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传媒

谁来正确传播健康知识

来源:健康管理杂志
摘要:助也媒体,误也媒体——点评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媒体团团包围。健康信息经过媒体的过滤,再传到我们耳朵里,就已经是千姿百态了。文:陈君石在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中,食品事件或食品相关事件就占了半数。5个食品相关事件的3种情形分析这几个食品事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存在不同的情况,......

点击显示 收起

  助也媒体,误也媒体——点评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

  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媒体团团包围。健康信息经过媒体的过滤,再传到我们耳朵里,就已经是千姿百态了。

  文:陈君石

  在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中,食品事件或食品相关事件就占了半数。而且,“难觅放心奶粉”高居排名表的第一位。这充分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民以食为天”。

  5 个食品相关事件的3 种情形分析这几个食品事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存在不同的情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种情况是真正有问题。如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问题,确实给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是,本来不是问题,由于传播的信息不科学、不准确而成了问题。这包括圣元“激素奶粉”、强化食品和转基因食品。这些食品本来没有任何安全问题,却被某些媒体误导为有害食品。

  其中,营养强化食品(如铁强化酱油)和转基因食品是利国利民的行动,都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政府行政审批。所以,它们的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至于所谓的“激素奶粉”事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这种临床上常见的、一过性的婴儿假性乳房发育(并非婴儿早期性发育)与婴儿配方奶粉有关。而且,后来证明,这几例婴儿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不高。这种信息误导给圣元公司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这加大了消费者对我国奶粉和乳制品的不信任,使我国乳品行业遭到了又一次沉重打击。

  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确实是有的,但是,被严重夸大了。例如,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确实会增加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应该加以控制。但是,媒体(包括中央级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明显夸大了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甚至将之比作农药DDT。
这些媒体还过度强调“植物奶油”是坏的。结果使消费者误认为“动物奶油”是好的。其实“动物奶油”是饱和脂肪酸,同样会增加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而且,“植物奶油”并非全都是反式脂肪酸,“动物奶油”却全都是饱和脂肪酸。5 个非食品相关事件的2 种情形与上述的食品相关事件类似,其他几个最受关注的健康事件也存在不同情况。

  一种情况是信息基本正确,大众也有理由和应该关注该事件,包括富士康连跳事件和袭童案、超级细菌、蜱虫之害。相反地,老百姓对疫苗问题的担心却与媒体误导有相当大的关系。以麻疹疫苗为例,我国儿童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已有很长历史,也出现过极少数儿童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但是,这些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担忧和疫苗接种的阻力。其实,在大规模免疫接种中出现极少数副反应,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从风险与效益孰轻孰重的角度来分析,因为零风险是不存在的。显然,不接种疫苗而发生麻疹流行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要远远大于极少数儿童发生的疫苗副作用。如果大部分儿童都接种了疫苗,少部分儿童拒绝接种疫苗,那么,这少部分儿童发生麻疹的危险会比较大。正确认识疫苗接种的副作用是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总之,从这十大健康事件来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如果正确、权威的科普教育不到位,不科学的误导信息就会占上风。其结果是造成广大民众不必要的恐慌。为此,我衷心地希望《健康管理》杂志能够坚持科学办刊,向读者传播科学、客观、正确的健康信息,提高大众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的认识,以强国健民。

  本文精要:● 健康信息经媒体传播后通常会出现三种结果:1. 问题确实存在,媒体传播了正确信息。2. 无中生有。3. 大事化小或小题大做。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

  员会主任;卫生部全国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主任;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团成员;世界卫生组织

  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

  健康科普,谁来“给力”

  当您为孩子选择奶粉时,您会担心三聚氰胺吗?当您在理发店享受服务时,您会担心洗发水中暗藏二恶烷吗?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里,那些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件背后,有哪些需要我们深思的地方?

