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环保技术

中美两国态度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关键

来源:CCTV《新闻调查》
摘要:中美携手清洁能源节目内容第一部分演播室:2009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深远的一年。12月,即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将对人类社会抗击气候变化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态度与立场,又将成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对中国进行正......

点击显示 收起

  中美携手  清洁能源



  节目内容



  第一部分



  演播室:2009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深远的一年。12月,即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将对人类社会抗击气候变化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这样断言,这次会议,要么将推动全世界更加有效地携手合作,要么将加剧分歧、削弱达成全球性协议的势头。而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态度与立场,又将成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就在他访华的前夕,中美两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由民间发起的战略对话。



  解说:已经成为气候变化标识图像的北极熊,此刻正站在一座垃圾堆上,凝视着眼前。



  这里即将成为一个会场。几个小时之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将在这里举办一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论坛。



  就在不久前,世界各国领导人汇聚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大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本次峰会。



  同期: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胡锦涛说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说:胡锦涛强调,当前,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该坚持: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确保资金技术。胡锦涛还表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同期:胡锦涛最后说“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讲话中表示: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对气候变化造成了更多的损害,对此依然负有首要责任,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继续发挥带头作用。



  解说:自2009年伊始,先后到访北京的华盛顿政府高层,一改过去对人权问题的偏好,而是把“气候变化”当成了与中国领导层会谈的首要内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两国并非没有分歧。一些美国人认为,“为什么我们就应该花钱买单?”而中国人则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承担的是有区别的共同责任。”那么这次论坛,在中美两国之间,究竟会带来更大的争论?还是能取得积极的进展呢?



  论坛的地点就设在钓鱼台国宾馆。这个过去有着浓厚官方色彩的场所,如今也开始对民间有限度地开放。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进行“破冰之旅”时,都曾在这里下榻。如今,在中美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的30年之后,两国的民间力量也将在这里,展开一场非官方的、重要的对话。



  吴建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这叫(论坛)生逢其时。



  解说:吴建民,资深外交官,曾担任中国驻荷兰、驻法国大使。这次他的身份是论坛中方主办机构  ——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副会长。



  吴建民:中美关系是一个全方位的关系,它有政府,有民间,有公民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有智库,各方面的一些关系。



  解说: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郑必坚担任会长,集中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400多位专业和业余理论研究者,有“中国的战略智囊库”之称。而论坛的另外一个主办方,则是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



  约翰·桑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首先,我们是独立的、无党派的智库。



  解说:约翰·桑顿,曾担任过美国高盛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他所领导的布鲁金斯学会成立于1916年,被视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2009年,在奥巴马总统即将访华的前夕,布鲁金斯学会和中国战略研究会,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对准了两国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



  约翰·桑顿:我很清楚地知道中美两国政府都对此(清洁能源战略)非常关注、非常重视,大多数人都会赞同我们该对此付诸行动,困难当然是很明显的,也需耗费时日,所以我并不期待马上会出现奇迹,但我相信奥巴马总统十一月的访华,以及他与胡主席的会晤将会取得成功,因此我们现在举办论坛是很重要的。



  解说:2009年10月21日晚上,在挂满北极熊油画的大厅里,中美两国智库为出席论坛的来宾举行了欢迎晚宴。



  同期:如果你看看北极圈覆盖的冰层。



  解说:气候变暖观点的坚定支持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再次提醒大家、气候变暖给自然界带来的危机。



  同期:但是当冰圈逐渐融化,这对依赖冰层存活的北极熊很糟,新的研究显示,竟然有北极熊淹死在海中,因为它们要游长达60英里才能找到冰层落脚,这是以前从不会发生的,在地球上方原来覆盖着冰层的地方变成汪洋一片。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影响,也会危及我们未来的文明。



  吴建民:双方的智库,双方的政界、经济界、学界的人聚集到一起,讨论当前一个最热的问题,能源问题,我想这些思想、这些点子,都会反馈到两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进展,我想都是会有帮助的。



  解说:一个是中国的智囊团,一个是美国的思想库,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在21世纪的今天究竟会如何交流?他们的相遇又将怎样影响未来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政策、战略与合作呢?



  第二部分



  解说:2009年10月22日上午,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举行了开幕仪式。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中美两国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都需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双方在发展清洁能源上各有特点,但合作的潜力很大。



  解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通过视频,阐述了观点。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我们在关键时刻召开了此次论坛,在未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国际社会将齐聚哥本哈根,制定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协议,我们为此次论坛所做的努力,将有助于我们的星球长享太平。



  解说:开幕式之后,与会的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分别在六个分会场,就有关清洁能源的不同话题,进行了讨论。



  同期:你最想同美国发展的是哪个领域的合作?



