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长春经开区响应“禁塑令”发展聚乳酸及下游产业

来源:吉林日报
摘要:1月2日,吉林省委书记(时任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考察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时,要求长春经开区“支持聚乳酸、跨境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时,距长春经开区在省发改委等部门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扛起生物质产业大旗,仅半年时间。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尚在筹建期,就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业内......

点击显示 收起


编者按:

追梦路上,执行力至关重要。

1月2日,吉林省委书记(时任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考察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时,要求长春经开区“支持聚乳酸、跨境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时,距长春经开区在省发改委等部门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扛起生物质产业大旗,仅半年时间。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尚在筹建期,就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业内巨头关注,前景一片大好。

2月13日,省政府又发布了第244号令——《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

“禁塑令”2015年1月1日实施,是省委、省政府开国内之先、落实“五大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在省级范围内全面“禁塑”的法令。

“禁塑令”更凝聚了我省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吉林的梦想。

“禁塑令”不仅宣示了生态大省吉林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决心,更全面提振了全省乃至全国生物质企业的信心。尤其是规划建设中的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及围绕其大力招商的长春经开区,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发展机会。对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来说,“禁塑令”的确是一场及时雨、一剂催化剂。

对长春经开区而言,“禁塑令”还是一张无声的军令状:在2015年1月1日前,生产出足够支撑“禁塑令”的产品。

留给长春经开区的执行时间,只有一年。

为此,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万民,副市长白绪贵等多次到长春经开区调研指导,省市各相关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帮助经开区快节奏、大跨度发展聚乳酸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

12月8日,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再次来到长春经开区调研,亲眼见证了在不到一年时间成长起来的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

一个新产业的崛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

一年多时间,论证、规划、建设一个新产业园,发展一个新产业,长春经开区能做到哪一步?能否实现省、市的重托?

8日,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到长春经开区,就开发区转型升级和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调研。虽然室外已是冰天雪地,但位于长春经开区北区生物产业园的长春生物基材料创新产业基地(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却处处是繁忙的生产场面。

此时,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已落位企业10家,山东必可成、江苏华盛、浙江海正3家企业已投产,园区已形成年产1.3万吨生物全降解塑料袋及1500万吨生物全降解餐具的生产能力,近期内,10家落位企业将全部投产,很快就将形成年产3万吨以上生物全降解制品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2015年1月1日“禁塑令”实施的需求。

“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既符合生态建设要求,更符合长春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姜治莹说,这个产业空间无限,一定要深度挖掘,全力推进。

迅速崛起的新产业:生物可降解材料

长春必可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已经投产,在“必可成”可降解塑料工厂内,一卷卷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可降解塑料袋制品从生产线不断下线。“近期内,这些产品就将交付用户手中。”公司生产总监杨兵告诉记者。

“现在,塑料袋强度与传统塑料袋一样,但三个月后,强度就会下降;五个月后,就会出现雪花状降解;如果埋在地下,六个月后,就会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杨兵拿过一个刚生产出来的塑料袋,一边向记者演示其强度,一边解说。

保质期只有三个月,这还是“怎么放都放不坏”的塑料袋吗?塑料袋,何时变成了保质期比果汁还要短的快速消费品?

保质期短、可降解,正是“必可成”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行其道的秘诀。

传统塑料袋由于其不可降解性,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为传统塑料袋使用大国,我国更是深受其害。

正因如此,2007年,国家出台了“限塑令”,大力限制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今年,我省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禁塑令”,自2015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

“必可成”生产的塑料袋为什么能够降解?

在园区的另一家已投产的生物可降解制品生产企业——浙江海正,“从玉米到杯子”的广告语打在厂区醒目位置。原来,这些可降解塑料袋是沿着“玉米—淀粉糖—聚乳酸”的产业链条来的。用玉米等生物质材料生产淀粉糖,然后用淀粉糖生产出聚乳酸,再以聚乳酸为主要原料,生产出可降解塑料袋。

园区第三家投产企业——盛达生物可降解购物袋项目,则由国内最大的生物可降解薄膜类材料生产企业江苏南通华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园区3家投产企业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制品,其实都是全降解的,相对于传统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全降解材料制成的产品,不仅消除了毒素,而且更加环保。

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负责人表示,目前,3家投产企业,就已实现了年产1.3万吨生物可降解购物袋和1500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产能,近期内,10家落位企业将全部投产,达产后,园区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产能将达到3万吨以上,而吉林省年塑料袋消费量也是3万吨。

“即使‘禁塑令’施行后,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我们也完全能够保障供应。”园区负责人说。

“禁塑令”催生产业先机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快速成长而又空间广阔的市场,更具吸引力了。

而“禁塑令”施行前的吉林省,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目前,吉林省购物袋年消费量3万吨左右,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费量15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替换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按现有价格,就是一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

