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屠呦呦口述:参与523项目始末(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成就,与一项称作“523”的秘密项目息息相关。2011年,屠呦呦在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之后接受媒体采访,口述了其参与“523”项目的始末。“523”也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参与了“523”项目。...

点击显示 收起

【因“发现和研究的青蒿素显著地降低了患疟疾的死亡率”,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成就,与一项称作“523”的秘密项目息息相关。2011年,屠呦呦在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之后接受媒体采访,口述了其参与“523”项目的始末。】

20世纪60年代,疟疾出现抗药性,研究新型抗疟药成为世界难题。当时正值“越战”时期,交战双方非战斗减员严重。受越南委托,中国有意识地开展军民大联合,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这才有了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今科技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将研制抗疟药作为一个秘密军事科研任务。“523”也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当时,7个省市在各地组织,筛选了很多药,合起来4万多种(合成药物和中药处方)都没取得很好的进展。

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参与了“523”项目。针灸所所长向523办公室推荐了中药所。1969年1月,中药所加入了研制抗疟药的任务,任命我(指屠呦呦本人)为课题组长。

如何找新药是个难题。我于1951年北大药学系毕业,1955年就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医研究院做中药研究。1959年,组织培养我脱产学习了两年半的中医医药系统。这些知识积累让我意识到,必须从古代文献中寻找解决方案。

我开始系统整理古方。从中医药医学本草、地方药志,到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采访老大夫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最后做了2000多张卡片,编出600多种抗疟方药,作为我的基本功,考虑从中找新药。

当时“523”项目内部互相协作、不分你我。研究出现困境,我就把工作成果交给组织,一方面汇报工作,一方面希望大家共同发掘,开展实验筛选。

早在中药所参与之初,合成药的药物筛选已经开展。于是我就根据后来整理的方药做出样品,请其他研究组做鼠疟模型筛选:小鼠感染疟疾后,给它进药,如果有效,则说明血液中的疟原虫被消灭。

我们做了一些药,对疟原虫有一定抑制率。523办公室就鼓励我们下到疟区试试。结果却不够理想:病人用后高烧减退,但对疟原虫作用不大。往复去了几回,我们还是想继续用鼠疟模型筛选药物。

一直到1971年5月22日,任务还没有完成。当时大家都觉得做不下去了,研究工作进入低潮。但国家还很重视,在广州召开动员大会。周总理亲自电报指示,“523”项目的领导关系改为由“三部一院”(化工部、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和科学院)领导,鼓励坚持下去。

中药所派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回来后我组织了一个4人研究组,1位年轻同志做我的助手,负责提取药物、筛选,2人做动物实验。当时已经做过青蒿,抑制率只有68%,算比较高的,就做了复筛。

然而,复筛后的抑制率更低了,只有40%甚至更低,一度放下了青蒿。后来我反复学习古文献,注意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到青蒿:“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青蒿取来,加两升水绞汁后服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也附了这个方,说明它有退烧作用。

尽管古代还有一定局限性,但我们祖先还是有这个经验。我们为什么做不出来?后来,我们在4个方面作出突破,才把青蒿抓住:品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如何提取。

菊科艾属的青蒿品种很多,当时全国有5个品种叫青蒿。我们找到了,就是现在报道的artemisia annua L,实际上也只有它才含青蒿素。药用部位也很重要,青蒿本身虽然大部分是茎秆,但只有叶子里面才有青蒿素。采收季节也要把握好,因为青蒿素在青蒿内有个自然合成过程,必须要等到青蒿花前叶茂才行。最关键的是提取,古书里都是水煎,但青蒿水煎无效。老祖宗为何绞汁?温度太高或者酶解会不会破坏有效成分?我这才想到用低温提取,当时用低熔点的乙醚。后来提取后的药物确实疗效提高很多。

当时的青蒿提取物还有毒性,不能药用。我们就把毒性集中的部分处理掉,保留安全性较好的部分。1971年10月4日我们提取出来的191号样品就是中性提取物。用它做鼠疟、猴疟模型实验,居然达到了100%的抑制率。

我们马上报告给523办公室。他们安排我1972年3月8日向全国523研究组做药物的内部会议上报告,当时我的报告题目是《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的研究》,还写了大字报讲了怎么提取的,一步一步都公之于众。

动物实验不代表临床结果,523办公室指示我们“今年就到(临床)现场去,看看疗效到底怎么样”。我们压力很大,因为北京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很低,不仅需要大量提取物,还要做很多临床毒理工作。为在疟疾多发之前赶制药物,我跟另外2位同志报告自愿以身试药,住进东直门医院。

提取的药物安全性很好,经过一周没出现什么问题。此时已是8月,我们把青蒿提取物装在胶囊里,到海南(疟疾多发地区)给病人喂药。一共做了21例,全部有效。在北京302医院又做了9例,也全都有效。这样,在1972年10月的“523”项目工作会上,我们就青蒿提取物的30例临床结果作了报告。报告之后,山东、云南要求参与进来,“希望你们的工作能在我们省开花结果”。(本报记者赵广立整理)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