  同期:最希望合作的领域是智能电网的建设,特别是玉米秸秆的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方面,希望跟美方合作。



  同期:我希望在太阳能的利用上,特别希望跟美国朋友有成功的合作,谢谢。



  同期:好,论坛的一个特点是要务实合作,战略层面交流,务实合作落到实处。



  解说:几乎就在同一天,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突破了每桶82美元,这是自2008年末以来,原油价格所达到的最高点,比一年中最低点的45美元一桶,上涨了76%。这样的巧合令在场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清洁能源所肩负的责任。



  法蒂赫·比罗尔(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博士):如今关于石油的情况是,有能力增加石油产量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了。



  解说:法蒂赫·比罗尔博士是国际能源署的首席经济学家,主管能源政策经济分析工作。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世界遭遇石油危机之时,它的任务是致力于预防石油供给的异动、以及提供国际能源领域的情报。此次,比罗尔博士作为国际能源署的代表,出席论坛。



  法蒂赫·比罗尔: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增加石油的产量,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石油产量高度集中在几个国家,导致世界上55亿人口的石油消费都要依赖这几个国家的决定,因此我认为这使得能源与地缘政治学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几个国家都集中在同一地区,该地区也成为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



  解说: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目前,美国年消费石油在9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25%,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年石油消费量在3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8%。现在中国的人均年石油消费量只有0.2吨,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以及持续的增长,都意味着对能源消费的巨大潜力。



  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都去像美国这样去消费的话,人家说了,一个地球不够,得俩得三。



  解说:周大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这次,他以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论坛。



  周大地: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中国也很难去照搬西方现在这种,建立在资源高消费的,大量使用能源这种发展模式。



  解说:不仅仅是比罗尔和周大地,世界上大多数专家都会同意,依赖石油绝不是长久之计。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眼前,像委内瑞拉和巴库、如今已经变得萧条冷清。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有三分之二以上取自石油和天然气。当危机到来时,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是它们价格和储量,但却忽视了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  ——  结构。



  曹士和(香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石油有两个大的战略地位。



  解说:曹士和,香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专程到北京来参加论坛。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数亿与曹士和年纪相仿的人,亲身经历了石油的鼎盛时期。



  同期:你将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无比精彩的新世界,1960年代的世界。



  曹士和:石油既是我们所有交通工具,不论是军队的,民用的,飞机,地上,海上,它是唯一的主要燃料。第二个的话,它是主要的我们四大合成材料的原料,从石油提炼。四大合成材料,我们目前为止所用的室内所用的东西,我们工业里面用的所有的塑料仪表板,这个电机壳,甚至有一些发展很多的通讯的一些东西,全是从石油提炼的。



  解说: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石油像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血液一般,创造了一个璀璨辉煌、令人屏息的工业文明。



  而一旦这个基础无以为继,我们的世界,又将会怎样?



  能源、以及使用能源的方式,使得我们曾经自信和自满的未来观大受动摇。



  在中国,同样有一些濒临资源枯竭的城市,而它们过去的根基,是另外一种黑色的古老化石能源  ——  煤炭。



  王兆华(辽宁省辽源市人民政府市长):辽源市过去是因煤而兴,因煤而立,现在是因煤而衰。



  解说:王兆华,辽源市长,专程来到北京参加论坛。



  记者:以煤炭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最辉煌的时代是在什么时候?



  王兆华: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号称东北的小上海,热闹,开采了一百多年,日伪时期就开采了,煤炭资源枯竭,已经正式被国家列为全国12个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试点之一,传统工业在某些方面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穷途末路。



  解说:尽管人类一直不停地在向更深处挖掘、向更远处勘探,但没有人能说得出,这种古老的化石能源我们究竟还可以使用多久。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没有谁能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再埋入地底,以增加它们的储量。



  周大地:  中国现在能源结构煤炭比重比较大。所以我们现在能源的碳强度也比较高,这是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强的一个原因,还有你的经济结构、你的能源结构,(让你)面临两方面压力了。所以从中国自己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要很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整个系统的改变,技术方面也要有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政策都要有很大的调整,并不容易。



  解说:面对全人类遭遇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书中写到:工业文明已经逝去,在失败和崩溃中,出现了成长和新力量的迹象。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可以听见新文明的浪潮正在不远的海岸边咆哮。