更何况,吉林省,仅仅是中国这个巨量市场的先行者。

在吉林省,这个率先释放出来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占据先机,对于国际、国内聚乳酸及下游制品巨头来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而今,“禁塑令”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自2014年2月13日,吉林发布全国首个“禁塑令”起,吉林省就为聚乳酸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开启了一扇大门——

6月,我省将生物质产业列为2014年吉林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大力支持生物质产业发展。

7月21日,省政府下发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环保厅、省经合局、省商务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委宣传部制定的《关于落实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的意见》,指导全省“禁塑”工作。

8月13日,省发改委组织省工信厅、工商局、质监局、商务厅、环保厅和住建厅等省直相关厅局召开了“禁塑”工作协调会,进一步协调部署“禁塑”工作。

10月28日,省发改委、工信厅、环保厅、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在长春联合召开全省“禁塑”动员大会暨产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推动产需衔接,进行政策预热,为“禁塑令”的实施打好基础。省直各部门分管领导及业务处室负责人、长春市政府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生产企业和商业用户代表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主持并解读了“禁塑令”,各厅局就组织生产、环保要求、社会动员、市场监督、贯彻标准等相关“禁塑”工作做了专题部署,生产企业和商业用户表态发言并进行了产需对接。

11月27日,省发改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禁塑”宣传工作策划会,对开展“禁塑”工作的意义、目的、政策、产品供应、聚乳酸制品项目建设等相关事宜做了全面介绍,并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

“禁塑令”这道事关吉林省乃至全国生物质产业发展,更关系到子孙万代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政令,正一步步走向实施。

“禁塑令”的有效实施,不仅将使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坚实一步,更能使我省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质产业在全国率先突围,占领产业先机。

我们知道,《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聚乳酸产业巨头们更知道,“禁塑令”的施行,离不开实体产业的支撑,吉林省必须找到可替代石油基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新材料。

而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聚乳酸为主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禁塑令”开辟了一个无比诱人的大市场,而吉林省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决心又不可动摇,到吉林来,就成了聚乳酸巨头们的最佳选择。

谁能把握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长春经开区不仅拥有发展生物质产业的雄厚基础,更率先将聚乳酸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自2013年起,长春经开区就在省发改委支持下,发力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着手规划建设全球首个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园。抢抓机遇,全力建设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寻找到了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突破口。

把握先机,“创造”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

“先机”这个词,是对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的最佳描述。

长春经开区北区中山带状公园一侧,一栋建筑物的墙体上挂着一行红色的大字——吉林省生物基材料创新基地,这里就是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的一期工程。

仅仅一年多时间,就从一片空地上,发展成了顺次排开的11栋标准厂房,并传出了开工生产的机器声,进进出出运送原材料和成品的卡车,述说着产业园的繁忙。

速度、效率、繁忙的背后,皆源于对“先机”的准确把握。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有毒害气体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材料的过量使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加速本国生物降解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产业制高点。生物降解材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随着生物降解材料技术的发展,认识在深化,需求在加大,市场接受度在不断提高,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刷新,生物降解材料即将大规模爆发式增长。生物降解材料产业直面我国“三农”、能源和环境三大主题,是世界发展大势和新兴的产业,在宏观和战略上都是可行的。

生物降解材料的当家品种——聚乳酸,更是产业化最成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的生物降解材料,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传统地位的降解材料,也将成为生物材料的主力军。

据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乳酸及聚乳酸市场以年均l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0年至少可以达到百万吨以上。保守估计,未来我国将至少有300万吨的需求量,其中,一次性包装领域约100万吨,无纺布约30万至60万吨,农膜约100万吨,一次性医用材料(输液管等)约30万吨。此外,聚乳酸还可用于玩具、文具、汽车、家电(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医用等领域。聚乳酸加上下游制品可实现年产值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

在聚乳酸本身成本降低、开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及各国政策大力推动下,加快聚乳酸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聚乳酸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即将来临。“十二五”期间,将是聚乳酸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重要的分水岭时期,聚乳酸产业成与败的关键可能就在这一阶段。仔细研判聚乳酸的上下游产业链:淀粉糖、秸秆糖→乳酸→丙交酯→聚乳酸→成品,我省拥有发展聚乳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吉林省是农林生物质资源大省,也是加工转化强省,2014年1月印发的《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达到5000亿元规模,重点实施百万吨聚乳酸延伸工程等十大工程。《吉林省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更是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肯定。相应的配套政策生物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禁塑令”等已开始发布实施,在吸引项目、技术、资金、智力等方面逐渐发挥了“洼地”效应。

