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笔者认为,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上应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则可能提高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l病因病机乙型肝炎主要病因为湿热夹毒,或禀受于父母、或输血、或饮食不洁等,毒邪进入人体,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显示 收起

  乙型肝炎为临床常见病,现代诊断手段可提前发现乙型肝炎,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常无证可辨。笔者认为,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上应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则可能提高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l病因病机

  乙型肝炎主要病因为湿热夹毒,或禀受于父母、或输血、或饮食不洁等,毒邪进入人体,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病变早期,毒邪偏重于气分,主要表现为气热、气逆、气滞;中期病邪入于血分,气分之邪减退,主要表现为血热、血瘀、血虚。但无论早期还是中期,气分、血分病变均同时存在,只是各有侧重。传变过程可从血分复出于气分,甚至在气分和血分之间出入进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晚期必久病及血、湿热毒邪伤肝、或湿瘀互结、或热郁血瘀、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或热伤阴血、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导致水臌或症积形成。其症状相对隐伏,无黄疸或黄疸甚轻微,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互相挟杂胶结,特别是“毒、瘀”互结,导致病情的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湿热挟毒无论外感还是内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阻脾胃,湿热蕴阻交蒸,导致肝失疏泄,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久则肝脾两伤,病及于肾。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气阳,可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象。目前本病在辨证上尚未达成共识,较统一的观点为:①肝脾同病:病虽在肝,但与脾的病理变化不可分割。早期湿热为盛,湿困脾胃,出现脘腹胀闷、口黏欲呕、纳少倦怠,苔腻、脉濡等土壅木郁、气血失于调畅的表现;或肝旺乘脾,出现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少、精神不振等;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或肝虚不能藏血,脾土失养,两者互为影响。②阴虚湿热并存: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湿热毒邪久恋不去,阴血煎灼,肝肾两亏,故慢性期多见阴血亏损,虚热内生。但阴虚为本,湿热为标,且互相影响。③热瘀互结:湿热阻滞脉络,久则生瘀,血瘀又加重病情,甚至是加重黄疸的主要病机,邪毒深伏,瘀热互结,可见各种出血症状。

        乙型肝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常无证可辨,即对肝病的辨证论治,只适用于中医概念上的肝病,很难适用于现代肝病治疗。因此用现代诊断方法提前发现疾病,辨证与辨病结合,按照现代肝病的治疗思路,在临床上运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法则,对于胆红素升高者选用茵陈、栀子、大黄等;乙肝病毒携带者选用苦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肝纤维化者选用丹参、赤芍、川芎等;免疫功能低下者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3治法3.1    首辨在气在血: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湿热深伏、或湿热残留不尽是其主要病机,所以祛邪仍是治疗的中心环节。但祛邪并非单纯清热解毒,慢性乙型肝炎多虚实夹杂,正虚由实邪留连日久而来,治疗必须正确运用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不忘扶正的攻补兼施之法。对慢性肝炎的各种证候,应区分在气、在血,正确把握病理层次。所谓在气,是指因气机失调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郁气滞,湿热壅遏:或脾虚气弱,湿浊不化等。所谓在血,是指病邪由气入血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或气滞以致血瘀,或热毒入血而耗血动血。病程已久,正气不足,湿热病邪入于血络,亦属于血分之证治范围。有时毒邪深伏于血分,不显于外,则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治疗上,气分者治其气,血分者治其血;气入于血分者治其血,血出于气分者治其气;气血同病者先治气后治其血。治气以清热利湿解毒、调理气机为主,兼以疏通血络;治血以清热解毒、调畅气机,同时也要活络祛瘀、养血活血。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气机的畅达能促进血脉的运行。而且肝脏又能藏血,故多见气血郁滞之证,治疗也要兼顾气血,视具体情况而有侧重。3.2灵活运用攻补:湿热挟毒、邪毒留恋、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具有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特点。笔者认为,祛邪解毒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不仅实证需要祛邪解毒,虚实夹杂者亦要以祛邪解毒为主。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而致病,是因正气先虚。从治疗学角度分析,疾病一旦发生,邪气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祛邪解毒就成为治疗的首要任务。邪去则正安,正气即可自行恢复。如果邪未退而用补益,不仅滞留邪气,还可能助邪;而且由于邪气阻碍,正气难以恢复。“瘀”包括了肝络阻塞、微循环障碍和肝纤维形成,而肝纤维化是各类肝炎慢性迁延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肝脏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微循环和抑制纤维形成作用,从而改善肝脏营养及血氧供给,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所以活血化瘀是后期治疗的重要方法。3.3重在清热解毒、兼以扶正:根据乙型肝炎的病机,湿、热、毒、瘀的病理变化贯穿于始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热解毒、补虚扶正、活血祛瘀等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再按不同证型各有侧重。清化解毒是指清解化泄湿热互结所致的瘀毒,包括凉血和血、化解肝毒、祛瘀通滞络等凉血以解毒,和血以化瘀。适用于病毒指标持续阳性,正虚不明显,表现为湿热与血互结的“瘀毒”症候。在治血与治气的关系上,当偏重治血,因本病易于迁延慢性化,后期舌质多紫暗,病邪深入血分,故以凉血和血为主,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临床肝病最易侵犯脾脏,使脾的运化障碍,精微物质吸收不良,影响到气血津液的代谢,出现臌胀、水肿等变化。同时脾运失调、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所养,也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因此扶正抗邪须调养肝脾,以养肝健脾法为主,适于肝脾两虚、邪毒内郁、虚实夹杂,病势迁延趋于慢性化的患者。

  4结语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无证可辨,用药无所遵循。因此,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检查手段提前发现疾病,运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原则,不仅有利于抑制病毒,恢复肝功能,更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减少或延缓肝纤维化等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