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经典研习

陈国权:《金匮要略》中的阴阳应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阴阳除用来阐释杂病总病机外,尚有其他许多重要作用,在《金匮要略》中阴阳描述可见一斑。分辨脉象如《妇人杂病》篇第八条在论述虚、冷、结气导致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病证后,仲景告诫尽管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但只要医者审脉阴阳,辨别其虚实紧弦,也不难治疗。指导治疗如《妇人产后病》篇的产后郁冒证是分娩时出血过......

点击显示 收起

  阴阳除用来阐释杂病总病机外,尚有其他许多重要作用,在《金匮要略》中阴阳描述可见一斑。

  掌控发病  如湿邪伤于腰以下的肌肉、关节时,因湿为阴邪,又腰以下属阴,故常从阴治;同样寒邪中于体内,因寒为阴邪,体内为阴,也常从阴治。雾邪伤于人体上部、皮肤腠理,因雾为阳邪,上部及皮肤腠理属阳,故常从阳治;风邪伤于体表,因风为阳邪,体表属阳,故常从阳治。“极寒伤经”,因寒、经俱属阴。这高度概括了湿、寒、雾、风等四邪中人的发病规律。故对于腰以下的疾病即使脉舌无湿、寒之征,在处方用药时往往稍佐利湿、散寒之品;同样对于腰以上的疾病即令没有风邪,没有上肢及头部的摇动,也没有轻微头重的症状,也应稍加祛风之药。

  类分病证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十三条道:“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所谓阳病即在表、在经络之病;所谓阴病即在里、在脏腑之病。

  概括病位  如《黄疸病》篇第十二条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很显然,前者发于体表,后者发于体内。此外,具体表述病位的如“阴寒”、“阴头寒”、“阴下湿”、“阴中即生疮”、“热入血室”等。

  分辨脉象  如《妇人杂病》篇第八条在论述虚、冷、结气导致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病证后,仲景告诫尽管“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但只要医者“审脉阴阳”,辨别其虚实紧弦,也不难治疗。一般来讲,浮、滑、数等脉属阳,而沉、涩、迟等脉属阴;宿食病的脉弦、紧均为内寒,属阴;脉大、数的咸为邪盛,属阳;脉大而紧的则为阳中有阴。

  指导治疗  如《妇人产后病》篇的产后郁冒证是分娩时出血过多,再加上汗出较多,腠理开泄,寒邪趁虚而入所致,其病机属典型的阴阳失调,即所谓“血虚下厥,孤阳上出”,其“故当汗出,阴阳乃复”之论,对本证的治疗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因为要变“但头汗出”为“大汗出”即全身微似有汗,只有用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方可实现,即《伤寒论》所谓“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外,《水气病》篇第三十条的气分证强调“阴阳相得”与此同理。水气病对腰以下肿者,强调利尿,因腰以下属阴;对腰以上肿者,强调发汗,因腰以上属阳。以上俱示就近祛邪,因势利导。

  推断预后  如以上所举郁冒证服小柴胡汤后,由“但头汗出”变为“大汗出”,即全身微似有汗则表示阴阳已恢复到平衡状态;气分证无论是服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还是服枳术汤,只要患者“大气一转”,或矢气频频或小便频频,均为“阴阳相得”。此外,浸淫疮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为病邪由阳入阴,故难治;若从口起流向四肢者,为病邪由阴达阳,故易治。

  昭示治禁  如《痰饮》病篇第三十八条“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因血虚故“手足痹”即麻木不仁,若用辛温的麻黄必重伤阴液,进而重伤阳气而加重支饮证,故言“发其阳”也。此外,《水气病》篇第四条兼寒的风水、渴而不恶寒的皮水、寒湿的黄汗及肺胀,若出现了口渴、下利或小便数者,均说明阴液已大伤,不能再使用汗法,若用汗法,必先损阴后伤阳,故告诫“皆不可发汗”。

作者: 陈国权 湖北中医学院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