长春经开区具有雄厚的生物化工产业基础,长春大成和中粮生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行业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强大的玉米加工能力完全能够满足聚乳酸上游糖源需要。大成集团正在开发秸秆糖制乳酸技术,中粮集团已与世界最大、乳酸技术最先进的荷兰普拉克公司达成合作建设乳酸及聚乳酸项目协议。区内的中富容器、上海紫江、春和塑料及大量的汽车零部件等塑料制品加工和服装加工企业为下游产品提供广泛市场。经开区发展聚乳酸产业的原料、技术、市场条件已经具备。经开区地处省会城市,综合区位优势突出,对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优势突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产业发展区域;拥有省内唯一的综合保税区,便于进出口企业发展;拥有全省唯一的生物化工产业园区(长春长东北生物化工产业园区)。

一边是聚乳酸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蓬勃发展,但仍处于自发状态,全球范围内都没有一个围绕聚乳酸产业链打造的专业化园区;一边是吉林省、长春市有着发展聚乳酸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迫切需求;长春经开区本身,也有向聚乳酸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升级的技术、产业和市场基础。

当断则断,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长春经开区迅速决策,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落位在经开区。

长春经开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全力推进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发展。

先机效应:聚乳酸产业园凝聚全球目光

世界最大的聚乳酸生产企业NatureWorks,世界最大的PBAT(石油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企业德国巴斯夫,国内最大的聚乳酸生产企业浙江海正,国内最大的PBAT、PBS(石油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企业浙江鑫富、蓝山屯河、山东汇盈、金发科技,国内聚乳酸纤维加工企业长江化纤、上海同杰良,淀粉基塑料企业武汉华丽、南京比奥格(2008年北京奥运会降解塑料袋唯一供应商),植物纤维类塑料企业江苏锦禾,二氧化碳基塑料企业蒙西高新技术有限公司,PHA、PHVB(淀粉发酵生产的降解塑料)企业深圳意可曼、宁波天安,改性技术水平较高的台湾宗玮、台湾清炀……

随着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的建设,一个个在全球聚乳酸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如雷贯耳的名字,不断与长春经开区产生交集,在聚乳酸产业园负责人的联络名单上,记下了一个个行业巨头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不同特性、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加工的代表性企业纷纷与吉林聚乳酸产业园建立联系、前来考察,为下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德国巴斯夫深度对接长春生物质产业,谋求与聚乳酸产业园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堆肥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浙江海正,不仅在聚乳酸产业园投资建设了年产1500万吨生物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项目,更在谋划建设一个年产6万吨的聚乳酸项目;

山东必可成,用4个月时间,就在聚乳酸产业园投资建设了一个年产1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的生产基地;

江苏华盛,在3000吨生产线投产的同时,还预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准备随时加大在聚乳酸产业园的投资力度;

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凝聚了全球的目光。

“禁塑令”先机,迅速在聚乳酸产业园产生了聚集效应。山东必可成、山西金晖、江苏华盛、浙江海正(与台州西元、厦门中田合作)、益田等生产一次性购物袋、餐盒项目已经签订投资协议,完成公司注册,并开始生产准备,山东必可成、江苏华盛、浙江海正三个项目已正式投产。中粮已选定深圳虹彩、安徽恒鑫作为聚乳酸下游购物袋、餐具制品合作伙伴。现已落位和即将落位企业一期合计产能3.6万吨,能够满足吉林省现有3.2万吨购物袋和1400吨餐盒市场需要。

目前,仅长春生物基材料创新产业基地就落位了10户重点企业,加上即将启动的中粮集团聚乳酸项目等,一个“千亿级”规模产业的雏形日渐形成。

正如姜治莹调研时所强调的:经开区要立足“新常态”下的新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向创新要动力、要潜力、要成长空间,尽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靠创新引领推动转型升级。

初尝创新发展甜头的长春经开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结合区情,继续向创新要动力、要潜力、要成长空间。

下一步,长春经开区将大力推进下游高端化应用项目落位,瞄准农用、一次性医用、文具、儿童用品等日用塑料制品,工业用包装材料等制品项目,开展定向招商。重点引进金发科技、台湾清炀、上海同杰良、长江化纤、南京艾可等企业进入农业、汽车、儿童用品、文具、纺织等领域,特别是在汽车应用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届时,又将是一番新天地。

从2013年6月,吉林省发改委召集各市州、国家级开发区负责人研讨聚乳酸产业发展到现在,不足19个月;

从2013年9月,全国首届生物质产业论坛在长春举办,正式拉开经开区聚乳酸产业发展大幕到现在,不足16个月;

从2013年11月,省发改委、经开区首个聚乳酸产业专业招商团队到长三角考察聚乳酸企业到现在,不足14个月;

从2014年1月,吉林省发布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正式落位经开区生物化工产业园到现在,不到12个月;

从2014年10月,聚乳酸产业园首家企业入驻到现在,更是不足3个月;

……

没有美好的发展蓝图,没有各方的志同道合,新常态下,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就不可能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就不可能取得令人目眩的发展成就。

