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环球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校准社会公平

来源:www.cpia.org.cn
摘要:新加坡向来以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闻名,这既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医保改革,也离不开不断被完善和提升的配套医疗供给体系。早在1984年以前,新加坡政府就意识到照搬英国全民卫生服务模式的弊端,按照当时的医疗供给体系,不但无法满足战后婴儿潮日益扩张的医疗需求,以及民众对服务质量不断上升的期望,而且大......

点击显示 收起

新加坡向来以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闻名,这既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医保改革,也离不开不断被完善和提升的配套医疗供给体系。

早在1984年以前,新加坡政府就意识到照搬英国全民卫生服务模式的弊端,按照当时的医疗供给体系,不但无法满足战后婴儿潮日益扩张的医疗需求,以及民众对服务质量不断上升的期望,而且大量财政补贴和偿付逐渐演变成沉重负担,财政上难以为继。而在政治上,这种不论收入、财富,只按病症付费的做法亦备受质疑。

因此,自医疗储蓄(Medisave)理念确立之初,新加坡着力避开全民国家福利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在制度设计上,除保证每个公民均能获得可负担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推动个人为自我和家庭的健康承担最大责任。

分层保障

“通过防病措施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手段,保证人口的健康、强健,改善医疗体系的成本效益”,是新加坡施行医疗储蓄计划的宗旨。围绕这个主旨,新加坡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医疗保障体系。

先是始于1984年3月的医疗储蓄制度,这项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被视为新加坡医保体系的基石。凡有工作的新加坡公民,包括私营业主,须将月收入的6%~8%存入设在公积金局的个人医疗储蓄账户,每月所缴费用雇主和个人各占一半。

这项计划主要是为解决雇员本人及其家属的住院费、部分高额的门诊检查费和治疗费的支付,个人自付比例为15%~20%。例如,对于高血压、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十大法定慢性疾病,门诊患者在30新元起付线基础上只需自付15%,其余部分由储蓄账户直接支付。而针对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政府对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等均有严格限定。这样一来,个人就会自我约束,不会无病求医、小病大治。反过来,这种自我约束又会抑制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虚高,构成良性循环。

鉴于支付和保障能力取决于账户资金的多寡,加之严格的提取和支付额度限制,医疗储蓄计划往往无法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其他弱势人群在遭遇重病、顽疾时的支付问题。1990年7月,健保双全(MediShield)计划应运而生。该项计划每年从会员的医疗储蓄账户存款扣除一定费用作为保费,并提供每年高达2万新元、终生不超过8万新元的医疗费,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医疗开销。在此之上,公积金局又于1994年推出保费和索赔额均较高的增值健保双全计划,以满足部分民众较高的偿付需求。

此外,为扶持小部分低收入、缺乏足够储蓄又无家庭支持的老年弱势人群,1993年,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最后一道防线——Medifund基金正式确立,最初的2亿新元启动资金由政府一次性注入,之后每年从预算盈余拨出1亿新元或更多进行扩充,形成资金池后,对资金池进行管理和投资,并规定只能运用该基金的利息进行赔付,而不得动用本金。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医保体系对“大病”并无明确界定,它仅从保障群体的支付层次和易患病种出发,考虑医疗筹资与分配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协调政府、公积金组织、私人保险公司与个人四者间的偿付角色。


供给重构

从医疗供给上看,新加坡曾经历重新规划资源布局、病房等级津贴等探索,这为实践“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政府承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初级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将繁杂的普通门诊让与私人诊所,重点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在接种免疫、卫生教育、疾病普查防治等方面的作用;而在二级和三级医疗领域,则通过资金分配、设备购置、病房安排、科研促进等倾斜手段,牢固确立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保证其救治重病与专科病患的资源优势。

在新加坡,约4/5的病房床位集中在8个公立医院和5个专科治疗中心,床位数从180~3110个不等,相较而言,每家私立医院只有25~500个床位。如果患者选择入住私立医院,则无政府补贴,如入住公立医院,可自行挑选不同等级的病房。依据病房条件从差到好,政府对应给予由高到低的津贴,如对于C级(8~12张床位、无空调)和B1级(4张床位、有空调)病房的床位,政府分别承担80%和20%的费用。就病床而言,患者所选择的病房越舒适,自付比例越高。但无论是何种病床,患者所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同等的,从中可见特需医疗由个人负责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私人医疗保健机构的壮大和公立医疗资源的内部整合,也让公共卫生系统的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改革前,公立医院住院量约占新加坡总住院量的89.2%,卫生供给可谓是人员素质好、设备优的少数公立医院的天下,公众的医治也主要集中到大型公立医院的肩上,然而,这种沿袭英式的医疗卫生体制却导致医院员工、患者和国家三不满意的结果。

为除旧弊,新加坡政府以提升医院效率及患者满意度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体制改革。以1988年的医院改制(RestructuredHospitals)为例,公立医院和政府专科诊所仍归国家所有,但经营权从国家转向改制后的董事会,医院在主政方针、人事决定权上高度灵活;通过引进商业会计制度,增强医院在财务上的成本核算意识,同时,在医疗定价等方面体现政府政策,为私营医院建立比对标准,给医疗市场起到示范作用。

新加坡政府还注意公、私立医院的比例关系和医疗资源的相互协调,鼓励私立医院适度发展,并允许患者自由择医,这有力地促进了公私医院之间的竞争,从外部逼迫公共医务部门改善服务效率与质量,寻求自身发展。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