  郑必坚(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克服三大方面的挑战,一是资源,主要是能源问题挑战。二是环境,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文化一系列矛盾的挑战。在呵护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之下,中美两国围绕能源战略,如何自处,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和平崛起,关乎美国在途发展,也关乎世界和平发展、文明发展的十分重大的课题。



  解说:在这次论坛上,人们正在试图全方位地思考中美两国清洁能源的现在与未来,既明晰双方的战略轮廓,又探寻相互的利益交汇点,还要促进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的务实合作。那么,中美两国的智库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寻找到清洁能源的未来之路?东方和西方的头脑,又是否具备了高度的智慧,可以在更大的思维空间里探索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呢?



  第三部分



  解说:2009年10月22日下午,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就清洁能源的发展话题,继续着思想的碰撞。



  同期: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你得要会用银行的钱,金融确实是关键。



  同期:但是如何把钱用好?



  同期:不仅跟中国本土公司合作。



  解说:在中美两国的历史交往中,我们不难发现“智力导航”的痕迹。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正是来自美国智库一系列的主张以及与中国交往的报告,这带来了两国关系的冰雪消融。而此后,中国入世、与中美软实力的对比,也都引起了双方智库热烈的讨论。这次,席卷全球的气候危机给中美两国智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拳脚的大好机会。



  同期:在清洁能源问题上,美国应该合理地制定合作的框架,提供有效的领导力,清晰责任,加强资金的募集和支持,特别是这届奥巴马政府要做出决定。



  解说:在论坛上,各种观念的表达代表着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诉求,为政府分析局势、制定政策与战略,提供更为开放、更为多元化的思考。



  同期:现在一个大的问题和我们会议研讨的中心有关系,(就是)搞清洁能源,全国发展的势头是相当喜人的,但是也非常令人担心。



  解说:根据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连续三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居世界第四。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量是26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在论坛上,就如何发展太阳能与风能,展开了各种理念与构想的竞争。



  同期:据我所知,中国现在风能(风力发电)产能有点过剩,那么这样的政策(遏制产能过剩)会对你们有多大影响  ?



  同期:实际上现在我认为不存在风能产业过剩的问题。



  同期:(有些地方)想的还不是用新能源。



  同期:是怎么又搞新的GDP,我们经常对短期的东西注重太多了,大家想的(还)都是工业。



  同期:所以我想我们自身从业者认识的提高(很紧迫),今天在场的有老首长、官员们、金融界人士。



  解说:对于中国清洁能源战略的制定,与会者又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呢?



  石元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可再生能源如何替代化石能源,这个问题从战略上我觉得重视不够。



  解说:石元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专家。他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生物质燃料替代石油的研究。



  石元春:又造成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好像变化风能、太阳能重要,而生物质能源不重要。



  解说:石元春院士所说的生物质,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比如:木材、农作物、杂草、藻类以及畜禽粪便等等。



  石元春:绿色植物有个功能叫光合作用,它可以把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一个化学态的能量,就是我们说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它把能量都储存起来了,储存在植物里边。所有的有机物质都是可以作为生物能源的,都是一种太阳能的辐射以后的转化的产品。



  解说:在石元春院士看来,生物质能源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石元春:这是上帝决定的,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只不过它经过了植物这一关的转化了。风能你只能发电了,太阳能只能供热,或者直接转化为电,热与电都是物理态的,而唯有生物质能源,因为它是化学态的,各式各样都有。生物质能源它不仅可以生产热、还可以生物质发电,还可以做化学的乙醇、生物柴油、还可以做成气态的沼气来替代天然气。



  石元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说它是有物质性的生产,它有一个物质的东西放在这了,而不是只有一个能态,所以它替代石油,替代化石能源是全面的。



  解说:既然生物质能源是全面替代石油的理想选择,那么究竟该如何分配它与风能、太阳能等在清洁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呢?



  石元春: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家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兄弟、姐妹,它们的母亲就是太阳能辐射。就应当是各显其长,而不是说我用它而不用它。我觉得四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觉得应当让他们各自发挥,他愿意念书的叫他好好念书,他愿意经商的叫他好好经商,他愿意上台表演的,就让他做主持人最好。



  解说: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一项总统令,要求在美国利用生物质作为原料,发展可以替代石油的生物基产品。这样的做法,中国可以效仿吗?