聚乳酸:最有希望替代石油基塑料的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乳酸(PLA),又名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以再生。聚乳酸的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可以生物降解,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因此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有毒害气体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材料的过量使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加速本国生物降解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产业制高点。生物降解材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生物降解材料的当家品种——聚乳酸,更是产业化最成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的生物降解材料,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传统地位的降解材料,也将成为生物材料的主力军。

据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乳酸及聚乳酸市场以年均l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0年至少可以达到百万吨以上。保守估计,未来我国将至少有300万吨的需求量,其中一次性包装领域约100万吨,无纺布约30万吨至60万吨,农膜约100万吨,一次性医用材料(输液管等)约30万吨。此外,聚乳酸还可用于玩具、文具、汽车、家电(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医用等领域。聚乳酸加上下游制品可实现年产值几千亿元甚至上万亿元。

聚乳酸本身成本降低、开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及各国政策大力推动下,加快聚乳酸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聚乳酸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即将来临。“十二五”期间,将是聚乳酸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重要的分水岭时期,聚乳酸产业成与败的关键可能就在这一阶段。

吉林省、长春市: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

吉林省是农林生物质资源大省,也是加工转化强省,具备发展聚乳酸产业的良好基础。

吉林省更把发展以聚乳酸为重点的生物质经济,作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早在2004年,吉林省就开始研究玉米经济,提出了原料、材料和能源三大发展方向。

2012年,吉林省瞄准资源战略替代,又着手研究利用非粮生物质资源,推进生物化工材料和生物质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编制了《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吉林省发改委开始着手谋划生物质产业发展,并设立了生物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

2014年1月印发的《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生物基产品替代石油基产品、非粮生物质替代粮食资源等“三个替代”为主线,重点发展生物基化工和生物质能源两大产业,建立健全生物质原料收储、生产制造、市场消费、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五大支撑体系,实施秸秆制糖、聚乳酸、化工醇、纤维素乙醇、生物天然气等10大工程。

2014年2月13日,吉林省发布了全国首个“禁塑令”,在国内外环保以及相关产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轰动,也为我们实现国内外聚乳酸及下游制品企业的快速集聚,创造了最重要的外部政策环境。

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合局等相关部门,在起草产业发展纲要、招商引资、争取试点、争取资金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吉林省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更是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相应的配套政策生物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禁塑令”等已开始发布实施,在吸引项目、技术、资金、智力等方面逐渐发挥了“洼地”效应。

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产业基础雄厚的长春市,也将生物质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全国生物质产业领军企业——长春大成集团,更倾注了巨大的心力:全力以赴帮助大成实施搬迁改造、产业升级,一事一议帮助大成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长春市发改、工信、商务、规划等部门,多次到经开区现场办公,帮助经开区发展生物质产业。

在省里支持下,长春市成为国家生物基材料制品应用示范区域争取国家生物基材料专项,也得到了国家支持。

8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吉林开展非粮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洼池”效应,在吸引项目、技术、资金和智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开区: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打造全国聚乳酸及下游制品核心产业区

前景广阔、蓬勃发展而又尚未形成巨大规模的产业现状,是经开区决心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打造全国聚乳酸及下游制品核心产业区的前提;吉林省、长春市把生物质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为经开区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带来了不竭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经开区本身,也拥有发展以聚乳酸为核心的生物基材料产业的雄厚基础。

经开区新班子上任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新常态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结合经开区自身发展态势,积极谋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道。

经开区发现,自身在生物化工产业领域,已祭奠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区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掌握了秸秆制糖、秸秆糖制L-乳酸、聚乳酸、聚乳酸制品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很多领域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长春大成和中粮生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行业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强大的玉米加工能力完全能够满足聚乳酸上游糖源需要。大成集团正在开发秸秆糖制乳酸技术,中粮集团已与世界最大、乳酸技术最先进的荷兰普拉克公司达成合作建设乳酸及聚乳酸项目协议。区内的中富容器、上海紫江、春和塑料及大量的汽车零部件等塑料制品加工和服装加工企业为下游产品提供广泛市场。

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全省唯一的生物化工产业园区(长春长东北生物化工产业园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产业发展区域;拥有省内唯一的综合保税区……

经开区发展聚乳酸产业的原料、技术、市场条件已经具备。

经开区果断决策: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打造全国聚乳酸及下游制品核心产业区。

经开区厘定的产业升级路线,与全省发展生物质产业的战略不谋而合。

2013年6月,经开区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的思路得到了省发改委大力支持。

2013年9月,经开区参加了省发改委在南湖宾馆举行的“生物质产业发展长春论坛”,并举办了“经开区生物产业项目对接会”,与参会的浙江海正、长江化纤、河北梅花、台湾清炀等国内聚乳酸、氨基酸、多元醇企业负责人建立了联系。

