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人物

擎起云药一片天 记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

来源:云南日报
摘要: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会在人到中年、条件优裕时选择再次“出走”,拼尽一切二次创业,并最终打开一片新天地。所以,1999年,45岁的朱兆云接到调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任所长的调令时,人们的担心远远大过吃惊。“去哪儿都行,千万别去药物所,那是个烂泥潭呀,去了就拔不出来。”此时的省药物所,情况的确不容乐观,科......

点击显示 收起

很难用一个词来界定朱兆云。说她是搞科研的,她却带着一个濒于绝境的转制科研院所实现了跨越发展,10年,从10万元发展到1个亿,没人能怀疑她在企业运营上的能力;说她是企业家,她却利用一个家传的基础药方,带领团队创新研发出了我省又一个云药大品牌,10年进行在研项目近30个,获得授权专利17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第一。



很少有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交口称赞。人们对朱兆云的评价很一致:执著、踏实、有胆识、有创造力、能吃亏,是云南基层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当你走近朱兆云时,会觉得,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性:声音沉稳轻柔,待人接物不温不火。中医世家出身的她,内敛含蓄,仿佛周身都散发着白芷、杜仲的淡淡药香。可当你了解了她与中医药的渊源,对民族医药的挚爱,精彩起伏的人生后,你会肃然起敬,这个从30岁起就一直当先进、在无数个单位当过“救火队员”的人,倔强和执著才是她最本质的面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会在人到中年、条件优裕时选择再次“出走”,拼尽一切二次创业,并最终打开一片新天地。



从米箩跳进糠箩的“傻人”



“我出生在医药世家,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个有所成就的中医”。朱兆云说起自己的儿时梦想时,脸上的表情既快乐又遗憾。快乐的是她如愿上了中医学院的中药系,并考取了国家西药、中药双药师资格;遗憾的是,她没能如父亲一般穿上白大褂,帮人号脉诊疗。朱兆云的遗憾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与坐而论道相比,其实她更喜欢广阔天地:30岁,她就带头完成了大理州中药资源普查,成为全国的典型;到省药材公司建设质检科,她因为成绩出色而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干得风生水起之时,她又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到植物药厂任总工;继而又受命改变省医药产品检测站的现状。换一个地方,成一番事业,朱兆云在集团公司成了人人皆知的优秀党员。所以,1999年,45岁的朱兆云接到调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任所长的调令时,人们的担心远远大过吃惊。



“去哪儿都行,千万别去药物所,那是个烂泥潭呀,去了就拔不出来!”昆明医学院的蒋家雄教授真诚相劝。身边知情的朋友同事也当头棒喝:“何必非得去那儿?要下基层是吗?你有的是更好的选择。”



此时的省药物所,情况的确不容乐观,科研生产基本停滞,人心涣散,矛盾频发,濒于绝境。



时隔10多年,朱兆云仍清楚地记得她初次跨入药物所时的情景:破旧的大楼,丛生的荒草、一派凋败景象。站在齐腰高的杂草丛中,朱兆云心直往下沉。没有想到,这个曾一度辉煌的研究机构竟败落至此!是留?还是去?朱兆云面临两难。可是,振兴民族药业的强烈愿望令她作出抉择,并在心里立下了军令状:“不把药物所拉出困境,不离开;不把民族新药开发出来,不离开;新药不在市场站稳脚跟,不离开!”



为发展忍辱负重的“好人”



然而,现实却如此严峻地给了朱兆云当头一棒。



“大楼里到处是蜘蛛网,办公室的门都是坏的。做实验就更难了,更不要说优秀的科研团队了。”和朱兆云一起来到省药物所的副所长王京昆和赵毅提起当年,均苦笑摇头。朱所长要求大家上班,并承诺来上班的人加发100元钱。大家来了。来干什么?“在实验室择菜、聊天!”



“那段时间,找朱所长吵架、撒泼的人有很多,我们都为她担心。可她不怕,只一句话,我是为了干好工作,想杀想砍都威胁不了我。”回忆起当时的艰难,赵毅不胜唏嘘。



“怪不得他们。当时所里什么都没有,账上当时只有10万元,连辆交通车都开不起,对单位未来没有信心,他们怎么会安心上班嘛!”女性的善良,使朱兆云把这些都当作责任压在了自己肩头。怎么办?是等?还是自己先动?朱兆云选择了后者:“办公楼、实验楼总要刷刷墙,必要的实验设备总要添置,可这都要钱,钱从哪儿来呀?”为了尽快开展科研,朱兆云带着两个助手四处奔走,走上了“要钱”之路。



那是迄今回想起来仍让人无比辛酸的一段日子。为了从相关部门找到经费支持,她一次次地跑,一次次地要,开始却总是无望而归。一次回总公司办事,她意外地碰到了龙江总经理。龙总的关心与支持,勾起满腹心酸,刚强的她,也不禁瞬间泪流满面。



“一次去科技厅跑项目,在门口才自报家门,人家就站起来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虽然倍感难堪,但朱兆云还是忍了下来。朱兆云的执著让这位处长很诧异,在听完她的陈述后,处长的脸红了:“没想到啊,你朱兆云真是个能干事的好人。把计划拿来,只要合理,我们一定给予支持!”