  文:王震

【心理干预】2010年年初富士康发生“马向前事件”后,深圳富士康厂区接连发生9起员工跳楼事件。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人们震惊着、议论着。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到国外类似的一个案例报道。在案件发生的当地有一座与电影《魂断廊桥》同样有名的桥。就是在这座桥上,每年同一时间都会有人在这座桥上的同一地方跳河自杀。经有关专家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杀(恶性攻击)从心理学上讲是有一定的传染性的。原因之一是媒体在披露自杀事件的过程中,有过多的自杀细节披露。这些细节对企图自杀者来说是不良的催化剂。

  【食品安全】2010年的健康问题事件,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食品安全了。从阜阳奶粉、三鹿奶粉到小龙虾肌溶解事件。还有植物奶油事件等等。在过去的整整一年里,涉及食品安全负面问题的报道在媒体上就没有停息过。换句话说,当下人们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是,似乎健康也越来越难以触摸了。面对健康科普,您可以不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但是,您通过媒体一定会知道双酚A、左旋肉碱、转基因、超级细菌等这一类有关健康的新词汇。所以,当人们对健康问题事件本身关注的时候,就不能不思考:当全民需要健康科普时,谁能给力?谁在给力?

  【健康科普】2010 年,说到健康科普,就不得不想到张悟本。在张悟本大红大紫的时候,用一句“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这一惊世之语把自己包装成了“中国食疗第一人”。从当年“排毒教父”林光常的排毒理论到张悟本,这一类反常规“健康保健理论”的横空出世,大众也看到了媒体作为推手的作用。后来,张悟本现出原形的时候,国家卫生部有关发言人也在大声疾呼:“我们的营养专家到哪里去了?”我作为媒体人也感到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要将民众需要的健康科普及时到位地传播到民众当中去。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教授提议:就2010年对中国人健康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梳理和盘点。我在前不久参加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分会的年会上得到这个信息,觉得非常有意义。当时,好几位与会知名专家、学者都接受了黄主编的约稿邀请。我也因为编了15年的《自我保健》杂志,得到了黄主编的邀约。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健康管理》杂志与《自我保健》杂志,一北一南,担负着同样的使命。因为专业的健康科普杂志在公众眼里相当于是专家在发声音。所以,我们更应该为全民健康科普出力、给力。也希望这次讨论能得到更多关注。本文精要:● 林光常、张悟本等人的出现告诉我们,把大家需要的健康科普及时到位地传播到民众当中去,是每一个媒体人的责任。

  王震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医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委。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秘书长。《自我保健》杂志执行主编

  “张李事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刘太医、林光常、马悦凌、张悟本、李一……为什么“养生明星”层出不穷?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也许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文:黄建始

  无论是从大健康观来看,还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2010年的张悟本事件和李一事件(以下简称“张李事件“)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2003年的萨斯、2009年的甲流事件没有本质区别。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不难判断,张李事件都是“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张李事件与甲流事件的共同点我们不妨从大健康观的角度,对张李事件和2009年的甲流事件做一比较。

  1. 二者的出现都严重地影响了公众健康。

  2. 二者都是突然发生,迅速蔓延。

  3. 二者都有传染源。在甲流事件中是可能危害我们健康的甲流病毒。在张李事件中是张悟本和李一传播的可能危害我们健康的错误信息。

  4。二者都有传播途径。在甲流事件中是通过呼吸道和空气传播病毒。在张李事件中是通过电视、书籍、讲座和办班传播错误信息。

  5. 二者都有容易被感染的人群(简称“易感人群”)。在甲流事件中是对甲流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在张李事件中是对张李传播的错误信息没有免疫力的人。二者的易感人群都数量庞大。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只要没有特异的免疫力,都会被感染。感染后,个体在对病毒或者错误的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使健康受到损害。

  6. 二者都有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就是我们在和甲流斗争中成功证明了效果的十八字秘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

  7. 二者都有“疫苗”。在甲流事件中是生物学意义的甲流疫苗。在张李事件中是社会学意义的健康教育“疫苗”。基本的科学常识,具体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都是应对张李事件的特效“疫苗”。很显然,对付张李事件的“疫苗”与甲流疫苗相比,不但物美,而且免费,更重要的是既安全又有效。和甲流疫苗一样,如果易感人群拒绝接受,再好的疫苗也不能发挥作用。

  黄建始

  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兼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主编。

  应对新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大武器”

  人类文明在进入工业时代后,依靠抗生素、疫苗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大武器,基本征服了农业社会无可奈何的传染病。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要应对由于错误信息造成的新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需要新的“三大武器”。那就是法律法规,健康素养,完善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1. 法律法规就相当于对付传染病的抗生素。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阻止借传播危害健康的错误信息牟利的行为。2. 有健康素养就相当于打了对付传染病的疫苗。有针对性地打疫苗可以提高人们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从理念,技能和知识三个方面来传播科学的健康信息,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就是利用健康信息来管理健康的能力。有了基本的健康素养,“正气所在,邪不可干”,就能抵抗错误信息对我们健康的危害。3. 完善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就相当于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也提高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完善了,国人管理健康的能力也提高了。人人可以享有健康,错误信息就没有传播和危害我们健康的机会。错误信息的危害不亚于细菌和病毒

