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经典研习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传染病(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用流行性出血热来解释仲景伤寒,不仅对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起重要作用,更为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方指明了新航向。从流行性出血热看伤寒其病笔者早年有幸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师门下读博士,时值周老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病毒性高热。作为他......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用流行性出血热来解释仲景“伤寒”,不仅对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起重要作用,更为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方指明了新航向。

  从流行性出血热看“伤寒”其病

  笔者早年有幸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师门下读博士,时值周老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病毒性高热。作为他的博士生,三年间我一直在苏北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做该病研究,并以此作为我博士论文的方向。三年的基层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当看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在结合现代医学输液和对症处理的治疗条件下,仍然有10%的高死亡率,深深地刺痛了我,这些病人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死亡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该病的治疗中,《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及所载方药的大量运用,使我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有了新的认识,然因当时缺乏临床实践,又对仲景著作的掌握不够全面,一时间未敢轻下结论。近三十年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经方的大量应用,使我更加确信了当初的认识,我认为仲景“伤寒”其病很类似流行性出血热。今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文献,给读者以明证。

  发病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其发病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份为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在我国北方地区11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的冬春季节,雨雪、霜冻、寒潮等寒性天象频发,而在仲景时代的北方地区冬春季节会是怎样呢?据我国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考证“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了”。东汉末年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加上流行性出血热以鼠为传播媒介,冬春季鼠类野外食源匮乏,多钻入人类居住的的室内,导致该病在冬春季节容易传染给人类,导致集中爆发。那时的先民对引起此病的病原体尚未探明,仅能根据最原始直观的印象来解释命名该病,推求病因。由于该病多冬春寒冷季节发病,所以用“伤寒”这一原始的命名方式命名流行性出血热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传染性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等侵害人体,且人群对此具有普遍易感性,易引起区域内流行。仲景所论“伤寒病”即有与之相似的特征,曾出现一定区域内的大流行。如《伤寒论·序》所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与之同期的曹植《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噎,或覆族而丧”,可见当时“伤寒”发病的面积之广。“伤寒”发病具有病势急,症状重的特点。如《伤寒论·序》“猝然遭邪风之气,萦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束手受败,告穷归天”。“猝然”表明“伤寒”发病之迅速,病势急,“非常之疾”、“震栗”、“束手受败”表明起病症状较重,亦说明当时多数人包括医生在内对“伤寒病”都缺乏全面的认识,治疗乏策,从而产生的恐惧和无奈。这与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时特征一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侵犯人体后,常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急骤起病,出现39℃~40℃的高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约1周左右发展为低血压休克期,若不及时治疗,多会危及生命。另外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传染性角度也可以证明仲景“伤寒”绝不是一般的外感病。

 

作者: 仝小林 郭允 2013-1-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