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分析与评论

油菜产业:一个令人酸楚的话题

来源:粮油市场报
摘要:由于对传统菜油的理解存在成见和误区,我国研制出的优质菜油在消费者的餐桌上难见踪影。多位专家由此建议,不论是从营养价值或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出发,还是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都应该引导城乡居民增加菜油消费。同时,应加快建立国家级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扶持建立民族品牌。3月26~28日,在中国荆门第三届油菜花旅游节上......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于对传统菜油的理解存在成见和误区,我国研制出的优质菜油在消费者的餐桌上难见踪影。



  多位专家由此建议,不论是从营养价值或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出发,还是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都应该引导城乡居民增加菜油消费。同时,应加快建立国家级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扶持建立民族品牌。



  3月26~28日,在中国荆门第三届油菜花旅游节上,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油料生产大国,但食用油自给率约为40%。中国油菜种植面积全球最大,菜油年产量400多万吨,占国产食用油的四成多。开发冬闲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油菜单产和油菜籽含油量,从而提高食用油自给率,事关国家食用油安全。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油菜产业大有可为,让更多的老百姓用上菜油是提高国家食用油自给率的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菜油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左右。2002年以前,菜油在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中居第一位。随着大豆、豆油进口量的增加,菜油消费退居第二位。之后,由于我国进口棕榈油数量的增加,2006年菜油消费退居第三位。2007年我国菜油消费量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20.6%,略低于棕榈油的消费量。



  湖北省是全国菜油主销区,菜油消费曾经占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的60%左右。据湖北省农业厅介绍,目前湖北省菜油消费仅仅局限于农村居民,比重也在逐渐下降。而城市市场上基本看不到菜油销售,菜油几乎被城市居民遗忘。



  记者在湖北调研时发现,由于传统菜油色深油浑,且炒菜时容易产生一股生涩气,人们对菜油理解存在成见和误区,使得苦推了20年的优质菜油在超市中仍难觅踪影。一位在农村长大的武汉市民说,除在农村用过菜油外,在城里安家20多年了,从来没有再食用过菜油。



  武汉的中百仓储超市一位负责人透露,以菜油为主的调和油或纯菜油品牌在超市很少,纯菜油销售只占食用油市场不到5%的份额。在武昌徐东大街开酒店的王经理说,店里用菜油很少。用于加工菜肴会改变菜的颜色,只有在炸制辣椒和加工色泽深的菜时会用。川菜馆、火锅店的烹饪符合这一特点,用菜油较多。



  据了解,我国研制成功的优质菜油油酸含量平均为61%,并且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芥酸、硫甙成分都较低,因此被称为“双低”菜油,被誉为营养成分仅次于橄榄油的食用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傅廷栋说,现在正在研究的高油酸、低亚麻酸、低芥酸的菜油,油酸含量最高可达78%,甚至超过橄榄油。目前,菜油已成为多个发达国家市场上受消费者青睐的食用植物油之一。



  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洪传林说,长期以来,油脂加工行业在国内大都是粗加工,产品是大路货,企业成了农民的“搬运工”,没有叫得响的国产菜油品牌。据湖北省农业厅油菜办统计,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油脂加工企业300多家,而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仅有15家。由于规模不大,菜油加工至今没有一个覆盖省内市场的知名品牌,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就更有限了。



  中国油菜看湖北



  “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业界的这一评价,形象地道出了湖北油菜种植的地位。



  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受地理位置所赐,油菜在湖北大地茁壮成长。



  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中北,形成了三大双低油菜集中产区。与世界油菜主要出口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比,湖北菜籽集中上市期要提早3到5个月,正好填补世界油菜、油脂市场淡季供应空白。湖北油菜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等多项指标,至今已连续14年居全国之首,常年产量2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的1/6,占世界的1/18。特别是“双低”油菜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是全国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菜油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得有种刺鼻的“青气味”。为去掉这种味,以湖北奥星粮油为首的菜油加工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自主研发出低温真空脱嗅和40摄氏度以下冷榨菜油新工艺,不但保证了营养成分不流失,还保留了菜油原有的香味。



  “中国油菜之父”傅廷栋院士曾评价说,湖北菜油营养价值极高,其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居各种植物油之冠,有“东方橄榄油”美誉。



  好油出自好原料。奥星菜油的原料来自于绿色田野的双低油菜板块基地,是非转基因油菜籽,确保了生产出的奥星优质菜油更加天然、绿色、安全、健康。



  奥星公司自成立以来,注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从源头抓起,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按照“五统一”要求,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创品牌,切实推进油菜生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区域化、栽培轻简化、加工转化精深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市场营销品牌化,进一步推进双低菜油品牌创建。



  在湖北省农业厅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奥星公司规划建成双低油菜生产基地300万亩,覆盖该省重要油菜主产区。目前,已在老河口市、咸安区、赤壁市、黄梅县等地建成奥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30万亩。



  引领大众扩大消费



  多名专家近日在湖北省沙洋县举办的“中国油菜产业发展高峰访谈”上呼吁,要高度重视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偏低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表示,我国去年食用油消费2400万吨,国产食用植物油仅1000万吨左右,自给率仅40%多一点,可以说是自给率最低的农产品,对此,王汉中充满忧虑。



  2002年以前,菜油在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中居第一位。近年来,由于国外转基因高出油率大豆的大量进口,以及外资控制企业浸出工艺加工的低成本,不仅导致了我国大豆油脂产业几乎全军覆灭,而且也挤占了菜油等植物油市场,致使植物油料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扩大菜油消费在实际中还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政府推动,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才能加快其发展。



  改变居民消费习惯,增加当地菜油消费。目前我国云贵川地区菜油消费较多,这是一个长期的消费习惯。



  增加菜油消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政府部门能加强宣传引导,特别是通过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宣传菜油的营养价值,以及扶持民族品牌的建立,支持品牌菜油进超市,则能加快菜油消费增加的速度。



  受访专家对此还建议,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等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的政府部门应借鉴湖北做法,扩大菜油宣传,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当地菜油消费。



  业内专家认为,大力开发南方冬闲田,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提高油菜单产、油菜籽含油量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湖北省油菜办公室首席专家田新初说,油菜种植与粮食种植不冲突,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季作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果能及时加大科研力量,创造强势的民族品牌,油菜籽行业就不会重蹈大豆的覆辙。



  尽管我国发展油菜籽种植潜力巨大,但是如果消费者不接受菜油,油菜生产也会受到限制。只有消费者接受了,菜油消费量和价格才能上去,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作者: 2010-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