤,且所产小麦籽粒品质较好,出粉率高,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小麦收获后,该县又在试验区地块接茬种植玉米4900亩,实现了平均亩产400公斤的好收成。去年播种小麦5061亩,目前长势良好。

王春晶说,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中科院决定在这里进行双季玉米种植试验,选用自行培育的生长期只有80多天、亩产五、六百公斤的早熟品种,既不影响土地的产出率,还能给土地每年留出4—5个月的"休整"时间来。

土壤改良瞄准"吨粮田"目标,小麦生产实现信息化

4月17日,在"渤海粮仓"项目核心试验区,谭家村的几名群众正在利用低压管道为麦田春灌。"现在浇地可真省劲了,打开阀门,一大块地一会儿就能浇完,省时省力又方便。"村民谭友明说。

盐碱地治理,关键在"水"。据了解,无棣县投资4200多万元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试验区内建成了供、排水分离的高标准农田5700余亩,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

负责"渤海粮仓"项目实施的无棣中科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丁宝顺介绍,自去年以来,试验区内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增强了农田排涝能力。同时,农田全部实现了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麦田8—10天即可普浇一遍,有效提升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综合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瞄准"吨粮田"建设目标培肥地力,改变了盐碱地农业开发的内涵。采用由中科院研制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ETS微生物肥料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能迅速降低土壤盐碱度,恢复自然代谢机能,提高肥力,实施后,区内土地由原来种植棉花"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轮作的"一年二熟"。

项目区配套安装了4个"智慧稻草人",建立1处小型自动气象站,通过物联网技术对雨量和土壤墒情、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作物生长参数进行采集,并采用无线传输技术传送到基地服务器,供农业专家分析土壤改良和作物生长等情况,远程指导田间管理,实现小麦生产的信息化。

目标:环渤海盐碱荒地

增粮百亿斤

无棣县县长丁海堂介绍说,"渤海粮仓"是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一项重点项目,通过建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地建立一批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重点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在"渤海粮仓"建设过程中,无棣县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由无棣中科公司向科农农机、科丰农业植保、科兴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附近村庄农民"购买"服务,组织大型机械在试验区大片土地上进行大规模作业,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率效益。

去年10月,全县11个镇(街道)分别规划了50亩以上的盐碱荒地作为示范推广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组织参与项目实施,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创出了"渤海粮仓"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新模式,在县内初步实现了"示范田—示范区—示范县"的转变。

作者: 2014-5-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