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传媒

全民医保:添花与送炭的平衡命题

来源:www.yyjjb.com.cn
摘要:关于“中国医改不成功”的争议尚未真正告一段落,近日,“全民医保”的概念又激荡起各大媒体的极大热情,再现唇枪舌战的盛况。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则《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说“中国医改不成功”》的新闻,指出该报告在得出“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这一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覆......

点击显示 收起

这个夏天,一直沉浸在对医疗改革关注的燥热中,颇不宁静。关于“中国医改不成功”的争议尚未真正告一段落,近日,“全民医保”的概念又激荡起各大媒体的极大热情,再现唇枪舌战的盛况。 
     
    这一次,《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在不经意中,拉开了整场口水之战的序幕,并成为首当其冲的炮轰对象。 
     
    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则《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说“中国医改不成功”》的新闻,指出该报告在得出“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这一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医疗卫生体制”的建议。此建议包含两点:一个是打破城乡界限,一个是覆盖全民。此观点立即引起了全国数十家主流传媒的关注,也引发了《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异议。她在《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一文中指出,“‘全民医保’的口号喊得越动人,越容易把我们引向歧途,应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 
     
    无独有偶,《新财经》的《“全民医保”中听不中用》一文亦坚定地站在了“全民医保”的反对方席位上,与胡女士的观点颇为相似。两位对“全民医保”的最大质疑就是“政府根本承受不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东方早报》和《财经时报》等媒体皆刊发相关文章,对胡的论断进行了驳斥。 
     
    “全民医保”究竟是哗众取宠的口号,还是实际可行的目标? 
     
    事实胜于雄辩。“全民医保”在当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全民医保”绝不是医改的全部,但它已经为似乎积重难返的医改给出了提示,同时让普通百姓,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看到了一线曙光。而媒体的争辩也让这一构想逐渐明朗化,并为其实施提供了种种可能性方案。 
     
     
     
    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 
     
    《财经》“财经观察” 
     
     
     
    事实上,中国13亿人实行“全民医保”,以现阶段发展水平,政府根本承受不了。即使富甲天下的美国,2004年的医疗总开支也达到1.8万亿美元之巨(超过了中国GDP总量),仍有4000万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香港只有600多万人口,政府的医疗卫生拨款达到每年近400亿港元,现在已显负担沉重,难以为继。 
     
  据估算,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平均约1000元,此外还有个人自付部分。如果此福利推至全民,以人均千元计,则高达1.3万亿元,等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半数。如果包括所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考虑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则人均每年至少2000元,那么我国现有的财政收入全部用来吃药也未必够。只要有起码的数学知识就可发现,“全民医保”完全是脱离实际乃至哗众取宠的口号。 
     
    离开此基本轨道,“全民医保”的口号喊得越动人,越容易把我们引向歧途。社会福利模式的探讨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问题。对待这样重大的问题,以轻率甚至盲目的“民粹”倾向博得廉价掌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就医疗改革问题向胡舒立女士 
     
    进数言东方早报 
     
     
     
    胡女士的忧国之心拳拳可鉴,然而,她的慷慨陈词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四位。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费用的17.9%,但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谁都明白,数据昭示的是什么。我们向来是以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国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排名倒数第四?这本来是够触目惊心的,国人应该由此猛醒。然而,胡女士为何对公平性的严重落后无动于衷呢? 
     
    胡女士认为现在看不起病的局面,是因为改革受阻市场化不力所致。她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将市场化进行到底。笔者一向支持改革赞成市场化,但也一向认为公益领域是不宜市场化的。不知胡女士是否知道,对医改的市场化,政府相关部门是有评价的。医疗体制改革下一步究竟如何走,可以从长计议,但打破城乡界限覆盖全民是既定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对于一些纯粹的弱势群体(例如农民),该财政掏钱就掏吧。 
     
     
     
    全民医保国力能承受 
     
    搬掉负担释放消费潜能财经时报 
     
     
     
    认为全民医保不可行或当缓行者,可能忽视了农村人口的医疗费用远低于城镇人口的事实。去年全国有1.56亿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筹集资金32.8亿元——平均每人20元;据有关人士估计,若让每位农民享受到城镇职工同样的医疗条件,其费用最多300元,因为在农村,同种疾病的医疗费远低于城市;越是贫困群体,其患病率往往更低——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城市中尚未被医保覆盖的两亿居民。 
     
  以此计算,实现全民医保最多将目前的医疗保障费用增加一倍即可。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6600亿元,而中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量就超过了这个数。这个数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刚好是中国所占世界经济总量4%的一半。去年,全国政府部门的公车消费款为4000亿元,公费吃饭1000亿元,加起来也差不多能基本填平这个医保的窟窿。 
     
     
     
    全民医保“添花”怎有“送炭”急 
     
    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就城镇与农村而言,农村人显然更需要医疗保险改革措施的荫蔽。不可否认,无论是从投入多少的角度,还是从难易大小的角度,现行预定的推进梯次都符合“效率”的规范;而“2010年我国所有城镇居民将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设计成绩”,也能尽快起到改革困境之下鼓舞人心的奇效。可是,对于“人命关天”的医疗事业来说,“公平”比“效率”更优先,“救济人命”比“鼓舞人心”更重要。公共福利,尤其是医疗福利的发放不适用“谁多付费谁先受益”原则,而应适用“公共救济原则”:谁最弱势谁先受益,谁最贫困谁先受益,谁最需要谁先受益——好比于灾难来临时刻的“妇女和儿童先上船”,而不是克拉玛依耻辱的“让领导先走”。 
     
     
     
    全民医保值得尝试 
     
    加大投入并非侈谈南方都市报 
     
     
     
    首先要考虑确立全民医保的目标,并根据国家财力的增长逐年扩大医保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其实,如果能够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真正受到法律约束,必将节省下来很大一笔资金,将这些资金投入公共医疗卫生,必将大大缓解经费紧缺的状况。再者,当前在城乡之间、贫富人群之间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占有极不平衡,政府如果能够对此进行有效干预,做到公平分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 
     
    不难看出,在肯定全民医保能“带给最广大人群的福祉”的基础之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全民医保”的资金从何而来?而这个问题并非是个无解命题。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全民医保的资金来源可以解决的。而多数的学者也认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有效干预下是有可能实现这一命题的,“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政府能不能痛下决心。” 
     
    此外,关于“公平”和“效益”的平衡在此时又显得格外迫切。夸张点而言,较之城镇居民现在已经享有的权利,如何让更多的广大农民在医改中真正受益,才是“全民医保”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吧!毕竟“添花”怎么会有“送炭”急呢﹖  
     
传媒关注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106期  
     
     
     
   
 
作者: 本报记者 康义瑶 2005-9-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