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生物能源

中粮中石化启动“玉米换石油”

来源:中国经营报
摘要:油价高于90美元每桶时,可再生、可降解新化工原料将成投资新宠中国东北的产粮大省吉林,地方政府正与大企业联手推进“玉米换石油”战略。中粮、中石化携手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中粮集团与中石化集团有意在吉林省榆树市共同投资兴建一条玉米精深加工生产线,出品一种用途广泛的新型环保化工材料——聚乳酸......

点击显示 收起

        油价高于90美元每桶时,可再生、可降解新化工原料将成投资新宠



        中国东北的产粮大省吉林,地方政府正与大企业联手推进“玉米换石油”战略。



        中粮、中石化携手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中粮集团与中石化集团有意在吉林省榆树市共同投资兴建一条玉米精深加工生产线,出品一种用途广泛的新型环保化工材料——聚乳酸,项目预计最快明年投产,初始产能每年5000吨到10000吨。



        “第一条生产线试产成功后,我们会逐步把产能提高到每年20万吨,远期目标年产100万吨,真正实现规模效益。”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久仁11月10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久仁透露,中粮正与世界最大乳酸生产商荷兰普拉克(Purac)公司接洽,打算引进该公司的核心技术,中石化方面得知中粮的计划后十分感兴趣,因为聚乳酸的下游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很相似,两者有极强互补性。



        据说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对此也放手支持。今年8月31日,宁高宁在出席长春举办的东北亚博览会时称,“这个事情(聚乳酸项目)不取决于我,取决于你们的实际推动,哪个板块业务成熟就做哪个。”当年正是从华润“跳槽”到中粮后不久的宁高宁,出手收购了主营玉米深加工的华润生化公司,今天中粮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大展拳脚。



        “我们第一条生产线的估算投资大约在3亿元左右,”李久仁说,“但聚乳酸制品一旦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实际需求会非常大,前景很可观,相信中石化正是看好这一点,当做一项风险投资来做吧。”



        其实,这已是中粮与中石化在生物资源开发上的第四度合作。今年初,他们及合作伙伴丹麦诺维信公司达成协议,共同致力于第二代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的开发。而早在2006年和2007年,他们两家已相继签订了两份有关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投资合约。



        玉米深加工增值达十倍



        位于北纬40皛42?之间的吉林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近年来吉林全省玉米年产量高达1800万吨,号称“全国每6公斤玉米就有1公斤是吉林生产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吉林省政府决定选择玉米深加工作为突破口,以改变农产品(000061)加工业长期不成气候的局面。此后数年,吉林大成集团(后在香港上市,代码00809.HK)、法国赛力事达(后由世界最大动物营养品和农产品制造商美国嘉吉公司与中粮集团合资控制)及中粮集团等纷纷在当地投资建厂,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米加工产业群,截至2008年止,粗略统计总产值约600亿元。



        而得到地方政府强力支持的吉林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年产赖氨酸(氨基酸的一种,可提高饲料品质)50万吨,产量世界居第一,其玉米综合加工规模也跃升世界第三。



        不过,据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食品工业处处长穆可桢称,一直到2005年前后,上述企业主要都是生产玉米淀粉、玉米糖、变性淀粉及饲料添加剂等,严格来说都是“中间产品”而不是“终端产品”。



        数年前世界油价从30多美元到140美元的暴涨,改变了吉林大成及中粮集团对玉米深加工产业方向的判断。按照测算,每生产1吨化工醇,要消耗多达8吨石油,生产1吨完全可替代并可降解的生物化工醇,则仅需用1.78吨玉米!



        据测算,按照目前的国家收购价,玉米为每吨1300元~1400元左右,而聚乳酸或化工醇的成品市场价平均为1.8万元~2万元,玉米深加工后,增值近10倍。



        2007年8月,大成建成产能达20万吨的化工醇生产线,一条上百万吨的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中。而吉林省则决定以大成集团为龙头,在长春市建设一个玉米产业园区,规划年产化工醇及下游产品320万吨,目标产值超千亿元。



        政策难题待解



        然而,在舆论对用玉米制造乙醇是“与民争粮”的批评之声并未停息之际,一旦技术成熟,产能迅速扩大后的玉米深加工聚乳酸或化工醇产业,会不会遭遇同样的当头棒喝?



        “我个人觉得不用太担心,毕竟玉米并非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穆可桢说,“目前吉林约八成玉米用来加工饲料制品,喂养牲畜后转化为肉蛋奶,同样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两成是用来开发化工原料。”



        李久仁也表示,用玉米深加工化工产品,有相当高的技术门槛,如美国嘉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聚乳酸生产线,年产能不超过14万吨,即使未来十年内中粮和大成都能实现上百万吨的产能,以2吨玉米产1吨聚乳酸或化工醇计算,最多消耗三四百万吨玉米,不到吉林省当前玉米产量的1/4。



        最让企业操心的还是成本和市场。李久仁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测算,以近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而论,当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80~90美元水平时,用玉米生产聚乳酸的成本,刚好跟相应的石油化工产品持平。



        国际能源机构(IEA)11月10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油价到2020年将达每桶100美元,2030年将升至每桶115美元。换言之,未来10到20年里,“玉米换石油”的投资前景值得乐观。



        但当前油价徘徊在每桶80美元上下,对一个正在起步的新行业、新产品来说,如果市场价刚刚与成本打平,又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毫无疑问很难吸引到更多投资,得到持续发展。



        “尽管我们的聚乳酸产品还没出来,不可能要求国家先出台扶持或补贴政策,但将来肯定要努力争取,”李久仁说,“既然中粮和中石化这样重量级的央企都参与投资了,相信必要的时候,会比一般的中小企业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