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生物能源

警惕生物能源“科研忽悠”带来的“泡沫”

来源:文汇报
摘要:从去年开始,生物能源一下子又成了风险投资热捧的对象,但美国商业周刊称,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在短期内,至少是几十年内,都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并不能让我们实现“拥有更多燃料、更多食物和更少碳排放”的美好愿望。让高科技追捧者尤其失望的是,虽然号称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生物能源如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几......

点击显示 收起

        上世纪80年代,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就信誓旦旦:大力发展肿瘤生物学,20年内攻克。为此,发达国家投资了数百亿美元,而如今,这些钱基本打了水漂;10年前,生物学家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致病基因的破译已经指日可待,但迄今为止,全世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仍无法通过对基因的修复,实现康复的梦想。        

        从去年开始,生物能源一下子又成了风险投资热捧的对象,但美国商业周刊称,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在短期内,至少是几十年内,都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并不能让我们实现“拥有更多燃料、更多食物和更少碳排放”的美好愿望。让高科技追捧者尤其失望的是,虽然号称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生物能源如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几十年内,我们所必须做的仍然是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科学家们认为,科学研究需要提前规划,重点布局,但是要防止“科研忽悠”带来的“泡沫”。

        

生物能源几十年内不可能产业化        

        生物能源是政府应该布局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生物燃料在近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大量的科研投入,应该要“孵”出一个健康发展的生物能源研究,而不是“吹”出一个“泡沫”。        

        事实上,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发出警告:生物能源很可能是下一个被吹破的高科技“泡沫”。著名生态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陈家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除了土地的局限外,1斤粮食要20斤水,在目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发展,离我们还很遥远。”        

        而973首席科学家,著名能源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王辅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家制订的能源政策中最重要的三句话就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有关统计显示,建起一个生物燃料工厂,耗资将达到数亿美元甚至更多,而且还需要在每座工厂周围建起数千亩的能源作物牧场,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大大提高生物燃料的成本,严重削弱生物燃料的市场竞争力。

        

科研方向并不意味着产业发展        

        人们注意到,新能源已经不是忽悠带来的第一次科研泡沫了。每当一个新的科研方向确定后,常常有大量的风险投资商以及学者,会将这个科研方向或技术的市场前景吹得天花乱坠。        

        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1993年我国跟踪国外科研方向,引进了信息产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一研究方向被吹捧成“应用前景无限美好”的技术。但是引进至国内没多久,国外就掉了枪头,因为这项技术如果不加改进,其应用前景将非常有限。随着国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我们就不断跟在人家后面赶,始终也没能占领这一技术的制高点。        

        遭遇同样尴尬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有关专家称,新能源汽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甚至也不会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主流。姑且不论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或者动力的难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如果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中的电仍然来自煤炭发电,就很难说这是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产品。

        

发展生物能源需要足够耐心        

        “当然,生物燃料产业化过程的漫长和艰辛,也并不意味着先进的生物燃料或者新能源不会出现”,王辅臣教授说,但是所有这一切,要比许多风险资本家所鼓吹的“三五年内”慢得多,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毅力,才可能等到产业化的那一天。        

        不过,业内专家也称,在目前生物能源被热烈追捧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创新的生物燃料技术,从灵敏的微生物到利用热能和化学制品的方法。这些也应该是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聚焦的重点,但不应该是在“迅速产业化”的期待下被关注,而应该是从这个领域长久发展考量。
作者: 2009-5-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