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中医药行业

当前发展中医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来源:网络
摘要:——贵州省卫生工作实践的体会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由过去长期的需求约束,转变成现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双重约束。从贵州的卫生工作实践看,当前发展中医,对解决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一、发展中医的意义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

点击显示 收起

——贵州省卫生工作实践的体会

 

    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由过去长期的需求约束,转变成现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双重约束。从贵州的卫生工作实践看,当前发展中医,对解决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医的意义

    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贵州全省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79.15%和105.48%。二是供给增长严重滞后。三是疾病谱的变化,需求更趋多样化。四是市场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剧了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供给矛盾。

    中医“简、便、效、廉”,群众基础牢固,特别是在农村更能发挥作用。解决当前供给约束的矛盾,长远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加快中医的发展。

    一是中医潜在供给能力大。以贵州为例,全省有中医技术人员6239人,大体占全省卫技人员的6.7%。这支队伍年承担了门诊病人253.02万人次,占全省门诊病人的16.64%;年承担住院病人9.66万人次,占全省住院病人的10.36%。根据我们的计算,通过挖潜、改造和提高,门诊能力还可以提高10%,住院能力还可以提高6%。全省有个体中医诊所999家,年诊疗病人40多万人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还可以增加640个诊所,加上提高现有诊所的诊疗能力,可增加诊疗病人30万人次。此外,在农村地区推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中医适宜技术,这种投入少,见效快的办法,可以迅速地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可以迅速地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是中医能够满足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医疗服务多样化的要求。贵州农村与城市的疾病谱有交叉,有不同,呈二元结构。整体上,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是一元结构。一元的医疗服务结构满足二元疾病谱的要求,要调整科室结构,要调整人员结构。这种调整势必增加投入,也难以迅速增加供给能力。中医辨证施治,其治法治则不因疾病谱的变化而变化,只需调整配伍和剂量,就能够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带来的多样化的要求,可以有效缓解因疾病谱变化带来的供给约束。

    三是中医服务与资源利用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贵州“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中医、民族医利用本地中草药资源优势,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同时,还带动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用中药不仅中医工作者有积极性、病人有积极性,而且产业部门、经济部门、广大农民群众都有积极性,可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推动中医发展。

    四是中医强调治未病,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中医的未病是指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中医的境界是治未病,中医的要求是上工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病愈防复。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实践在公共卫生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如防治乙脑、甲肝等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性流行取得了突出成绩,可以做到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中医在亚健康防治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如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在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如中医在肿瘤病人康复治疗中效果显著。中医的这些特色和优势将极大地提高和扩大中医的影响力。

    五是向贫困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贵州是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唯一低于800美元的省份,是欠发达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即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产生贫困的重要原因。贵州全省有256万贫困人口,省委办公厅对贫困原因进行了专题调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26.4%。中医服务“一根针,一把草”,简便易行,能有效地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是向贫困作斗争的重要武器。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中医工作的重大意义,全面提升中医服务水平,推进中医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要重点围绕解决供给约束,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点围绕治未病,重点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工作。

    加强名院、名科建设。结合我省实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重点逐步建设,形成特色优势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体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医技术精湛,服务一流,在公众中享有较高信誉的中医、民族医名院。举全省之力,把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建设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中医院。下决心理顺县级中医院的发展思路。县级中医院要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路子,要突出专科特色和中医优势。通过加强名院名科建设,在全省初步形成专业特色明显、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中医专科群体。

    加强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加强中医临床疗效的研究,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选择部分病毒性疾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心身疾病,以现有的中医机构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建立3~5个临床科研基地,组织有胆识、有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进行联合攻关,争取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疗效上有重大突破。

    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在全省46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包括药房、诊室、药柜、库房等建设,使之具备基本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加强中医服务能力。选择重点扶持10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社区建设,通过示范社区建设,带动社区中医服务能力的提高。

    鼓励城市中医人员到基层工作。鼓励城市中医医疗机构采取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城乡基层中医药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乡村中医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依法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切实降低医疗成本,让广大农民受益。

    充分发挥中医在农村,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有积极性的遵义县和瓮安县试办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探索发展农村中医事业的新路子。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发展中医高、中等教育,培养一大批中医、民族医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中专人才;坚持实施名老中医战略,积极创造和优化名医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师承教育,培养新一代中医、民族医优秀人才。

    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我省现有呼吸系统病、骨伤病、肛肠病等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鼓励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

    加强适宜中医药技术的推广。重点推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中医适宜技术。选择遵义县等30个中医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为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推广区,把简、便、廉、效的适宜技术推广到农村和社区,发挥中医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民族医工作。加快民族医诊疗技术和民族药新制剂开发应用,促进民族医科研成果推广转化。鼓励有能力的民族医教育机构设立民族医专业,培养新一代民族医人才。鼓励有执业资格的民族医师承人员及确有专长的民族医人员,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医服务,在民族医医疗机构执业行医。加强民族医科学研究,对民族医的理论和诊疗方法进行提高和创新,使民族医的发展跟上现代科技发展步伐,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贡献。

    扶持不同所有制主体的中医机构的发展。在保证政府举办为主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医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开搞活一部分,尤其是放开农村和社区中医服务市场。完善政策、积极鼓励和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兴办中医事业的积极性,促进中医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朱征明)

作者: 2008-1-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