  石元春:从石油替代入手,美国是一个玉米的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玉米生产加工有传统的国家。所以它一开始切入点很简单,顺理成章地就是走玉米乙醇加工的道路,我们国家就不适合了。



  解说:吉林省是我国东北的产粮大省,也是玉米种植大省。若干年前,吉林也曾经尝试用玉米陈化粮加工乙醇。随后,全国各地曾掀起了一阵用粮食生产乙醇的热潮。



  石元春:如果不用陈化粮,要动用到玉米、小麦,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



  解说:当时,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在他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中,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到底要拿粮食喂人,还是喂汽车?



  石元春:他说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吃饱饭,这个问题其实很尖锐。



  解说:很快,政府叫停了全国各地正在生产和上马过程中的生物乙醇加工项目。从此,一提起发展生物质能源,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过去的这场并不成功的尝试。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我们国家来讲,我们要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必须要发展的,但是我们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解说: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匡廷云: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我们怎么办?



  解说:2004年5月,巴西总统路卢拉访问北京。那时,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已经摆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胀高企、债台高筑的境况。而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称的卢拉总统,积极地向中国推销起了巴西的生物质能源。



  匡廷云:巴西的甘蔗的乙醇,它经过了23年(发展),从甘蔗的育种、改良、选育,到甘蔗的栽培到甘蔗的发酵、除冠,系统地进行研究,所以它现在巴西的甘蔗产生的乙醇跟石油有竞争力了。



  石元春:现在巴西的生物质燃料已经成为巴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解说:巴西的生物乙醇计划开始于1975年,那时巴西90%的石油都依赖进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巴西政府用补贴、设置配额、甚至处罚等各种干预手段,鼓励国内发展和使用甘蔗乙醇燃料。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巴西国内的油价却岿然不动。



  李十中(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所副所长):巴西的甘蔗乙醇就是说它已经替代了50%的汽油了,它去年的产量是1950万吨,他现在卖的汽车百分之百都是灵活燃料汽车,就是说这个汽车又可以用乙醇燃料,又可以用汽油做燃料。



  解说:李十中,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所副所长,他相信,发展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三农”问题。



  李十中:另外也可以实现糖醇联产,像巴西就是这样,糖贵了我做糖,糖便宜了我就去做乙醇,这样的话,就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



  石元春:巴西强调了(甘蔗乙醇)可以带动十一个产业,最重要的是它能带动农业,所以卢拉(总统)走到哪里,他都说我们巴西发展生物能源,第一条我是为了我们巴西的农民太穷太苦,我要发展这个。



  解说:但是,巴西的做法也一直备受争议,为了种植甘蔗,大面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此外,与巴西丰富的土地资源相比,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还不到巴西的三分之一。



  石元春:因为我们国家土地很少,人很多,粮食非常紧缺,我们不可能走这条道路,所以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原则就是,第一个不与人争粮,不仅是不与人争粮,也不与人争油,不与人争糖。



  解说: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油、不与人争糖、还要不与人争地。对于中国来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客观条件似乎比美国和巴西都更为苛刻,那么,这个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呢?



  第四部分



  解说:这是一部中国人都熟知的电影,那满山遍野的高粱,更是一种在中国已经有着5000年种植历史的作物。谁能想到,高粱作物家族中的一员,会成为今天破解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难题的答案呢?



  李十中:甜高粱,高粱知道,咱们不是东北种高粱吗,但是它叫甜高粱。它和普通的高粱区别是什么呢?也是高粱,有高粱米,但是高粱秆里面跟甘蔗一样,也含糖。含糖量和甘蔗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在13%到14%,就是整个秆里的含糖量。



  解说:甜高粱与甘蔗具有相似的含糖度,但是科学家们选中它,还因为它身上具有甘蔗不具备的特色。这种植物起源于干旱、炎热、土壤贫瘠的非洲大陆,恶劣的生态条件使它具有很强的抗逆境能力。



  李十中:它可以在盐碱地上长,用水量大约是玉米的60%左右,只是甘蔗的七分之一,就是它用水量非常少,而且它生长期短,大约就四个月左右,经过20多年我们种的,种没有问题了。在盐碱地大约盐碱度0.6%以下的地上都可以比较高产,这个就是像咱们从唐山的曹妃甸,一直到启东。就是这一带,大约有1000多万亩的滩涂地、盐碱地,这一带现在种别的,种粮食产量很低,你不能说它不长。如果要是种甜高粱,我们把土地资源就解决了,就不会存在争粮争地,它不用好地。



  解说:李十中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在论坛上,他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就甜高粱的开发和利用上,开展合作。