  张李事件给我们的最大警示是:错误信息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细菌和病毒。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积累的经验需要与时俱进了。如果我们还抱着工业时代积累的经验,只把生物学意义上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当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么,王悟本、张一还会前赴后继,不断涌现。从本质上来看,亚健康、《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等和张李事件中传播的错误信息是同工异曲,随时可能触发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国人健康。

  我斗胆在此预测,今后,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生物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人健康的危害和潜在危害更大。

  本文精要:● 张李事件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应对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三大武器”:法律法规,健康素养,完善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引起重视。

  疫苗之惑:功夫在剑外

  疫苗问题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方式能解决问题吗?

  文:黄建始

  在人类与传染病博弈的过程中,疫苗功不可没。正是疫苗,和抗生素一起,在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帮助人类基本征服了传染病,显著提高了平均寿命。

  但是,进入21 世纪,疫苗在神州大地“让人欢喜让人忧”。2010年上半年,山西出现“贴签疫苗”。下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风波再现。山西疫苗事件,很多问题其实和疫苗本身无关,倒是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重要关系。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为什么还会在我国掀起一场波澜?

  归根到底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心变了,我们却没有与时俱进。时代变了,现在大家对自己健康的要求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时候,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一个事物不了解,很容易产生质疑。质疑本身是好事。正是在理性质疑的过程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提高了。疫苗问题再次说明观念影响健康。大健康模式告诉我们,要关心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对国人健康的影响。疫苗再好,公众不相信,就是个大问题。对待病,可以用药。对待网络上出现的错误信息,靠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一套思维,老一套宣传灌输手段也是不灵的。疫苗问题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公共卫生是全民参与的事情,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医疗系统、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的对称和透明是公共卫生推进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按大健康模式来思考公共卫生问题,让全民参与,我们永远都是落后的。这就好比一支箭射在肉里,只把外面的箭剪掉就能解决问题吗?本文精要:● 疫苗问题要用大健康模式应对,全民参与。

  很多人不懂强化食品的“心”

  每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都会涌现出一批“叫好不叫座”的艺术片。原因我们都知道:这些影片是“懂门道”的学院派评出来的,可能讨好不了一些“看热闹”的观众。强化食品遭遇争议,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好心”了解不够。

  文:霍军生

  今年下半年关于营养强化食品的热议,很多都是出于对营养过剩的担心。这说明大家对健康的关心程度日益提高。但是,这同时也反映,我们对营养强化了解得还不够。

  被现代人忽视的营养缺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推广营养强化食品是一件有利健康的好事。有一种观念认为,现在生活好了,肯定就不缺营养了。实际上,我们目前面临的慢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情况,很多都和营养缺乏密切相关。因为选择一多,就可能盯着喜欢的、口味好的吃。这很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而且,粮食和蔬菜的生产加工方法的改变,也使食物营养成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当中追求的高产,让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过去养鸡要养半年,现在只要38天。研究表明,从1963 年到2000 年,刀豆的维生素C 含量降低了60%,卷心菜降低了15%,油菜降低了60%,番茄降低了60%,白菜降低了50%,青椒降低了10%,菠菜降低了80%。白面粉和全面粉中的核黄素、硫胺素、叶酸、锌、铁等都是大幅度降低。

  另外,我们吃得越来越少了。这就很难做到营养均衡。慢性病也就越来越多。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缺铁、维生素A 等微量营养素的问题。这一“刚性需求”是很多人都忽略了的事实。所以,1995 年开始,我国启动营养强化食品工程。相继推出的营养强化食品包括碘盐、铁酱油、维生素A 食用油、强化面粉和强化大米

  强化食品的推广不是多余是还不够

  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正面引导和相关部门的极力推荐,目前市场上的营养强化食品(除了碘盐属于国家强制性推行以外),还是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了解很少。同时,个别专家时常提出的安全性质疑,也造成了消费者认识上的混乱。有些人把“强化”与“强制”联系到一起,对营养强化食品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那么,西方国家推广强化食品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国食物营养强化已经走过十多个春秋,总体来说还处在推动阶段。在北美国家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营养强化食品的推广已经有近六十年的历史。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开展了食物强化。国际经验表明,食物强化是有效可行和低成本的营养改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人群的微量营养素状况相对较好,却一直在广泛推行强化食品。例如,90年代末,加拿大在强制进行了多年面粉强化的基础上,又强制要求强化叶酸。美国也是如此。可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广泛需要补充微量营养素,却在推动上举步维艰。