2013年11月,经开区与省发改委组成招商小分队,奔赴江苏南通、常熟、苏州三市,对江苏华盛、长江化纤、坤德、允友成等聚乳酸及下游制品领军企业开展叩门招商,达成了重要共识。

今年2月,我省发布“禁塑令”后,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综合优势骤然凸显,经开区一边编制聚乳酸产业园规划纲要,一边迅速掀起了产业招商高潮。

经开区制定了《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规划纲要》,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长春生物化工产业园,首期1.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和1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建设完成,完全能够满足当期聚乳酸及下游制品项目落位。

在省、市主要领导支持下,省发改委与经开区组成的专业招商小分队迅速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台湾等地,对先期建立联系的聚乳酸及下游制品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成效卓著——中粮集团聚乳酸项目迅速推进,江苏华盛(塑料购物袋龙头企业)、山东必可成(全球聚乳酸无纺布制品最大企业)、浙江海正(国内聚乳酸原料规模化生产企业)、山西金晖(国内PBAT主要生产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吉林亿阳升(聚乳酸高端制品生产企业)、长春益田(拥有聚乳酸核心技术的企业)等项目纷纷落位。

项目落位后,经开区又迅速开展一对一贴身服务,推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达产达效。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庭凯多次到聚乳酸产业园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直接负责聚乳酸产业园的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旭,更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周至少一次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出差前后,更要抽出时间到聚乳酸产业园走一趟。

精准的定位、果断的决策、适度超前的谋划、强有力的执行,让经开区迅速建起了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也让这个产业园迅速开始产出。

聚乳酸企业:抢抓吉林先机,破题全国大市场

4月签约,10月进场,11月投产,这样快节奏的项目落位,对于全国生物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龙头企业江苏华盛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来说,仅仅是第一步。

日前,在聚乳酸产业园的生产线旁,长春盛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华盛全资子公司)总经理张光军告诉记者:“这8条生产线,3000吨(生物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产能,是江苏华盛试水国内市场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江苏华盛是专业从事塑料薄膜制品生产及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百余条塑料薄膜制品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各类购物袋、多种薄膜,是国内同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一种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物降解(薄膜级)的材料及制品,性能接近PE水平,并于2011年4月通过了美国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BPI)标准认证,180天生物降解率为99.7%。

此前,江苏华盛产品基本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地,由于市场不成熟,国内市场消费量极低。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生物全降解无纺布生产企业——山东必可成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薄膜类、无纺布类、发泡类及注塑类,品种近100种生物全降解原料及制品,目前全部出口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

山东必可成也将开拓国内市场的第一步,放在了吉林。在聚乳酸产业园投资超过1亿元,建成的年产1万吨生物全降解制品生产线已经投产。

国内主要的聚乳酸生产企业——浙江海正集团,在聚乳酸产业园投资建设年产1500吨生物全降解塑料制品的同时,还在谋划一个年产5万吨聚乳酸的项目。

山西金晖(国内PBAT主要生产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吉林亿阳升(聚乳酸高端制品生产企业)、长春益田(拥有聚乳酸核心技术的企业)、长春恒鑫、长春华芝路等4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中粮集团10万吨聚乳酸的3万吨起步项目以及与安徽恒鑫、深圳虹彩合作的3万吨下游制品项目已经落位,计划明年3月投产。

这些项目涉及了从聚乳酸原料、改性料到下游制品生产的主要国内外知名企业,具备了完备的产业发展链条。

目前,可降解的一次性购物袋和餐盒等相关产品开始陆续投放市场。

同时,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工企业美国Natureworks(全球最大聚乳酸生产企业)、德国巴斯夫(PBAT生产企业)、意大利康泰斯(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美国杜邦(酶制剂生产企业)、丹麦诺维信(酶制剂生产企业)、国内的上海同杰良(聚乳酸纤维及汽车内饰等高端材料生产企业)、凯赛(高端生物基材料生产企业)、浙江鑫富(PBAT生产企业)、新疆蓝山屯河(PBAT生产企业)等也在与经开区开展深入洽谈,合作意愿都比较强烈。

聚乳酸产业链企业家们,为何如此钟情于聚乳酸产业园?这里是全国聚乳酸及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先机所在——

吉林省率先发布“禁塑令”,是全国首个成熟的生物基材料市场;长春市被列为全国首批4个国家生物基材料制品应用示范区域之一,是国家鼓励的生物基材料发展区域;经开区正在建设全球首个聚乳酸产业园,将形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全产业链互补优势,对于企业产业配套、成本控制、市场开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全球范围内,生物基材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我国同样如此,而吉林省,就是以聚乳酸为核心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先机所在,更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基材料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

生物质科学:借力吉林平台,助推经开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集聚之地,往往也是新的科学领域迅速发展之地。

