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刘宝辉:学成回国是我坚定的选择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梁老认为,人们面临有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别却扶桑樱花好,百人计划唤我行对于我来说,要解决的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努力学习科技本领,真正步入科研殿堂。2003年5月起,做特别研究员,在阿部纯教授指导下......

点击显示 收起

2009年,我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收到纪念“百人计划”实施20周年征文活动的通知后,总想写点东西纪念它,以启迪青年、激励自己。思来想去不知从何下笔,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使我顿开茅塞。梁老认为,人们面临有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想,这不正是我的科学人生三步曲吗?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别却扶桑樱花好,百人计划唤我行

对于我来说,要解决的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努力学习科技本领,真正步入科研殿堂。大学毕业后的扎实科研功底,虽然发轫于日本留学的那一段时光,但学成后还是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召我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

2001年9月,我东渡日本,在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5月起,做特别研究员,在阿部纯教授指导下从事大豆基因组学博士后研究。

在日本学习工作期间,贪黑起早,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开门的总是我,晚上都是十点多钟才离开实验室,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当时,我改进一种分子标记的方法,通过染料标记引物,使原来电泳从每次只做一个标记引物,到一块胶板可以同时跑8个引物。一天做288个PCR样品,还要混合样品、上样、跑胶,每天要摁瓶盖近千次,两个食指头的手肚都瘪下去了。一年的工作量近乎日本学生三年的工作量,惜时苦读亲自动手是做学问的最好方法。

2008年7月在博士后出站报告会上,导师阿部纯教授如是评价我的工作:“是日本师生的一面镜子。”

时光荏苒,转眼八年,莫道扶桑樱花好,梦中犹嗅紫丁香,学成回国是我坚定的选择。面对母校东北农业大学的呼唤、著名学府浙江大学的盛邀,我还是感召于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在2008年8月8日来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报到。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创新团队聚友情,建成重点实验室

刚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首要工作就是创建大豆分子育种实验室。

当时我们连一支试管都没有,只配备了一名从事常规育种的助手。经过五年多建设,实验室现已拥有1000多万元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完整的作物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实验室2013年晋级为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大豆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第三个院级重点实验室。此前,第一个是经过50年培育的湿地生态重点实验室,第二个是经过30年培育的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在建设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组建创新团队是关键,这就是梁先生所说的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吧!我理解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绝不是搞好团结合作共事的低层次问题,而应是根据国家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和本实验室前沿研究指向,着力进行的人力资源策划与实施。

解决好了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团队呈现和谐创新向上的局面,在2008~2013年的五年时间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百人计划”人才项目经费资助,对于国外归来之士特别重要,是他们回归国内科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5年里,凭借这一平台,我们组建了以6位“百人计划”为主体的大豆分子设计创新团队;同时,引进人才,组建了创新团队,继续推进本领域的前沿研究,重点实验室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45篇,其中SCI论文9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申请专利10项,选育大豆新品种8个,搭建了院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共承担各类项目55项,企业委托及其他6项,共计研究经费4391.1万元。

“百人计划”支持的5年,是我成长最快的5年,是科研成果颇丰的5年。目前我主持的在研项目有先导专项(A)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玉米大豆新品种设计子课题;研究所“一三五”战略发展规划中重点培育方向——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等。

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心灵体验苦与乐,坚定信念再登攀

2008年,是我“百人计划”的起步之年,也是高中二年级女儿准备高考的关键之年。

当时我就像双臂侧平展走平衡木一样,一手托着工作,一手托着女儿,克服了多少困难,咽下了多少酸楚,只有自己知道。我把握住了平衡,否则,既不是一个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科技工作者。2009年我的女儿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真是天道酬勤,先苦后乐。

由于中科院实行三元工资制,团队成员的工资压力很大,压力大就是苦;人际关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人不理解,不理解就是苦;科研项目需要顶层设计,没有长期稳定资助,科研方向往往跟着项目走,不一定是我们研究方向的重点,团队无话语权,无话语权就是苦。

我一手抓人才培育、注重基础研究,一手抓品种培育、侧重应用研究,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欢乐。

5年来,我培养了3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注重对他们的自学能力、研究思路、归纳总结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如今,我育成的大豆“中牡506”“中牡602”两个新品系已进入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产示范试验,有望明年审定命名。

(作者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作者: 2014-7-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