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分析与评论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闽北药用菌业亟待走出困境

来源:医药网
摘要:闽北是福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以“建泽泻”而闻名。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闽北先后发展种植了厚朴、白术、桔梗、旱半夏等中药材,尤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闽北种植茯苓、天麻、猪苓等中药材药用菌曾一度辉煌。2000年~2002年3年间,闽北全区茯苓鲜生苓产量达1600多吨,产值约达2600多万元。丰富的林木资源,天然......

点击显示 收起

    闽北是福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以“建泽泻”而闻名。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闽北先后发展种植了厚朴、白术、桔梗、旱半夏等中药材,尤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闽北种植茯苓、天麻、猪苓等中药材药用菌曾一度辉煌。2000年~2002年3年间,闽北全区茯苓鲜生苓产量达1600多吨,产值约达2600多万元;天麻产量达600多吨,产值2300多万元;猪苓产量60吨,产值达1200多万元。其中松溪、邵武、顺昌等地的茯苓出口量计达800多吨,出口创汇362万美元。

 

    丰富的林木资源,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产销政策和勤奋的药农,都是闽北药用菌业取得阶段性效益的基本因素。但是,随着闽北产业政策的转变和林业资源耗损的扩大,药用菌产品品质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药用菌龙头企业的问题暴露出来,使正欲阔步前进的闽北药用菌业在最近的一年半时间里突陷困境。据统计,2005年~2006年上半年,闽北茯苓年产不足30吨,天麻年产不足1.5吨,猪苓年产不足0.25吨。

 

    据几位专业种植药用菌的企业主介绍,导致药用菌业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业管理机构无固定编制、无专业人员、无固定管理场所、无正常的管理经费,产业扶持政策缺乏延续性和前瞻性。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及相应的市场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种植户,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模式,导致药用菌的生产、加工、流通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无法生产批量集中、品质优良、规模一致、标准统一的产品。三是药农盲目跟风,市价诱人时蜂拥而至;市场低迷时,作鸟兽散。药农只关心市场行情和自家产品有个好收成,而无力顾及他人的利益,有时还竞相压价,自相“残杀”辛苦收获的果实。四是产业组织涣散,过多地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扶持,一旦政府转换职能,政策改变,整个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五是行业实施GAP、GMP管理后,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原有的一些小的饮片初加工厂先后关门停业,产品销售渠道受到影响,运输成本加大,价格波动大,种植者无利可图。六是可用林木原料资源受到制约。

 

    据相关企业主介绍,以茯苓为例,闽北的茯苓是近年来全国知名的中药材品种之一。它采取菌引代替肉引的新型栽种技术,利用在地未腐烂无虫蛀的废弃松树兜上植入菌种,历经9~10个月就可长苓。经药监、林业、农业、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检验监测,除具有相应的种植技术优势、产量稳定、节约大量原木材资源外,所产成品茯苓还具有色泽白嫩、肉质坚韧、可塑性强、无农药农肥残留、多糖成分比其他同类产品高的特点,曾于2001年被指定为华东地区茯苓成品标本。但是,这个能最大限度节约、可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如今却受资金、技术、市场的制约,其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空无一家。

 

    业内人士指出,闽北药用菌业要走出困境,除了种植企业(户)自身要自立自强、不懈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的帮扶。一、需要地方药监部门利用实施中药材GAP、中药饮片加工GMP的契机,协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指导地方种植企业(户)重新筛选优良品种,建立GAP基地;帮助引进符合GMP要求的饮片加工企业,促进药用菌业朝深加工、精加工业拓展。二、走“种植基地+科研院所+饮片加工企业+经营企业”联合发展的道路,真正形成以经营企业为辐射核心,种植企业为产品源头,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加工企业创建品牌的药用菌产、研、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三、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在恢复、健全各项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可采取“以项目定贷(扶)资格、以品种定贷(扶)期限、以数量定贷(扶)额度”的全封闭资金运作模式,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作者: 2006-7-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