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 可诱导降解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分子

来源:广西日报
摘要: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最近发现,“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可诱导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降解,进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最终有望达到治疗的效果。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细胞内形成一个潜伏病毒库,在中断治疗后能迅速释放病毒,导致继续感染。因此,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通常可抑制病毒生长,......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最近发现,“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可诱导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降解,进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最终有望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细胞内形成一个潜伏病毒库,在中断治疗后能迅速释放病毒,导致继续感染。因此,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通常可抑制病毒生长,而不能彻底清除艾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致使艾滋病无法得到治愈。这一难题长期困扰着世界各国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研人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辉研究员表示,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是启动病毒感染的关键蛋白。抑制其功能发挥,可起到抗病毒的治疗作用,而直接阻断其在细胞内的合成,则能达到根除病毒感染的目的。

研究人员在对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天然降解通路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筛选出一个能够抑制该降解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抑制i型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有效阻断了病毒囊膜蛋白的降解。通过对i型α-甘露糖苷酶家族的进一步筛选,最终发现其家族成员之一的“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能够诱导艾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降解,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是糖蛋白在细胞内质网进行糖基化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酶,对确保蛋白质在内质网中正确折叠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时会在内质网合成大量病毒囊膜糖蛋白,消耗大量细胞资源进行糖基化修饰和折叠,诱发细胞抵抗机制,导致内质网i型α-甘露糖苷酶激活,从而特异性地降解病毒囊膜糖蛋白,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该研究发现对艾滋病治疗意义深远,而且对于开发广谱高效的抗病毒方法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尤其是应对新型、突发性、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 2015-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