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近乎作茧自缚的命题,先设下严肃的条条框框,接着再用游离于边缘地带的东西去挑衅约束的漏洞和底线。然而,偏有一些好事之徒,热衷于如此较真。
近日,人称“笑面狼”的职业打假人刘殿林,诉红罐装“王老吉”添加“夏枯草”涉嫌违法被北京三家法院驳回之后,又将矛头对准了遍布广东大街小巷的凉茶铺,指责它们对凉茶功能的宣传,涉嫌违反《食品卫生法》、《药品
管理法》和《广告法》。
一时间,引起了各方争论。原告“正义凛然”,丝毫不肯退让地把问题上升为企业虚假宣传和消费者受骗之间的矛盾,一心要试试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被告则高调声明,广东的区域特点和历史渊源早已形成独特的凉茶文化,原告明显是恶意诉讼。
这一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假与打假问题吗?
现有法律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南方都市报
红罐装王老吉被诉事件引起了我国中医泰斗、国家级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等中医名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
中药文化自古就和饮食文化融为一体。中药有不同药性,根据不同的时令和季节,在用量上把握到位,就可以在饮食中充分发挥中药药性,滋补身体。
专家指出,广东人特别擅长食补,夏枯草、田七、天麻、土茯苓等中药都常用来煲汤,运用得当绝对不会产生副作用。
不少中医界的专业人士表示,法律所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药食同源的有益中药,需要不断更新。王老吉凉茶事件并不是凉茶和消费者的矛盾,而是现有法律和固有传统饮食文化的冲突。
公益行为?恶意诉讼?
科技日报
夏枯草确实未被列入《名单》,但“王老吉”的生产销售又确实是取得了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卫生部门的全部审批、许可手续。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状,惟一解释得通的理由是:《名单》并未将全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一网打尽,而只是尽其所知地对《食品卫生法》中“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作了明列。这种解释符合我国的国情,毕竟谁也不能自诩尽知“传统”,更不会有哪个部门去用一份文件“剿灭”传统。
然而,对于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布了的“第一批”《名单》,有关部门却一直没有推出第二批,直到2004年才发文要求“进一步汇集拟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产品目录”,这其中,是不是也暴露出我们执政能力上的弱点?
不管是不是恶意诉讼,首先折射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一开始制定的游戏规则就不够完善。法规没有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更新,使得传统习惯和现代法规之间产生了矛盾。
但是,仅仅是法律的不完善,还不足以构成矛盾产生的重要条件,凉茶业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行业标准是企业和消费者所期待的。
凉茶业急盼行业标准 新快报
邓老凉茶的生产商广东新南方现代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少平说:“虽然邓老凉茶在研发时充分规避了今天王老吉所面临的风险,不含有夏枯草,但是作为凉茶这个传统行业,此次事件反映了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条例的尴尬。因此,凉茶行业急需有一个标准来规范。”
他说:“推动行业标准的尽快出台,使凉茶‘药食两用’及其‘标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在法律法规上来规范中国的凉茶市场。使凉茶这一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饮料发扬光大,扬名世界。这是我们声援王老吉的最大的目的。”
广州王老吉药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案件促使广东凉茶业加快行业标准制定的步伐,该公司也正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
不要让产品留下“小辫子”
财经时报
作为专业打假人士或公司,他们起诉名牌产品的目的自然有炒作的成分。因此他们并不看重结果而只重视过程。但是如果名牌产品的自身质量和服务没有问题,也不会给这些有心之人留下“小辫子”,所以作为名牌产品的持有者和经营者,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让自己的产品留下“小辫子”。至于原告是否属于恶意诉讼也不太好界定,因为在中国,恶意诉讼是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在司法实践上以前很少遇到过,现在也不太容易确定,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反诉原告恶意诉讼追求的同样是过程,只要表明企业的态度即可。
的确,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就不会给“好事之徒”留下把柄。这例案件无论判决结果如何,都会给凉茶品牌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凉茶风波令人反思行业制度的缺憾,也给处于边缘地带的企业提了个醒。
边缘,可以自由挥霍蒙昧,但失之一步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前者如最近《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能假的都假了” 性
保健品商店老板自揭老底》中所说,性保健品的边缘身份使其在市场上变得“无法无天”,无人能管。后者如世世代代都相安无事的凉茶,也无辜地被推上了法庭。
类似的问题很多,比如,保健品应该按食品还是药品的思路来管?中药现代化到底该坚持本土路线还是走中药西化路线?带金销售有没有明确的分界?外企的
学术推广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带金销售?……分不清,辨不明。
其实,不能简单地说走在边缘是好还是不好。诚如在朋友和情人之间还存在另一种暧昧。但是,这种关系有诱惑的天赋,却没有美德的天赋,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洒脱的萨特或波伏娃,边缘往往难以稳定。
因此,边缘有它存在的必然,允许模糊也允许清晰,关键就看它能承受的底线。惟一有一点很明确,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道理在质疑声中越辩越明,边缘的最终出路还是非边缘。
传媒关注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70期
作者:
本报记者 殷毅 20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