2013年9月,省发改委在长春举办“生物质产业发展长春论坛”,邀请浙江海正、长江化纤、河北梅花、台湾清炀等国内聚乳酸、氨基酸、多元醇企业负责人,石元春院士、陈洪章研究员等国内生物领域知名专家近80人参加会议,共同研究生物质产业发展,把脉吉林省生物质产业发展。

石元春院士提出在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的设想,帮助吉林省实现了从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到高端化利用的提升,从玉米经济到生物质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

经开区也借机举办了生物产业项目对接会,正式拉开了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幕。今年9月,由省发改委主办,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和经开区承办的“第二届生物质产业发展长春论坛”又吸引了杜邦(中国)、巴斯夫、诺维信、康泰斯、中粮生化、诺维信、上海同杰良、光华伟业、长春大成、浙江海正等50多个业内企业,全省各地发改委和相关部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长春应化所、中国塑协等1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以“绿色发展,聚焦生物质经济”为主题,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探讨生物质经济发展战略、路径、模式、政策措施;针对吉林省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和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提出意见、建议。

论坛还对生物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生物基产品应用与市场、农林生物质收储运、边际性土地资源开发、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的建议、国家“十三五”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国家“十三五”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特别是针对长春经开区打造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园区,深入研讨生物质材料聚乳酸的研发、产业化与前景展望。

通过举办此次会议,经开区进一步了解了生物质产业发展动态,进一步密切了与业内企业、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在业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生物质产业的方向、思路和作法,进一步坚定了发生物质产业的信心,为生物质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官、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经开区生物质产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让经开区萌生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良性互动的设想,目前,经开区依托中粮集团、长春应化所、同济大学、大成集团搭建的生物基材料创新研发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之前,官、产、学、研的志同道合,催生了聚乳酸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官、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必将在今后,进一步推动吉林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动吉林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质经济、生物质科学中心。

时近元旦,“禁塑令”已迫在眉睫。

走进位于经开北区良辰工业园的长春生物基材料创新产业基地(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起步区),标准厂房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和外面白雪皑皑的严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必可成(长春)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十余套崭新的生物全降解塑料袋生产线开足了马力,一桶桶生物基材料,沿着生产线迅速变成了一个个白色塑料袋,以极快的频率走下生产线。每装够一箱,搬运工人就将其搬到不远处的物流区,等待装车,运往省内各地。

“进入12月下旬,我们接到的订单明显增加,现在所有生产线全开,能够实现年产1万吨生物全降解塑料袋的生产能力。”厂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园区看到,盛达生物、浙江海正、山西金晖三家生物全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生产企业,也在开足马力生产。

“目前已投产4家,实现生物全降解塑料袋产能1万多吨,塑料餐具产能1500万吨,还有6家企业也将于近期投产,完全能够满足‘禁塑令’实施后的吉林省市场。”园区负责人说。

记者初步统计了一下,在长春生物基材料创新产业基地投产和即将投产聚乳酸下游制品行业企业就有10家之多,再加上即将落位的中粮生化年产3万吨聚乳酸项目,《长春经开区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规划纲要》确定的2014至2015年,落位1家聚乳酸项目、10家下游制品项目的“1+10”发展目标即将实现。

多么强大的执行力和预见力!这份规划立刻引起了记者强烈的兴趣。

应运而生的科学规划

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污染性低,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有毒害气体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材料的过量使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加速本国生物可降解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产业制高点。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以至今后20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2012年出台的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

我省是农林生物质资源大省和加工转化强省,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具备向高端化发展的生产技术和产业基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生产和推广使用聚乳酸等生物基材料及制品指导意见》。

2014年初,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展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

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规定》,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同时,我省自2014年起设立生物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生物质经济在我省发展方兴未艾。

将生物基材料产业确定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长春经开区,更迎来加快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但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区、没有一条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可供借鉴,经开区要科学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区之力,努力将生物基材料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为此,在半年多学习、谋划、对接、推进的基础上,经开区多方借力,邀请省石化设计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大成集团、中粮集团等专业力量,自2014年2月至4月,历时3个月时间科学编制了《长春经开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此来引领全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

必由之路:生物基材料产业

作为经开区第二大支柱产业,玉米深加工业目前下游市场需求低迷,出现阶段性过剩,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淀粉、赖氨酸、化工醇等主要产品单价同比分别下降200元/吨、7000元/吨、8000元/吨,行业平均开工率80%。从产品结构上看,淀粉、淀粉糖、赖氨酸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是解决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过剩,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经开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向下游生物化工延伸,强化产业集群配套,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千亿级生物化工产业园的必由之路。

