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对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是“各得其所”。这让笔者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条新闻。
有报道称,2000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为500亿元,2001年为175亿元,2002年为200亿元,2003年为300亿元,2004年又回到了500亿元。正当业内人士思考何以出现500亿元的轮回,以及保健食品能否突破500亿的时候,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在前不久由《医药经济报》和《南方周未》联合主办的“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发展论坛——规范的阵痛与增长的主旋律”论坛上语惊四座:“2000年的500亿这个数字是假的。据协会的统计,实际只有360亿。”
对于那些曾经引用过上述数据的人士,他们肯定会有被“愚”的感觉。笔者内心于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疑虑:2000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500亿的销售额“注了水”,2004年的500亿里会不会也有水份?中国医药
保健品市场的统计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在医药行业,我们还可以相信哪些数据?
“注水”数据在医药行业肯定是存在的。为了某种目的,有些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准备了两套报表,甚至三套、多套报表,其目的,无外乎是想让数据对企业和企业决策者更有利。比如为了虚假政绩向上爬,一些企业领导人示意相关人员对数据“注水”。不幸的是,这些造假者不仅未受惩罚,反而因“业绩辉煌”而升迁,这就是典型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比如为了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增加谈判筹码,一些企业会对销售额、利润等指标“注水”。再比如有些企业为了能够顺利上市,或者为了达到上市企业增发新股的条件,他们也会夸大企业的业绩。
统计数字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记录和反映。统计数字的整理、归纳、分析和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和改进日常
管理工作,更是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当你在运用一组“注水”数据进行所谓的“归纳”、“分析”的时候,这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而根据这种数字游戏作出的决策,注定是不科学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实,早在198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1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监督管理统计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明确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以及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单位必须依照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该办法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可喜的是,十六大之后,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包括医药行业)的观念将会有新的突破,统计工作必将有较大的改观。笔者相信,医药数据“注水”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统计工作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版言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评论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63期
作者:
徐水元 20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