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一夜之间,一些上市公司对新能源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最近披露的有关公告显示,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到燃料乙醇、煤炭液化、煤基醇醚乃至垃圾发电,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热烈追捧的对象。从已投入和拟投入的资金量来看,除天奇股份(002009)仅为500万元外,G粤电力(000539)为1.12亿元,G湘电(600416)超过4亿元,G天威(600550)天威英利太阳能电池三期工程拟投入资金甚至高达30亿元。
毫无疑问,由于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专家预计,未来15年,我国仅风电这一块的市场容量就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但问题是,新增市场将成为谁的市场?产业发展前景是否一定意味着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钱景”?这些问题还值得仔细斟酌。
国际巨头唱主角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为32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我国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太阳能开发利用空间极大。
1986年,我国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城并网。但是,到2005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为126万千瓦,占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5898万千瓦的0.44%。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20年来占世界产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技术上的制约是一个重要因素。风机是风电产业的关键,也是风电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2005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9.8万千瓦,其风电机组70.3%的市场份额被4家外资企业包揽。国产风机占29.7%,比2004年的20%有较大增长,但是只有新疆金风科技一枝独秀(占26.6%);其他国内企业合计占3.1%,而且有的只是样机,距离商业化尚远。
为了扶持本土风机产业,国家发改委去年出台文件,要求风电场建设
中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这一政策使得国外风机巨头改变策略,由原来的直接输出产品改为与国内企业合作,但关键技术仍掌握在他们手里,利润的大头还是被他们拿走。
政策脉搏要把准
新能源产业热潮因政策而起,要想从中淘到真金,就离不开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深刻领会。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但新能源并不等于可再生能源。财政部近日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的一系列措施。《办法》明确提出:“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实、油料水生植物等为原料制取的液体燃料。”“可再生能源发电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发电的推广应用。”
根据上述规定,涉足核能、煤变油、煤基醇醚燃料、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开发,以及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公司,都将被排除在“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对象之外。
此外,天威英利计划投资30亿元,使太阳能电池组的产能从100兆瓦提高到600兆瓦,而每兆瓦需要17吨多晶硅。作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同时产生比较严重的污染。所以,虽然多晶硅严重短缺,国家仍然审批极严。有专家指出,生产多晶硅所消耗的电力,甚至比其生产出的太阳能电池能发的电还多。这意味着多晶硅产业在未来必将被能耗少、污染小的新技术产业所取代。上市公司介入这一产业,必须慎之又慎。
作者:
20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