审视自身,经开区有着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物化工产业基础雄厚龙头企业、核心技术、专业化人才和规模化经营为高端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开区的大成集团和中粮生化具有较强的玉米加工能力,其中,大成集团年产淀粉糖总量240万吨,能够满足聚乳酸上游糖源需求。大成集团玉米秸秆制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万吨秸秆制糖项目正在建设,即将投产。大成集团正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秸秆糖为原料制取L乳酸,项目已经完成小试,正在做中试准备。中粮生化积极与国际行业巨头合作,万吨级示范线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经开区还拥有中富容器、上海紫江、春和塑料及大量的汽车零部件等塑料制品加工和服装加工企业。园区联盟单位长春应化所在聚乳酸方面的研究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在海正集团5000吨/年生产线运行3年,效果良好,应化所可以为聚乳酸及下游制品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区域投资环境良好国家级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辖区面积112.72平方公里(包括南部建成区50平方公里,北部新区62平方公里)。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5亿元,市列工业产值1213亿元,成为吉林省首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级的开发区、长春市继汽车产业之后的第二大工业载体。在商务部对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11位,在中部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六年排名首位。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长春长东北生物化工产业园区)是省内唯一的生物化工产业园区,也是省发改委与经开区共建生物可降解材料及下游产品加工园区,距离省内唯一的综合保税区仅一路之隔,便于进出口企业发展。

对外开放平台优越与长春经开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简称“兴隆综保区”)于2011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经开北区,规划面积为4.89平方公里,现已顺利投入运营。兴隆综保区是全国第19家、吉林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享受国内仅次于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开放政策。初期,可以方便进口丙交酯等原料和关键设备,未来,将有利于以出口为主的下游制品企业发展。

科学规划:建设全球首个生物基材料产业园

没有先例,就成为先例。

勇于创新的经开人,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丝毫不惮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认清了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认准了自身的发展优势,经开区果断决策,建设全球首个生物基材料产业园。

《规划纲要》明确,经开区将以“两个替代”(玉米秸秆替代粮食资源、生物基产品替代石油基产品)为方向,以园区为载体,以打造两百万吨级生物降解材料和两百万吨级下游制品基地为目标,以万吨级聚乳酸示范线为引导,以吉林市场为基础,以秸秆糖制乳酸为未来产业发展源头,推进聚乳酸及其它生物降解材料规模化生产和下游产业链条由日常消费品向高端制品延伸,产品市场由满足吉林需要向全国和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延伸,规划建设集聚乳酸等生物降解材料生产、产成品制造、供应、销售、研发、检测、装备制造、培训、产品展示展销、物流于一体,各种服务设施配套的集中集约式发展的全产业链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基本形成生物质资源高端化产业格局,将其打造成吉林省聚乳酸等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区和下游制品发展集聚地,发展成具有吉林特色与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用5—10年时间规划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园,投资300亿元,引进100户企业,形成100万吨聚乳酸(其中含20万吨淀粉基、PHA、PBAT等其它可降解材料)和100万吨日用品、农业用品、医疗用品、包装材料、工程塑料等下游制品加工能力,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

经开区计划,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1.7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和发展区),2014年进行主体配套,其中起步区40万平方米即可摆放项目(13万平已建成标准厂房和27万平可出让工业用地)。

起步区为2014年—2015年发展区域,共40万平方米,主要分四部分:良辰工业园,占地10万平方米,已建厂房约8万平方米,主要供小型制品加工业入驻;位于惠州街以东,佛山大街以西,日喀则路以北,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供1万吨聚乳酸项目示范线及配套的下游制品加工业投资建厂;位于佛山大街以东,日喀则路以南、兴丙六街以西,成都大路以北,共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生物树脂、聚己内脂等其它降解材料及下游制品加工项目;位于综保区围网内标准厂房,面积3万平方米,供出口加工企业入驻。

发展区为2016年—2018年发展区域,共130万平方米,主要分四部分:位于惠州街以东、丙六街以西、101省道以北、日喀则路以南,共6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70万吨乳酸、50万吨聚乳酸及下游制品加工;位于兴丙六街以东、日喀则路以南、成都大路以北,共32万方米,主要建设生物树脂、聚己内脂等其它降解材料及下游制品加工项目;位于综合保税区丙一街以东、南沙大街以西、丙5路以南、乙一路以北,共11万平方米,主要供出口类加工企业入驻;位于兴北大路以北,共18万平方米,主要供研发、创意、设计、展示、销售等配套企业入驻。

拓展区为2018—2020年发展区域,大成集团部分预留地和经九合作区,共850万平方米,作为产业发展预留地,主要发展4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10万吨其它生物降解材料和下游制品及相关配套项目。

《规划纲要》还制定了详细的分期规划目标:

2014—2015年,完成启步区示范工程建设,吸引国内外行业关注,打好发展基础,建设万吨级聚乳酸原料和10个总产能3万吨以上规模的购物袋、餐盒下游制品厂。

2016—2017年,扩大聚乳酸原料规模化生产,推动产品高端化应用,强化产业链建设,建成年产20万吨聚乳酸原料和10万吨其它生物降解材料、30个年总产能30万吨日用、食品和医药卫生、农用、包装材料、车用下游制品厂,建设产品展销中心、材料市场、研发中试中心等配套工程。