就这样,好人朱兆云以她特有的柔韧和耐心赢得了相关单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利用这笔不多的钱,所里对实验大楼进行了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实验设备,由此正式开始了民族新药的研发。



为创新甘于付出的“强人”



2000年7月,省药物所作为我省首批22家科研院所转制单位之一,整体进入云南医药集团。失去国家财政供养的科研院所该如何生存?没有当家新药、缺乏科研人才、更遑论营销队伍。



“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科研,拿出一个新药来。”可新药从何而来?一个好药,尤其是中药、民族药,不经过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研发,哪里出得来。正当人们议论纷纷、一筹莫展之际,朱兆云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吃惊的决定:将家族中祖传的独特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在此基础上固定一个好方子,再集全所之力创新攻关,打造本土新药。



从处方到新药研发,中间有很长的距离。固定处方工艺,得到处寻找方子上的药材原料。“我和朱所长骑着自行车到处跑,车上驮着个大麻袋,找到原料就往麻袋里塞。我一个大小伙子干这事不难,可朱所长那时已经45岁了,身体也不好,但骑车跑一整天,从没听她嫌烦说累。”回忆起创业之初朱兆云的付出与艰辛,赵毅感慨万千。



在朱兆云的努力下,当年,以这个药方为基础进行的科研项目得到了省科技厅310万元的科研支持经费,并被列为省里的重大科技专项。在这支精干的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2000年5月,金品系列药品横空出世。这个脱胎于我省天然药和民族药资源创出的精品药物系列,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一上市便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取得5个原创性国家新药批件、3项发明专利、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而且成为云南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典范之作。不仅如此,金品系列还成功实现了自主转化,销售回款从2000年的100万元到2010年的1亿元,10年提升100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药物所速度”。白药集团王明辉董事长也为药物所减轻负担,持续支持。经过药物所团队的共同努力,药物所步步登高:通过国家GMP认证、成为全省医药行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我省首家能够承担新药安全性评价重任的机构、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列为云南创新型试点企业……



一个女人,以超人的勇气和决心,用10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绝境的转制科研院所拉出泥淖,成功创业。时至如今,没人质疑朱兆云的坚持。就像所里职工的评价:“没有朱所长,就没有药物所的今天”、“能碰到这样的好领导,是我们的福气。”发自内心的声音,让朱兆云既感动又无措:“我没做什么大事。药物所的今天离不开集团公司、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团队的共同努力,离开了团队,我将一事无成。”现在的药物所,拥有国务院津贴、省突出贡献、省创新人才8人,高级职称18人,博士、硕士30多人,就连全球制药行业排名前15位的美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技术总监、国际药剂行业的领军人物王泽人博士也被吸引,辞去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加入到药物所这个研发团队中来。



把团队看得高于一切,把职工看得高于一切,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朱兆云中年的再次创业,辉煌而低调。



  秋日夕阳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园区与百米外的滇池一起,被镀上了一层金光,静谧别致。新建成的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新修的厂房、翻修后的实验楼,甚至园区内的一草一木,都是10年来药研所脱胎换骨、重创辉煌的见证人。



  旧貌换新颜的硬件设施固然让朱兆云欣慰,可更让她自豪的是一批新药在这里诞生。由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种药品组成的金品系列药物,是药物研究所迈步跨新的底气所在。有人说,金品的成功应归功于朱兆云,没有她前期的铺垫,就没有后期一帆风顺的研发。可工作中刚毅执著的朱兆云此时总是无比谦逊:“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干成的事,个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药研所能有今天的发展,金品能这么成功,靠的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对朱兆云来说,一辈子与中药、民族药研发为伴,的确是人生最大快事。



