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生物能源

粮食正被当成资源

来源:中国商报
摘要:全球都在“做多”农产品尽管玉米还在农场里,但阿根廷的出口商人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向政府进行出口报关申请了。蜂拥而至的商人们看上去像是要把全阿根廷的玉米都卖到国际市场上。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阿根廷的决定无疑让已经很高的玉米价格更加坚挺了。今年11月22日,芝加哥CBOT玉米价格指数已经达到378。...

点击显示 收起

全球都在“做多”农产品

尽管玉米还在农场里,但阿根廷的出口商人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向政府进行出口报关申请了。蜂拥而至的商人们看上去像是要把全阿根廷的玉米都卖到国际市场上。

        被吓坏了的阿根廷政府决定泼一瓢冷水——今年11月17日,阿根廷宣布暂停受理2006/2007年度粮食、含油作物以及相关子产品的出口申请。

        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阿根廷的决定无疑让已经很高的玉米价格更加坚挺了。今年11月22日,芝加哥CBOT玉米价格指数已经达到378.3美分,这是该期货品种继2004年以来首次突破300美分大关,也是10年以来的最高点位。

        全球都在“做多”农产品。

        在中国,从今年9月至11月末,大豆油的价格已从每吨5200元上涨到了目前的每吨8000元,涨幅超过了50%。而此轮食用油价格上涨的源头是——大豆价格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已从每吨2100元上涨到了每吨2500元,涨幅近25%,达到了两年内的高位,并正在继续攀升。

        目前,美国是大豆的最大出口国,以美国公司为主的国际粮商(如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控制了国际大豆90%的贸易,同时也控制了国际大豆绝对的定价权。

        与此同时,中国现有90多家压榨企业,其中64家被这四大粮商或相关的外资控股、参股,这64家企业的实际加工能力占市场份额的85%。在国内前十大压榨企业中,只有位于国产大豆主产区东北的九三油脂集团没有与外资联姻。

美国四大粮商并不关心产品的终端价格以及压榨企业的利润,只是想通过购买压榨企业来稳定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3,四大粮商的利润在贸易环节上便可以完成获利。

        据悉,中国2005年大豆的需求数量超过了4000万吨,其中近1700万吨国内可以自给,而其余的则需依靠进口。由于国产大豆连年减产,因此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逐年加强。有机构预测,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超过3000万吨。

        再回头看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CBOT玉米期货价格走势,该期货合约的上涨始于9月中旬,当时玉米的价格为每蒲式耳250美分。两个月后,一波连续的上涨让该期货合约价格出现了50%以上的涨幅。

        分析师认为,玉米期货此次10年一度的大涨起因在于今年11月底最先得到消息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一则公告。公告披露,阿根廷农业秘书处市场主任Ruben  Ciani签署的一份法令写明:“鉴于过去一段时期内非比寻常的大量出口报关,为了对收到的所有文件加以处理以及秘书处将准备一份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所以我们从11月17日开始将不再受理出口申请。”

        这一法令让玉米、大豆以及小麦等阿根廷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无限期地暂停了。秘书处表示,玉米出口商已经报关的新玉米出口量达到了1011万吨,这些玉米的出口将不受影响。

        而另据美国农业部表示,阿根廷2006/2007年度玉米产量大约为1750万吨,也就是说要到2007年才能装船的玉米已经有60%以上申报了出口,这几乎是阿根廷所能出口的极限。而截止到今年11月底,阿根廷2005/2006年度的实际出口总量才只有852.5万吨。

        尽管有传言称,阿根廷暂停谷物出口是为了抬高出口税以限制出口,但政府否认了这一传言。



粮食会像石油一样炙手可热



        玉米价格的上涨,主要原因在于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而玉米开始大规模用于制造乙醇,对于玉米的需求突然超过供给,供不应求导致了玉米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玉米生产和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美国已经大幅度增加了能制造乙醇的玉米的需求。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在今年9月至明年8月的一年内,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将达到21.5亿蒲式耳,大约相当于全美玉米产量的20%。因为,按照美国的能源替代法案,到2010年,美国要生产75亿加仑的乙醇,而目前则仅为40多亿加仑。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从侧面证实了供养的不平衡。该国农业部今年11月9日公布的报告称,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的库存为9.35亿蒲式耳,而2005/2006年度的库存则为19.71亿蒲式耳。

        而且供不应求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据美国再生燃料协会估计,目前美国已经建成了101家乙醇工厂,另外32家正在建设中,在未来5年到6年内全美一半的玉米将用于乙醇生产。

        因此,尽管美国、阿根廷、中国等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今年都丰收了,但是供给的增长却远远低于需求的增长。玉米价格的上涨显而易见。

        在各国正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鼓舞下,玉米、大豆、小麦等诸多农产品已经具有了能源属性。或许可以判断,农产品以后会像石油一样炙手可热!

        事实上,美国的玉米价格已经开始受到影响。今年美国新玉米上市时,玉米现货价格超出了以往正常情况下的报价10美分(为总价的2%)。



投资资金推波助澜



        必须要指出,本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国际游资的投向也不无关系。近期,摩根大通发表评论称:“鉴于中、印两国的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将进入长期牛市阶段。”

        而“抛金转农”曾是股神巴菲特的手法。今年7月,商品期货市场曾经出现了大举“抛金转农”的资本腾挪,但当时很快就因为国际金属市场基本面大幅回暖而改变了。现在,国际游资看到大豆价格处于低位而中国又有大量的需求依赖进口,便抓住了机会加以炒作。

        从更深的层次讲,在2000年股市暴跌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扩张型货币政策。不仅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在长时间内都处于超低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在显著提高。对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原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说,由于信息科技加速、生产力提升和中国、印度等拥有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大国已融入全球经济圈,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这使得各国央行没有及时提高利率,反而错误地释放出过多的流动资金,从而导致了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

        所有的商品牛市都显示,大机构的对冲基金就是市场上的最大买卖者。在国际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持仓情况报告中,玉米也不例外,CBOT场内有近60%的头寸掌握在了商业机构手中。以今年11月21日的买卖为例,JP摩根是市场上最大的买家,而曼氏金融则在买卖双方间大笔地交易头寸。

        芝加哥CBOT市场上玉米的价格上涨,几乎可以看成是全球交易商博弈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对冲基金握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对冲基金最集中的美国则显而易见是最大的受益者。几乎从所有的层面上看,美国都是玉米价格大涨的最大赢家,因为出口量居第二位、第三位的阿根廷和中国的出口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阿根廷已经叫停玉米的出口,而中国的情况其实也极为类似。

        资本豪赌农产品期货的背后,是各国正在推进的可替代能源战略。比如,中国国务院有关领导最近指出,中国要逐步提高可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有些国家实施可替代能源的核心战略之一。“当玉米通过加工可以转化成乙醇汽油时,玉米就已经开始具有了能源的属性。”一位期货业人士说。

        另外的一些农产品(如大豆、小麦、红薯、甜高粱等诸多含有糖分的农产品)同样可以转化成为生物质能源。然而,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全球农产品很难在短期实现大幅增产,猫一样的资本很快便嗅到了个中腥味。

        不过国际资本对赌农产品升值仅仅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而存在的,因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展600万吨燃料乙醇,即便到了2020年发展燃料乙醇至1500万吨、生物柴油500万吨,这一规模也远远不至于威胁到粮食的安全。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