2017—2020年,建成年产60万吨聚乳酸原料及10万吨其它生物可降解材料,新增70万吨含工程塑料、汽车内饰材料、医用、3D打印等高端下游制品的项目。

根据《规划纲要》,经开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将实现年产包装材料26万吨、日用品24万吨、农用品26万吨、水产业用品23万吨、医药卫生用品1000吨和其它高端制品2.8万吨的远期规模。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吉林省聚乳酸产业园为落位企业确定了严格的标准:产品符合国家及省可降解塑料相关的生产、销售及使用标准,有相关认证,方可入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下生产项目入驻标准厂房;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生产项目可购地建厂;对总部、研发、展示、销售、物流等企业用地按相关要求执行。

科学推进:迅速打造生物基材料产业优势

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经开区更不缺少抢占先机的信心和能力。《规划纲要》出台后,经开区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工作,全力推进《规划纲要》的落实。

全面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经开区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园区,园区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立足当前,满足长远,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2014年完成启步区1.7平方公里路网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完成土地征收各项基础工作,保证项目落位需要。

2015年至2018年,完成发展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征收,打通与101省道的连接路,完成供热厂、污水处理厂、铁路专用线和天然气扩容等工程,满足产业发展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

2018年至2023年,完成拓展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征收。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主要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秸秆制糖基础原料工程。糖源是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秸秆制糖是当前替代玉米制糖最有前途的战略选择。大规模、高效率和低成本利用玉米秸秆、超级甜高粱等资源工业化制糖,为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原料,是组织实施秸秆制糖工程的根本目的。该工程主要依托长春大成、中粮生化等企业形成300万吨糖源生产能力。

百万吨聚乳酸及其它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工程。主要依托中粮生化、长春大成、荷兰普拉克、长江化纤和广东上九等企业形成120万吨乳酸、80万吨聚乳酸和20万吨淀粉基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己内酯(PCL)等其它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能力。

产业链延伸工程。依托现有塑料、农膜、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引进台湾清炀、广东益德、广东上九、湖光科技、长江化纤、广东碧嘉、江苏华盛、江苏坤德、允友成等企业,形成100万吨聚乳酸及其它生物可降解材料下游的包装材料、日用塑料、农用塑料、纤维材料、医用材料、车用工程塑料等终端产品生产能力。

全产业链优化工程。引进诺维信、杜邦等配套酶制剂项目,降低上游秸秆制糖成本。实施乳酸、聚乳酸和下游制品上下游一体化工程,应用乳酸、聚乳酸至聚乳酸长丝的连续聚合熔体直纺技术,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和下游制品生产成本,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水平。

产业金融支撑工程。依托省投资集团和基金公司,以股权投资方式进行资本化运营。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对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给予贷款、投资、债券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着力解决科技支撑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引进国际领先技术,高起点和快速获得产业发展所需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骨干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技术先导型转变。

经开区计划以大成集团生物化工研究院、中粮国家玉米工程中心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有效整合研发资源,建立开放式、流动性、虚拟化生物质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突破生物质多糖转化高效纤维素酶、六碳糖和五碳糖共同发酵菌株有效分离、生物发酵法生产高得率L—乳酸等生物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以长春应化所和长江化纤为依托,全面提高乳酸聚合技术水平,打破国外专利壁垒,提高应化所第三代、四代及更新的聚合技术在长春经开区转化能力。以省塑料研究院、纺织研究院为依托,联合中国可降解塑料协会、中国化纤协会、东华大学、广东碧嘉、光华伟业、台湾清炀等国内外相关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聚乳酸改性研究和下游产品研发。

努力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抓住吉林省出台“禁塑令”的机会,经开区组织区内落位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企业联合大型商超、品牌食品企业和各媒体宣传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打响吉林市场攻坚战。近期计划发展农林渔业、包装业、日用杂货、体育用品、卫生用品、医药用材等领域。远期,积极开拓新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电子电器、汽车、3D打印、建材工程等领域推广使用,推动产品向高端延伸,进一步拉动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市场需求。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以聚集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突出“沿产业链谋划”和“沿产业链招商”,找准源头项目、重点下游制品项目进行“建链”,围绕产业链条缺失环节进行“补链”,从设计、研发提升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谋划推出一批重点项目,锁定目标企业,着力引进处于产业源头、市场龙头、产业高端、具有强大拉动力的核心企业和项目,吸引众多下游企业进驻,推进同源同类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为科学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加快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经开区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一方面从土地、专项资金、税收、技术资金等领域完善经开区政策扶持体系,为企业创造最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日前向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汇报中,经开区表示,有信心到2020年,实现百万吨聚乳酸和百万吨下游制品的产业集聚,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生物基材料产业核心区。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