  用一个新药救活一个企业



  一个新药的研发要多长时间?10年、20年、还是30年?搞科研的人都明白,一项科技成果的产出不仅是经验和学识,更是时间的积累。



  出生于大理医药世家的朱兆云,多年来一直潜心于民族新药的研发。只是,她从未想过,有一天,金品系列药物会诞生在曾经一度大名鼎鼎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始建于1956年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是我省从事天然药物研发的专门机构,50年的漫漫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周折,也有过阵痛,这里曾诞生过填补国内空白的全国第一个抗高血压新药降压灵,率先在全国提取出闻名遐迩的抗疟新成分青蒿素,并开发出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三七系列新药,以灯盏花为主要原料的灯盏花系列新药……可当时间的车轮进入新世纪,这个当年曾辉煌一时的研究所已是困难重重。



  “辉煌一时易,辉煌一世难。对一个科研所来说,认清道路,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



  刚刚走马上任的她,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立所之本。当年,所里正好有一个科研项目结题,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继续创新研发,她果断地从少得可怜的办公经费中拨出40%,重奖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



  与此同时,她也带领人数不多的科研团队,加紧对金品系列药物的研发。



  “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可这些,当时的药物所都不具备。”朱兆云感叹。也许正是这种艰难,激发了朱兆云的创造力,当年底,脱胎于朱兆云家传诊疗手段,依据彝族药经科学验证后开发出的民族新药——金品系列获得生产批文。



  此时的药物研究所,虽然在创业者们共同的努力下有了一定起色。但是如果想进行新药生产,却面临诸多难题。没有像样的厂房,没有优秀的工人,却有着来自外部的种种压力,一种声音认为,研究所搞搞研究就行了,如果兼顾生产,那是“不务正业”。关键时刻,朱兆云、赵毅、王京昆等所领导决定:“我们要生产自己的产品,要有自己的市场。”



  思路清则步子稳。在朱兆云带领下,所里确立了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2000年5月,金品系列产品正式进入市场,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在内的5种药品一上市便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年,金品系列就实现了数十万元的销售额。



  这笔看似不大的数额,是省药物研究所几年来第一次实现自救。



  用一个药品,救活一个企业,朱兆云和她的团队做到了。



  用一种坚持奉献民族药开发



  人的一生有几个10年?一个人的10年能做什么?朱兆云的回答很精彩。和普通人一样,她同样按部就班过日子。但不一样的是,她把自己的科研计划也一步不落地加在了人生的每个阶段。从大理到昆明,从药厂到检测站,近30年的时间里,她从未停下过科研创新的步伐。



  1999年,到省药物所任职的朱兆云,进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10年。这10年间,是朱兆云做科研做得最艰难,也是最酣畅淋漓的时段。科研贵在坚持。这是大多科研工作者的口头禅。而朱兆云的坚持尤显可贵。“要说搞科研,昆明哪有北京、上海好,可朱所长这么热爱科研的人,硬是推掉了好几家发达地区知名药企的高薪聘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苦。”办公室主任小范感慨:“她几乎是超负荷在运转,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更不要说节假日了。”



  正是在朱兆云10年的全力付出中,药物所科研重振雄风:团队成为我省天然药物领域首批省级研发创新团队;金品系列药物成为我省又一个上亿元的云药大品种;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中心、天然药物筛选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昆明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4大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逐一建成。10年间,省药物研究所为省内外医药企业、院校、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累计150余项;承担合作研发项目10余项;开展药品、新药、药材质量标准研究48项;申报专利30余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30余项,完成验收20项;完成10余个新药研究,获得8个上市新药生产批件、4个临床批件。这一切,都在向人们表明朱兆云带领药研人研发民族新药和好药的决心。



  “守着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和民族药‘富矿’,总该干点事,为自己、为企业,也是为他人。”朱兆云的朴实想法使所领导班子在2000年又做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对云南天然药物资源进行调查,为更多药企,为后人留一笔可供利用的精神财富。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无法估量投入、难以预测结局的项目遭到了质疑:“一家转制企业,有什么必要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



  “天然药物资源是发展云南医药产业的切入点,不摸清家底,怎么可能做大云药产业!”掷地有声的回答中,药物所累计投入2300多万元,科研人员10年间坚持不懈地跋涉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并最终编著完成了约320万字的8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首次建成4012种天然药物资源以及70种重要天然药物共享信息数据库。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感叹:“这是云南医药界的浩瀚巨著,可谓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



  无论是应对市场研发新药,还是纯粹公益进行基础调研,朱兆云总能做得很完美。她说:“我没比别人做得更多,只是我对云南的天然药物更有信心,相信只要一群人劲往一处使,那云南的天然药开发就有希望。”



  回望走过的10年,朱兆云笑称:“它使我失去很多,也得到很多,所以无怨无悔。”如今的她,心态更好,步子也更稳。未来的5年、10年要怎么走?“科研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要做的事也越来越多,下一个5年,药物所会更好。”
作者: 2011-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