  物优价美同样重要

  强化食品在中国之所以会遭遇阻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百姓担心强化食品会造成营养过剩,对健康不利。二是强化食品的价格还没有放下“身段”。

  老百姓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食之不安,何乐之有?但是,就强化食品而言,我国早在1994 年就制订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近日,卫生部又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征求意见稿)》。这些标准保障了强化食品基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于价格,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共同努力。既要保证质量,还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价格不能太高。如此才能将这个利国利民的好事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霍军生博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人群和食物营养工作。主要科研领域为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功能学及成分检验,标准制修订以及国家营养干预项目的组织与推动。

  本文精要:● 慢性病增多,与现代生活带来的营养不均衡密切相关。● 由于缺乏了解,在我国推广强化食品举步维艰。● 推广强化食品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合理。

  不必对“小龙虾事件”过分担忧

  2010年夏天,南京相继发生了20余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经卫生部门认定,与国际上80年来陆续发生的哈夫病高度相似。此事被媒体称为“小龙虾事件”。经连续报道,迅速引发全国关注,各地小龙虾食客锐减。实际上,大家没必要过分担忧。

  文:侯培森 刘东山

  小龙虾致哈夫病是小概率事件小龙虾引起的哈夫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已知有害因素或人为添加有害物质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哈夫病的病因至今不明,但是,大多数病人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最重要的是,与南京市每年有近百万市民食用小龙虾,年消耗小龙虾数百吨的庞大数字相比,发病数字极小,只占食用小龙虾人数的十万分之二左右。再有,国际上发生过哈夫病的国家,该病往往间隔数年至数十年。因此,对于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不必过分担忧,更不必因噎废食。就像我们生活在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环境中,但是,并不因此就限制出行与活动一样。

  提高媒体和全社会理性分析判断事件的能力

  “小龙虾事件”发生后,媒体做了大量报道,提出了许多病因猜测和对食品安全的某些质疑。这既有提高群众关注度,增强防范意识的积极意义,也有一些炒作、渲染的成分。这增加了群众的担忧,甚至引起恐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一时不敢食用小龙虾的状况。因此,当某种未知或异常健康事件发生时,媒体应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及时、全面、客观、准确的报道,避免炒作和负面影响的出现。同时,逐步提高媒体和全社会理性分析和判断事件的能力。当然,医学与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尽早查清哈夫病的病因,是根本之策。这样,人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文精要:●“小龙虾事件”是小概率事件。● 媒体和全社会理性分析判断事件的能力需逐步提高。

  我们是怎么进行2010中国健康事件大盘点的?我们分七步进行盘点

  1. 确定2010年中国健康事件的资料来源。2. 制定健康事件的检索标准和评选标准。3. 根据已经制定的检索标准和资料检索结果,确认第一轮备选健康事件。4. 将第一轮备选健康事件表呈送给四个不同的群体,请每个群体的每个人对健康事件打分。5. 根据已经制定的评选标准,计算综合分数。根据综合分数,由高到低,评选出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6. 客观描述2010中国十大健康事件中的每一个事件。7. 将十大健康事件排名表和每个事件的客观描述送达有关专家进行点评。本刊编委会主任陈君石院士进行总评。

  注:关于七步盘点的具体细节,请查看《具体方法学问答》一文和更多资料。

  请登录主编博客:http://blog.sina.com.cn/pumcjesse

  或者《健康管理》杂志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1852516935。

  专题结语 至此,2010健康事件已经盘点完毕,是该清点收获的时候了。为什么这些事件会出现严重信息扭曲,影响面会如此之大?这些事件与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密切相关,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利益之手在背后操纵。特别是当“利益”利用了媒体的影响力,影响面还会被无限放大。必须承认,媒体有时发掘重要真相,有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被利益集团利用,传播错误的信息,误导公众。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待媒体的态度。一味相信媒体是非常危险的。真正可靠的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掌握识别和判断健康信息真假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在近期推出一个专题,具体谈谈如何识别和判断健康信息的真伪。敬请关注。

作者: 2011-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