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从《伤寒论》辨证用药谈筋伤学外用药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笔者通过40余年的中医骨伤科工作,现对《伤寒杂病论》用药原则在筋伤中的应用报道如下。1.寒热并用:《伤寒论》中论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综上所述,张仲景辨证用药的思想贯穿了《伤寒杂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笔者通过40余年的中医骨伤科工作,现对《伤寒杂病论》用药原则在筋伤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寒热并用:《伤寒论》中论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充分体现了寒热并用的重要性,在中医筋伤学中,人体四肢遭受外力,致全身筋伤,血脉破损,血溢脉外,气血凝滞,沛通不畅,瘀血积于皮肤腠理则肿。在筋伤早期用大黄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同时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浆黏度,消除受伤后肿胀;乳香、没药、川芎均能增加毛细血管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性和纤维蛋白含量,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瘀血的吸收及运转,为机体组织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芒硝破瘀通经,消肿止痛;连翘破结通瘀助川芎、木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泽兰、五加皮、海桐皮祛瘀生新;冰片可凉血;羌活、细辛温通经络、寒热并用增加诸药效力。
       2.开合互用:“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辛能发散,辛甘化阳;芍药酸寒,酸能敛汗,酸甘化阴。桂枝、芍药两药一开一合,互相为用,而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筋伤中后期的患者,湿邪阻滞,瘀阻气机,故出现局部肿痛等症,正气不足,筋脉失养而肢体痿用,选用红花、桃仁、当归活血化瘀、养血;加透骨草、伸筋草以透邪外出,既能祛除瘀血,推陈致新,又能排除郁热。数药合用,使瘀血祛,水肿消,新血生。
       3.攻补兼施:“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染染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自制中药外敷红肿膏,药用黄芩、黄柏、栀子、姜黄、生草乌、海桐皮、秦艽、桂枝、艾叶、姜黄等药
物。对皮下青紫瘀斑、肿痛发热者有很好疗效。方中黄芩、黄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热利湿,凉血消肿;秦艽、桂枝、艾叶、姜黄、生草乌活血散瘀,通经止痛,散寒除湿,对皮下瘀血肿痛的消退起到促进作用。
       4.药量增损,择其主要矛盾:我院在临床中,自制加味黄柏散治疗各种筋伤患者,制成不同的剂型,在主药(黄芩、黄柏等)不变的情况下随证加减。在筋伤的早期,瘀血肿胀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加用大黄、炮穿山甲、续断、红花等以破血逐瘀,通行血脉,消肿除胀。湿热比较重的患者加用土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利湿消肿;红肿比较严重的患者加用大青叶、栀子、赤小豆等清热解毒。对中后期患者,此时患者以舒筋活络为主,加用桂枝、透骨草、海桐皮、秦艽、桂枝、艾叶以温通经络。
       综上所述,张仲景辨证用药的思想贯穿了《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创导并完善了中医理法方药,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如寒热并用、开合互用、攻补兼施配伍组方,体现出既统一又对立的原则。中药外敷主要用于四肢软组织损伤,经皮肤进入体内,药物成分直接达病变部位,有利于药物对局部组织发生效应,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用该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具有直接性、强度大、见效快、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工作,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时期的疾病改变,随证加减,辨证用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 赖洪华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