  李十中:我们就有一个技术可以把它转化成乙醇,我把这个高粱秆粉碎了以后,我就直接发酵,24小时就可以发酵完。得到95%的乙醇了,第二个它既产高粱米,你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饲料不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如果把这个能形成这种产业链多好啊。



  解说:在这次论坛上,除了甜高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生物质能源的新宠——海藻。



  曹士和:所以藻类是一个单细胞植物,但是它是生存了几亿年,它很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然后二氧化碳加上阳光,光合作用以后再加上一部分肥料,然后它可以在光合作用之下,把它这个二氧化碳先变成糖,变成糖以后再转化成油脂积蓄在体内,然后油脂再提炼成石油。



  解说:尽管海藻的个体小到人类的肉眼几乎无法辨识,但是,它们却成为未来生物质能源的特种部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海军部就将海藻作为研究的一项重点。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已经筛选了三千份海藻,可以产生柴油,而且从三千份里头又挑出三百份来,含油很高的供研究,供以后开发的,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比起他们国家来讲还是滞后得很多。



  解说:人们把海藻视为未来第三代的生物质能源产品,而目前美国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已经具备了优势。



  曹士和:美国大大小小也有200多家(公司)搞藻类,所有美国大的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壳牌、雪弗龙全部投入巨资,埃克森是最保守的一个石油公司,它最初不看好,但到了今年的7月份,它投资6亿成立一个藻类公司,所以我们说生物质能源其实是在制造,我们叫绿色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油田。



  解说:不仅仅是海藻,开发清洁能源所必需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也都掌握在美国的手中。



  李俊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我也是刚刚得到了最新的信息,美国号称动用了32个国家的实验室,就是能源部下面的实验室,300多所大学,两万多名科学家,30多万的学生,就是研究生、博士生,来研究能源的新技术问题,它是在技术研发上有前瞻性的安排,这一点我们是不够的。



  解说:据统计,在奥巴马总统875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有1100亿美元属于科技投入,而这1100亿美元当中的一半则是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这似乎也预示了这个国家对于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决心。



  匡廷云:但是我们假使不进行研究的话,那我们永远是跟着别人走,我们要买人家的专利,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就发展不成自己的强有力的结构产业,所以我认为,我们生物质能发展应该说是必须要发展的。但是现在的瓶颈是提升高新技术的问题。



  解说:在论坛上,双方的智囊团探讨了如何才能实现中美之间的优势互补。



  李俊峰:我们能不能在新能源领域,在可再生领域里面实现这种贸易的快速通道。我觉得建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共同市场,消除新能源的贸易壁垒,包括技术转让的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贸易的贸易壁垒。用我的话来说,我们可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在减排温室气体上,我们有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我们有共同点,有共同的利益,我们一块去做,不是很好吗?



  吴建民:世界多样性谁能改变?没办法改变。我觉得中国人的思路,你从老祖宗到我们当代外交之父,周恩来总理,都提出什么?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它意味着什么?我们认识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是必然的,但是关系如何发展,找共同点,找着了共同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发展共同利益,使我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那关系就稳定了。



  解说:就在论坛上,唐士和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协议,在中国共同进行油藻的开发。



  唐士和:我想这次论坛,它最好的地方,它就是不只是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可以交流,同时让你能够有成果的,可以在国内马上就开展你的活动。



  解说:在自然界中,生物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而在消亡时,又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达到天然的碳平衡。人类利用生物质能源,正是科学地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通过合理的使用,让人类自身的活动也融入大自然的循环往复当中。



  石元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我说生物能源不仅是给化石能源,有一个好的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减排,而且它能够让农民致富,而且让国家按照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来发展。



  阿尔·戈尔(美国前副总统):曾经有位智者说“两个人或者两个组织、两个国家想要找到携手共进的途径,是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一起走向未来,就会越走越近成为真正的伙伴。”



  约翰·桑顿:我们相信清洁能源的话题,低碳经济还有气候变化这些话题,不仅对整个世界非常重要,也不仅对中美两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相信中美在这个领域可以很好地开展合作,如果两国可以做到,并且让世界和两国人民都能看得到,两国在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上的作为的话;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好习惯的开始,这样的好习惯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



  吴建民:(这样的合作)意味着什么?能源是一个战略,那意味着中美的合作当中战略的成份在增加,就会进一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那就非常有利于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不仅对中美是好消息,对世界也是好消息。



  阿尔·戈尔:有句古老的非洲谚语,如果你想要走得快就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与人同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走得又快又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中美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在座的各位所代表的需要精诚合作。
作者: 2009-1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